“大道康庄——人民網全媒體調研行”四川篇系列報道
記者手記:致敬崎嶇山道上的領路人
2020年10月29日08:04 來源:人民網
涼山採訪途中,車窗外的山景。人民網記者 唐嘉藝攝
山高水遠,景美路難。這是我初到涼山的感受。
大巴車在九曲十八彎的山間繞行,路面的碎石被卷進車底,發出“咔啦咔啦”的聲音。
車窗外,不時有小溪流、小飛瀑從對面山頂而下,陡峭的岩壁上,被水浸潤的痕跡清晰。沒有防護網的阻攔,間或有碎石從岩壁掉落,打在車頂上,發出“砰砰”的聲響。
這樣隨時可能遇到滑坡危險的山路,對於常年扎根涼山的扶貧干部來說,只是日常。
前面是山,后面是山,連綿的群山
苦寒了歲月的天空
左戚是貧困戶,右鄰是貧困戶,重重的貧困
困擾著媽媽的女兒
……
疲了倦了山原星空都是床
渴了餓了蕎麥燕麥都合水
思了想了手機屏幕點點通
苦了累了一唱一和加把勁
……
這些文字,出自涼山干部阿皮幾體所作的詩《決戰大涼山》。曾經在“懸崖村”所在的支爾莫鄉工作十年,阿皮幾體從鄉長干到鄉黨委書記,如今擔任昭覺縣扶貧開發局副局長,仍舊奮斗在涼山扶貧一線。在工作之余把工作感悟和生活體驗寫進詩歌,是阿皮幾體口中“以苦為樂”的生活態度。
談起在支爾莫鄉工作的十年經歷,阿皮幾體說,感受最深的是“路”,“到這個鄉工作,第一次爬藤梯時,心在顫身在抖,想不干這份工作先保住性命的心都有了。當時很難想象,自己后來爬梯熟練得如履平地,到現在已爬了兩百多趟。”
山腳下仰望“懸崖村”鋼梯。人民網記者 彭博攝
如今,這條阿皮幾體爬了兩百多趟的“梯路”已經從藤梯變成了鋼梯。
在山下看鋼梯有多振奮,實際攀爬就有多震撼。一根根圓圓的管子並不好走,不小心還容易打滑。走在鋼梯上,同行的當地干部放慢腳步,一邊叮囑我們注意安全,一邊介紹著“懸崖村”的相關情況。而我的感受,和阿皮幾體第一次爬藤梯的感受類似,心驚腿軟。
相對安全便捷的鋼梯尚且如此,可以想見曾經由木條和藤蔓捆纏而成的藤梯有多難爬有多危險。這樣的環境裡,村民難,扶貧干部更難。出入不便,村民可以壓縮需求,減少出行次數﹔但扶貧干部不行,他們需要在“梯路”上不斷往返,一家家走訪,一遍遍回訪,了解貧困戶的基本情況和動態變化。隻有掌握第一手的信息,他們才能精准施策,領著貧困戶走出窮困走向富裕。
在今年剛通路的阿布洛哈村,“路”也是我們和扶貧干部、村民聊天繞不開的話題。通過新聞報道,外界大多知道了這是中國最后一個通公路的建制村,卻不知道這條3.8公裡長、4.5米寬,汽車行駛不到10分鐘的路,整整修了近一年。
阿布洛哈村通村公路的山崖下,仍能看到墜落的挖掘機殘骸(紅圈處)。人民網記者 唐嘉藝攝
懸崖峭壁難施工,岩層易碎易塌方。修路過程中還發生了挖掘機摔落山崖的事故,至今仍能看見殘骸。也是在事故發生后,施工方案進行了調整,最后0.8公裡改為“隧道+橋梁”的形式,才終於讓這條阿布洛哈村村民心心念念的出山公路在2020年5月變為現實。
路修好了,但村裡的扶貧工作還沒完。“佔地補償的清算還在進行中﹔村民搬進集中安置房了,保存完好的舊房還要修整改造成民宿農家樂﹔合作社正在試運行,臍橙、芒果等等還要根據產量進一步規劃發展……”阿布洛哈村村支部書記吉列子日一項一項數給記者聽,“路通了只是第一步,未來還要做好產業規劃,提高村民收入,讓大家摘掉貧困帽走上致富路,我們要做的事情還有很多。”
“全國脫貧看四川,四川脫貧看涼山”,2020年四川省剩下20萬貧困人口,其中有17.8萬在涼山﹔7個未脫貧的貧困縣、300個未脫貧的貧困村,全部都在涼山。決戰決勝脫貧攻堅之年,涼山的干部壓力之大、責任之重,可見一斑。
為了幫助涼山彝區脫貧,近三年,四川省委省政府從全省選派了5700多名干部組成綜合幫扶工作隊常駐涼山,實現了所有貧困村全覆蓋。在涼山崎嶇山路上,正是有了扶貧干部們的不斷奮斗,有了他們的領路前行,涼山才有了如今的色彩。
“2018年以來涼山貧困發生率下降7.9個百分點,較全國、全省同期降幅分別高出4.5、4.6個百分點。”這個數據,是無數扶貧干部翻山入村,一步一步走出來的﹔是涼山百姓在扶貧干部帶領下,一點一點干出來的。
條條康庄大道合奏了山裡山外
片片青山綠水應夢了金山銀水
四季春天的朗朗書聲蓋過了舊荒涼
八面新風的徐徐歌聲拉開了新時代
……
正如阿皮幾體詩中所寫,決勝脫貧攻堅之年,涼山干部的奮斗步伐依舊堅定。對涼山的未來,我們和他們都充滿希望與期待。
(責編:唐嘉藝、羅知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