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康庄——人民网全媒体调研行”四川篇系列报道

巧打种植牌,安宁河畔结出“金果果”

朱虹

2020年10月20日08:09  来源:人民网-扶贫频道

高丰村,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德昌县东南隅的小山村,背倚螺髻山脉,坐拥安宁河谷。这里四季阳光充沛,土地肥沃,阡陌纵横,清泉绕林。

以前,村民祖祖辈辈靠种植玉米和水稻为生,收入不高。青壮年为了增加收入,大多外出谋生挣外快。如今,村里的枇杷产业园蓬勃发展,村民人均年收入过万。

说起高丰村不种庄稼种枇杷的致富经,不得不提到四川省农科院的园艺专家谢红江。上至耄耋老人,下到3岁顽童,高丰村无人不识谢红江,仿佛他就是本村人。村民们说,“任何时候来高丰村,我家都有一间住房,留给谢老师”。

2005年,跑运输的村民秦富林听从一位货主建议,开始尝试种枇杷。抱着让枇杷挂果更多、味道更好的希望,秦富林主动向四川省农科院的专家求教,遇到了园艺专家谢红江,由此开启高丰村科学种植致富的新篇章。

图为十二年前谢红江教授在高丰村指导村民种枇杷。受访者供图

打那时起,谢红江教授每年必来高丰村传授枇杷种植技术,一干就是十几个寒暑,无怨无悔。他细心讲解,手把手指导,从良种选择、修枝剪果,到病虫草害防治、肥水一体化管理,再到果草畜综合利用,技术知识一应俱全。有时候,专业术语不易理解,谢教授想法子换成生活语言,使之通俗易懂。教授带徒弟,徒弟赛手艺。村民们比学争先种枇杷,勤勤恳恳“种”出了好日子。

“这里区域特殊,早熟枇杷的成熟期和福建、广东比更早熟30到40天。”谢红江教授发现高丰村光照强、水源充足,土壤条件也非常适合种植早熟枇杷,“早熟变收益,黄灿灿的枇杷在高丰村成了‘金果果’。”

德昌县高丰村党支部副书记杨再平,村里第一批承包土地种植枇杷的“探路者”。“以前只是勉强吃得起饭,没想过有现在的好日子。”站在村观景台上回忆过去,杨再平百感交集,“现在你问我当时咋个想的,我也说不清楚了。但当时确实是谢老师给了我最大的支持,给了我们村希望。”

当初,杨再平承包土地种植枇杷的决定,遭到了父母的反对。一心想要改变现状的杨再平顶住压力,带领40余户村民做起了实验。“最开心的是,我的枇杷第一年就挂果,挂了一二十斤。第二年产的枇杷卖了1千块钱,第三年卖了1万块钱。”

2009年,高丰村的3户村民通过出售枇杷一共挣了5万多元,亩产效益高出水稻、玉米10倍。看到第一批试种枇杷的人成功了,村民们纷纷加入。如今,高丰村已带动辐射周边乡村集中连片种植了近2万亩枇杷,村民们人均年收入也增加到1万元以上。在谢红江教授的指导下,高丰村的枇杷种植实现了2年挂果,5年进入丰产期,以高丰村为中心的德昌万亩枇杷产业园区逐渐形成。

早熟枇杷上市,高丰村的村民分拣枇杷。德昌县委宣传部供图

依托枇杷种植,高丰村又陆续成立专业合作社、开办家庭农场,新发展农家乐、精品民宿和枇杷、桑椹采摘园。高丰村村民黄敬学告诉记者,他还打理出自家5间房屋,用于接待外地游客。“游客可以到我家果园体验采摘,还可以住宿休闲,每年能给我带来一万多元的额外收入。”和黄敬学一样,高丰村还有十余户村民也发展起了康养旅游服务,与枇杷产业相辅相成,进一步扩大了高丰村的知名度。

今年74岁的村民王天才与老伴儿至今仍在种枇杷,年均收入三四万,收成好的时候能达到四五万。老人说,今年年初,一开始枇杷销售受了点疫情的影响,当时没有老板上门来收,枇杷基本卖不出去。“过了一个月,疫情好转,那些老板就陆续过来收购了。”被问及是否考虑在网上卖枇杷,老人连声说“有,有,有”,孙女在网上卖,价格比线下高,销量也好。

“我们算是村里第一批种枇杷的人。当时我们两口子试种了1亩,儿子种了1亩,逐渐看到效益后全家才开始多种,现在一家人种了5亩枇杷。”讲起专家的支持,王天才老人感慨地说,谢教授每年都来,手把手教村民修枝、拉枝、疏果、套果,“有了他的帮助,村民就慢慢富裕起来了。”

产业好了,收入高了,高丰村的面貌今非昔比。在村两委的带领下,村子已打造了集乡村生活、休闲养老、观光度假于一体的康养民宿,大力推动农旅融合发展。发展产业能致富,大家奋斗的劲头足了,懒散的人少了,爱打麻将混日子的人少了,邻里关系更和睦,乡村风气换了新颜。村民手里有了钱,买车、盖房、兴业,日子越过越红火。

航拍凉山德昌县乐跃镇高丰村枇杷产业园。人民网 赵祖乐摄

眼下,枇杷林一片翠绿,静待下一季的丰收;村里的民宿收拾干净,迎送来往的游客……高丰村的致富故事,还在继续。

更多阅读:

 

(责编:曾帆、史雅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