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偏远山区孩子搭好教育“桥”

徐驭尧

2020年09月18日15:12  来源:人民网-西藏频道

  “突突突”一辆皮卡轻轻驶过铁索桥,这桥窄得仅供一辆车通过。大风吹得桥梁摇晃,脚下澜沧江水滔滔而过。第一次过桥,记者手中的手机被紧张的汗水渍湿了。

  “害怕了?这是咱们乡通向外界的唯一道路,进出可都靠着它。”西藏自治区昌都市芒康县木许乡党委书记陈凯峰说,“别看咱们乡交通不便,但是走出大山却容易。全乡两千多人,此刻正在外读书的大学生就有127人。”

  曾经,交通是木许乡教育的最大瓶颈。山河环抱,各村之前的路途既险且远,平时生活到还好,但是遇到教育这种需要集中提供的公共服务,可就愁坏了木许乡的居民们。

  木许乡没有中学,小孩要上学需要到隔壁乡镇,虽然学校提供住宿,但是每逢周末接送孩子可愁坏了乡里的父母;木许的一些村镇没有幼儿园,孩子要么平时在家,要么就要送到远处的幼儿园去读书,而幼儿园没有宿舍,无法提供全天的照料,这也让白天要干活的父母焦头烂额……

  现如今,国家对于山区孩子的政策越来越好,送孩子上学已经不再是家庭的负担。但是,学校之外的配套功夫如何做足,关系着这些好政策是否能真正能惠及每一个山区群众。“目前我们已经能做到不失学,但是如何让孩子上好学,则是我们需要下功夫做好的问题。”陈凯峰说。

  修路?对于一个乡镇来说明显不现实;建更多的学校?对人口稀疏的山区来说,往往意外着另外一种浪费。对资源有限的山区乡镇来说,这似乎成了个无解的问题。

  然而,办法总比困难多——或向外求助资金,或发动群众互助,想方设法调动一切资源,搭好村里孩子的教育桥。

  村里资源不够,只能向外求助,村里正好有一只市里的工作队,陈凯峰就打起了他们的“主意”。修桥修路肯定不可能,但他把自己的难处汇报了,希望工作队能资助村里一辆小客车,用来接送在隔壁乡镇读书的孩子们。陈凯峰算盘打得清楚:接送孩子,最难的还是从隔壁镇过来的几十公里山路,只要把孩子尽可能接到镇上,一周一次让家人来镇上接孩子也不算难。他和驻村工作队一拍即合,资金很快到位,车也买了下来。车通了,家里的压力轻了,孩子们上学也有了更多保障。

  村里幼儿园孩子无人照看,陈凯峰则是想了个法子动员村民搞起了村民互助组。当时,一个村民组长找到陈凯峰,对孩子上幼儿园的问题大倒苦水。话说到一半,陈凯峰打断了他。

  “你说,让你们轮流照看孩子干不干?”陈凯峰问。

  “行倒是行,但是场地怎么解决?”村民挠头问。

  “我看幼儿园旁边有咱们的党员活动室,咱们各家拿点东西,把党员活动室弄成儿童休息室。”陈凯峰说。

  村民点头称是,于是说干就干。村里的村民组成了一个“教育互助组”,大家签订契约,按日期排班,轮流照看孩子。经过一段时间的尝试,大家对这种模式越来越放心,孩子们照料难问题也就慢慢解决了。

  如今,木许乡是闻名的教育乡,孩子们不但上了大学,还都对家乡的发展心心念念。每年假期,乡里的孩子们都会参加乡里“四讲四爱”,向比他们更小的一辈孩子讲述自己的经历,鼓励更多人努力学习走出大山,木许乡通向外界的“桥”更宽阔了。

(责编:车柯蒙、孙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