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康庄”宁夏篇
闽宁模式,缚住“贫困”苍龙
2020年10月26日11:15 来源:人民网
2020年6月8日至10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宁夏考察。这是6月9日下午,习近平在银川市贺兰县稻渔空间乡村生态观光园,同正在劳作的村民亲切交谈。来源:新华社
“20多年前,永宁县西部一个叫玉泉营的地方,还是茫茫戈壁、连绵沙丘,被称为‘干沙滩’。现如今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金沙滩’”,宁夏回族自治区永宁县闽宁镇党委书记张文说起闽宁镇的发展变化,如数家珍。
2016年7月,在宁夏考察工作的习近平总书记看到闽宁镇的喜人变化。他说:“闽宁镇探索出了一条康庄大道,我们要把这个宝贵经验向全国推广。”
六盘山所处的宁夏西海固,与甘肃定西、河西,合称“三西”,这里是灿烂的马家窑文化发源地,又曾是中国最穷的地方之一。
24年前,党中央作出东西部结对帮扶战略部署,福建省和宁夏回族自治区建立起对口协作关系。24年来,以闽宁镇帮扶为起点,福建、宁夏两地携手,跨越山海,推动以西海固为重点的集中连片特困地区脱贫,走出了一条康庄大道,开创出一条具有示范意义的扶贫协作之路。
拔“穷根”
改天换地,解决不适合居住的自然环境
“天旱干枯水断流,麻雀渴得喝柴油。”
提到宁夏西海固,苦瘠甲天下,世人皆知。上世纪70年代末,全国人均国民收入340多元,宁夏是230多元,西海固人均国民收入不足百元。
永宁县闽宁镇建设初期,群众在进行农田水利建设。摄于1997年7月。新华社发
党中央、国务院对西海固非常关注。党和政府拨款、送粮、拉水、发棉衣,多方扶持救济,然而,因自然条件恶劣、各种灾害频繁发生,“一方水土养活不了一方人”的问题依然持续困扰这片地区。
西海固的最大的问题是人与自然的矛盾,干旱缺水是当地贫困的主要原因。为解决当地不适合居住的自然环境,一代代共产党人以改天换地的气概,加强西海固地区自然环境、人居环境的改造,尤其是闽宁协作以来加强了顶层设计,思路之一是“吊庄移民”,让西海固贫困地区村民集体搬迁到条件较好的地区。
1997年,时任福建省委副书记的习近平同志以福建、宁夏两省区简称亲自将其命名为“闽宁村”,自此开启了闽宁镇大开发、大扶贫、大发展的新篇章。
面对宁夏贫困的面貌,福建以“福建所能”补“宁夏所需”累计提供各项帮扶资金26.3亿元,超过60%资金投向全区“五县一片”深度贫困地区。
经过20多年的建设发展,闽宁村陆续接纳了来自宁夏西海固6个国家级贫困县的4万多名移民,闽宁村也从最初8000多人发展成6.6万人的闽宁镇,实现了从无到有、从有到优、从优到特的发展目标。全镇移民人均纯收入由搬迁之初的500元跃升到2019年的13970元,24年间增长了近27倍。西海固持续推进“吊庄移民”,经过六次搬迁,123万人离开了不适宜人类居住的环境。
“闽宁合作真正帮助我们走出了贫困山区,实现了脱贫致富”,生活在银川闽宁镇原隆村的村民李敏幺,是在闽宁镇原西海固人的一个缩影。李敏幺老家在宁夏隆德县凤岭乡,自然环境恶劣,交通不便,由于干旱缺水,庄稼收成不好,只能种植马铃薯等作物。谈起自己现在的生活,脸上充满着笑容和自信。
闽宁镇红树莓扶贫生态园。来源:人民网
“在没有搬迁之前,我们家种的粮食仅仅够吃饱穿暖,老人生活也没有保障,我们需要外出打工,不能照顾老人和孩子。”自2012年从宁夏固原市隆德县搬迁到闽宁镇以来,她们家的生活从脱贫进入了小康,真正走向富裕。目前,李敏幺在闽宁镇红树莓产业园工作,距离家步行也只有十几分钟。
李敏幺说,“我们年收入在十万元左右,家里的老人除了养老保险,还有村里的土地分红。”
一边向外“吊庄移民”,一边加强生态修复。
围绕西海固地区生存和发展的水的问题,闽宁联手通过建造梯田来达到蓄水、保水的作用,通过种草、种树减缓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西海固,从过去的荒山秃岭,变为漫山遍野的梯田绿地。
到2019年,西海固生态环境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年均降雨量从不足300毫米,发展到近几年稳定在600毫米到1000毫米之间,从过去的植被覆盖率不足10%,达到现在的33%左右。
宁夏回族自治区十二届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董玲认为,闽宁两省区扶贫协作抓真章、见实效,最基本的经验在于强化顶层设计,把中央推动东西部协作战略部署和闽宁两省区在扶贫开发中积累的经验和智慧结合起来,建立起持续带动、持续突破的长效机制,这是“闽宁模式”成功实践的战略前提。
摘“穷帽”
深度合作,稳得住、能致富、才能扎下根
给资金,引项目,出点子,打通翻山路,扮靓村里景,民房变民宿。
乡亲们搬出来后,要稳得住、能致富,才能扎下根。
在宁夏回族自治区扶贫办主任粱积裕看来,闽宁协作铺设了一条康庄大道,是一种深度帮扶。在建立之初,闽宁对口协作就有五项机制,联席推动机制、结队帮扶机制、产业带动机制、互学互助机制和社会参与机制。这五个机制不是单纯的给钱和物,其深度合作形成政府主导、企业引领、社会参与的模式。
闽宁生态移民示范村、闽宁学校、闽宁儿童福利院、闽宁敬老院、闽宁扶贫产业园……“闽宁”二字,如今在宁夏6.6万平方公里的大地处处镌刻下印记,两省区同心战贫困的成果俯拾即是。
空中拍摄的原隆村一景 来源:人民网
纵向看,结对帮扶已由县区如今延伸到乡镇和行政村,两省区64个乡镇、34个村结对帮扶,精准帮扶力度更大,在全国开创了先河。
横向看,两省区在教育、医疗、文化等领域推进对口协作,组织、统战、民政、司法教科文卫等几十个部门和社会团体建立起帮扶关系。
“上世纪80年代,闽商来宁夏创业,以水暖、建材、机电为主。90年代后,来宁做服装鞋帽生意的福建人也逐渐多了起来。”宁夏福建总商会会长、宁夏麦尔乐食品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黄添进告诉记者。
“1997年是个拐点。”黄添进说。当年4月召开的闽宁对口扶贫协作第二次联席会议提出,“广泛深入地开展多种形式的扶贫协作,促进闽宁双方共同发展”“动员企业家到宁夏投资办厂”“开展经贸合作”等等,这些举措为“闽宁模式”注入了市场因子,明确全方位协作、互融式发展。
闽宁合作真抓实干,带来基础设施、产业链条的进步,还通过消费扶贫、金融扶贫一系列举措,实现了“输血式”扶贫向“造血式”扶贫的转变。
在西海固的各个乡村几乎都有闽宁协作的扶贫车间,生产当地的土特产品,苦苦菜、蕨根菜、蒲公英、地椒茶、杂粮、土豆、手工粉条等等土产在扶贫车间进行加工包装,直接分销到南方各地。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李国祥认为,福建对口帮扶宁夏是东西部扶贫协作和对口援助实践成效卓著的典型样本,其中一条重要经验是从省区主要领导到普通扶贫参与者和脱贫主体,无不齐心协力、真抓实干。正是由于福建对口扶贫干部真扶贫、扶真贫,真心投入,扎实工作,争取了一笔又一笔帮扶资金,落实了一个又一个帮扶项目。
“闽宁协作20多年来对宁夏的影响是非常大的。福建先进理念和先进经验,随着我们援宁集体在宁夏支医、支教、帮扶,包括产业协作发展过程中,合作的过程中,带到了我们西海固地区,对我们宁夏西海固地区本地的企业家、群众在发展方面有了非常大的影响,起到了引领作用。”从事扶贫工作35年的宁夏回族自治区扶贫办二级巡视员马振江说。
从单向扶贫拓展到两省(区)经济社会建设全方位多层次、全领域广覆盖的深度协作,闽宁两地人民一起用智慧和汗水创造了东西部对口扶贫协作帮扶的“闽宁模式”,缚住“贫困”苍龙。
谋“振兴”
互惠互利,现在和未来在于优势互补
通过闽宁协作很多的宁夏人喜欢上了福建的功夫茶,很多福建人喜欢上了宁夏的手抓肉。
闽宁协作的现在和未来在于优势互补,东西协作的发展在于共同帮助。互惠互利方能持续发展,才能真正留住企业、留住产业,留得下人才。
随着脱贫攻坚任务完成,宁夏下一步将乡村振兴作为发展重点。在产业上,宁夏提出发展枸杞、葡萄酒、奶产业、肉牛和滩羊、绿色食品、新兴材料、电子信息、清洁能源、文化旅游九大产业。九大产业不仅能够让贫困群众从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中实现就业和提高收入,也给企业和资金带来巨大的投资空间。
宁夏作为塞上江南,自然资源优势让当地的葡萄、蔬菜、肉牛等都成为优质资源,这些资源优势正在福建企业的带动下获得长足的发展。
贺兰山东麓,我国酿酒葡萄集中连片产区,是宁夏呈现给世人的“紫色名片”,从20多年前种下一棵苗,到如今延伸出一条链,葡萄产业在这片曾经荒凉的土地上茁壮成长,改变了西海固许许多多贫困家庭的命运。
截至2019年底,宁夏贺兰山东麓酿酒葡萄种植面积已达57万亩,葡萄产业每年为生态移民提供就业岗位的同时也给福建企业带来了巨大的发展前景。
除了葡萄酒产业,福建的服装企业也在宁夏寻找自身发展的未来。
“福建的服装在闽宁协作中必须要树立自己的品牌和核心竞争力。”闽宁镇富贵兰服装厂负责人许上等介绍称,目前福建服装外贸企业需要加快转型升级,传统的价格竞争已经越来越没有出路了。而宁夏拥有巨大的劳动力资源,西部也拥有着巨大的市场。宁夏当地政府对企业发展非常重视,投资环境越来越好。目前该企业年产值一亿多元,解决当地就业近300人。虽然受到疫情影响,外贸企业遭遇了困难,但许上等认为,只要发扬福建人爱拼才会赢的精神,肯定能够寻找到一条出路,把企业品牌做大做强。
闽宁镇富贵兰服装厂 曲源摄
除了产业发展,宁夏同福建在旅游上也进行着深度融合,从巍巍贺兰到六盘之巅,从塞北大漠到黄河两岸,宁夏不仅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更有令人称羡的优美风景。春仰狮子座、夏观银河、秋寻仙女座、冬追猎户座,在这“星星的故乡”寻找星空之旅已然成为宁夏全域旅游的新亮点。
闽宁两地旅游协作由来已久。近年来,两地旅游发展委员会通过签订旅游战略合作协议,共同设计推广了十多条旅游精品线路,初步实现了优势互补、客源互送。特别是宁夏推出的“八闽亲人宁夏游”系列优惠措施,很多景区对福建籍游客实行半价甚至免费等优惠,吸引众多福建游客到宁夏旅游。
华南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贾海薇表示,1996年,福建省GDP达到2600亿元,在全国排名第12位,宁夏GDP只有202.9亿元,不足福建的十分之一。到2019年福建省地区生产总值42395亿元,全国排名第8位,宁夏GDP3748.48亿元。数据说明通过福建的帮扶,宁夏快速成长,而且帮扶宁夏并没有给福建带来发展的负担。特别值得关注的是,2014年宁夏哈纳斯集团投资110亿元在福建莆田建设国家级天然气储备基地项目,将福建向宁夏单向投资的“传统”改写为双向互助的“新态”。“优势互补、合作共赢”将成为“闽宁模式”更长久、更有效的坚实基石。
“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
位于固原的六盘山,是红军当年长征翻越的最后一座大山,从此中国革命从胜利走向胜利。
如今,闽宁协作焕发出不竭的动力,凝聚新的智慧与力量,在六盘山下奏响脱贫攻坚的胜利凯歌。
相关链接:
(责编:曲源、张桂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