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手记:探寻美好新安徽的“发展密码”

刘凡 姜越

2020年10月21日08:24  来源:人民网

秋风渐渐,洪水退去。站在广袤无际的田边眺望,江淮大地一派生机盎然。金黄的稻子、翠绿的果子,金秋时节的安徽满是丰收的图景。

九月上旬,记者跟随“大道康庄”人民网全媒体调研行走进安徽,在大别山革命老区、皖北地区、行蓄洪区等贫困县最集中的区域,见证到干部群众合力攻坚的战贫成果,也探寻到美好新安徽的“发展密码”。

贫困村户变成“小老板”

钱包鼓了 信心足了

“大湾好风景,出门就是岭,不是石头绊了脚,就是茅草割了颈……”位于大别山腹地的金寨县大湾村曾是安徽省脱贫攻坚任务中难啃的一块“硬骨头”,贫困发生率一度超过20%。

2000年从湖北嫁到大湾村的肖细雨,前十几年最发愁的一件事,就是怕老家的亲戚来探望,把她带回娘家去。“那时候一下雨,从屋顶滴下来的水,就跟酱油一样……”跟记者讲起当年生活的困难,肖细雨忍不住抹了抹眼角。

2017年,大湾村实行易地扶贫搬迁,肖细雨一家告别了老旧的土坯房,搬进了新的三层小楼。随着村里大力发展旅游产业,她辞去了茶厂的工作,和丈夫杨习伦一起办起了农家乐,并给自家民宿起了一个清新又亲切的名字——“细雨农家”。

这两年,大湾村基础设施越建越好,还开通了5G信号,昔日的茅草房、土坯房,变成了明亮通透的小洋房,“细雨农家”“新云小院”“情宿大湾”……一个个独具特色的民宿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来旅游的人越来越多。今年国庆假期半个多月前,“细雨农家”的房间就被预订一空。新房敞亮,生意红火,现在的肖细雨“终于可以放心让娘家人来了”。

今年8月份,大湾村新开发的漂流旅游项目正式建成接待游客。杨习伦在打理自家民宿之余,还当上了村里的漂流安全员。

肖细雨给我们算了一笔账:家里种植的天麻和茶叶,每年有3万元左右的收入;她的丈夫作为村里的护林员和漂流安全员,这两项一年就能收入1.2万元左右;再加上经营民宿的收入……谈到如今的生活,肖细雨信心满满:“我现在真是干劲十足!”

帮扶干部变成“村闺女”

田间实践 锤炼成长

在亳州市利辛县汝集镇朱集村,第一书记兼扶贫工作队队长刘双燕在扶贫日记本上认真地记录着当天的工作总结。

今年,已经是她驻村扶贫的第9个年头了。

2012年起,刘双燕就从利辛县税务局来到刘家集镇陆小营村担任“第一书记”。驻村前,她和城市里长大的姑娘们一样,爱打扮、爱穿高跟鞋;驻村后,厕所是露天的蹲坑,洗澡只能在公用厕所冲一冲……现实和理想的差距使她迷茫和难熬。

这种迷茫,来自她对贫困农村艰苦生活的不了解;这种难熬,来自村民眼中对她“天然”的不认可。回忆当初,刘双燕说:“老实讲,驻村的第一天我就傻了眼,不知道自己到底能坚持多久。”

一个瘦削的女娃子,能有多大能耐?

面对一穷二白的村子和村民质疑的眼神,刘双燕没有退缩,而是下决心要在村里好好干下去、干出样子来。

陆小营村是离县城最远、最落后的村,连一条像样的路都没有。刘双燕挨家挨户宣传国家的扶贫政策,一次次跑项目找资金,为村子争取到50万元,硬是把村里的泥巴路变成了平整的水泥路。

路通了,村里的粮食蔬菜能运出去了,村民们看到了摆脱贫困的希望,也转变了对这个城里女娃的看法。

两年后,由于工作表现突出,刘双燕被调到朱集村开展驻村帮扶工作。2018年2月,同期驻村的干部们一个个都回了城,刘双燕又毅然成为了扶贫战线上连任三届的“巾帼战士”。 “想到村里的路灯还没点亮,村集体经济规模还不大,还有20多户没脱贫,我就决定要再干一届。” 刘双燕说。

在朱集村,很多村民都把刘双燕当作了自己的“亲闺女”。扶贫9年来,从对“农村”没有概念,到聊起扶贫工作停不下来,刘双燕坦言道:“驻村这段经历,让我感觉自己就像一颗种子,不断地把贫困户的愿望生根发芽,让党和国家的精准扶贫政策在村里落地生根。”

脱贫终点变成“新起点”

党群一心 振兴乡村

绿树红花、白墙黛瓦……行走在宿州市埇桥区符离镇沈圩村新修的水泥路上,记者被村路两旁的景色深深吸引。

“来俺家院子里坐会儿吧。”村古井旁宅院的主人翟雪热情地邀请我们。前几年,翟雪的丈夫因病不幸去世,家里上有八旬的婆婆,下有读高中的女儿,所有生活的重担都压在了她的身上。

在认真分析了翟雪家的情况后,村里对其进行了精准帮扶。不仅女儿申请了助学贷款,婆婆领到了低保金,她还参加了村里的护林公益岗位。同时,在扶贫队的帮助下,家里的几亩桃树从去年也逐渐恢复了种植。

翟雪不但能干,还是村里出了名的好媳妇。即使在家庭情况最困难的时候,她也没让婆婆受一点委屈。“有文化,又孝顺,还是一名党员,村里就推选翟雪当了扶贫小组长,帮着宣传一些扶贫政策,收集大家的困难和问题。”沈圩村扶贫工作队队长李萍萍介绍说,“而且她的经历对其他贫困户也是最好的榜样示范。”

贫困户也能成为扶贫人?

这几年,安徽省的脱贫攻坚工作从上级“推”着村子“走”转变为村子主动往前“跑”。在一系列政策举措的带动下,贫困村干部群众的内生动力得以激发,主观能动性得以调动,创造活力得以释放。

“像翟雪这样的小组长就是村级储备的后备干部,以后甚至还可以进入村‘两委’班子工作。”李萍萍对记者说,驻村工作队是流动的,只有村里培养的干部成长起来,才能更好地接续完成将来乡村振兴的任务。

说到底,脱贫攻坚是一场以人民为中心的生动实践。

要抓好中央决策部署落到基层的“最后一公里”,就需要党员干部和群众心连心、手牵手,一起朝着一个方向走。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粮食生产连年丰收,农民增收步伐加快,农村环境越来越美。在我们眼前,安徽美丽乡村建设由点到面正加快推进,城乡协同发展的美好画卷在缓缓展开…… 

(责编:崔競文、史雅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