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康庄”黑龙江篇
黑土地上深耕幸福收获季 绿水青山汇成金色小康路
2020年09月28日09:15 来源:人民网
在祖国版图上,黑龙江既是北极、亦是东极。大兴安岭、小兴安岭等群山环抱,东北部的三江平原和西部的松嫩平原是中国最大的平原地区——东北平原的一部分。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三大水系与兴凯湖、镜泊湖、连环湖和五大连池4处较大湖泊及星罗棋布的泡沼,浇灌着2亿亩黑土覆盖的沃野。
2018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东北三省考察期间来到黑龙江,曾双手捧起一碗大米,意味深长地说道:“中国粮食!中国饭碗!”
乔府大院创意稻田画“中国饭碗”。受访者供图
几年来,黑龙江举全省之力打好、打赢脱贫攻坚战,到2019年底,全省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累计脱贫61.3万人,贫困发生率降至0.07%。全省20个国家级贫县、8个省级贫县全部脱贫摘帽,1778个贫困村全部脱贫出列,提前一年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为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
两不愁三保障 尽心竭力保民生
来到哈尔滨市巴彦县胜利村村民姚忠家时,浓郁的米香扑面而来,正在准备午饭的姚忠放下手里的活儿,热情地将黑龙江武警总队医院扶贫医疗队迎进门里。医疗队拿出一个写着“姚忠”的药箱,里面有姚忠的健康档案和根据他身体情况开的各类药物,并细心嘱咐药物的用法。
“我这心脏是老毛病了,不能干重活儿。”姚忠说。因为生病,收入少、支出高,2013年姚忠家被确定为村里的贫困户。“多亏了村里的扶贫政策。”姚忠指着房子后面一个旧砖房说,“我原来就住在那个房子里,2017年,村里给我家新建了宽敞结实的水泥房,一分钱都没让我花。武警总医院每年给我送来药品,这就帮我省了3000元的支出。加上村里的公益岗位、小额贷款、土地流转,2019年赚了1万多。”
建立健康档案、开展健康体检、开通就诊“绿色通道”、精准发放药品……自2017年黑龙江武警总队医院启动对胜利村健康扶贫对接工程后,像姚忠这样的贫困户以及重病、慢性病患者都逐一建立了健康档案,医疗队定期深入村里开展义务送医送药活动。
亲自上门问诊送药毕竟周期长,乡村医疗基础差才是需要扶持的“根”。
刘学忠为村民进行心电图检查。朱紫阳 摄
刘学忠是胜利村的乡村医生,他的职责是保障村民常见病多发病不出村。“原来我只能看个头疼脑热,更复杂些的疾病就得转到县、市医院,但北方地区脑梗塞、心梗塞比较多发,发作起来可能几分钟就会要人命。”
2019年4月,黑龙江武警总队医院为刘学忠开设了为期两个月的医疗培训课。并根据村民心脑血管疾病多发的特点,为村卫生所配备了血液分析仪、心电仪、理疗仪等设备。“常见的心血管疾病通过心电分析仪的分析,我自己就能诊断用药了,能在前期及时发现及时预防。”刘学忠说。
追梦课堂的孩子们在上体育课。唐宋 摄
“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来到佳木斯市汤原县胜利乡伏安村,整齐又稚嫩的朗朗读书声吸引我们走进了设在村委会的“追梦课堂”,一群个头参差的孩子正在背诵着《朱子家训》。至今“追梦课堂”暑期班已经办了三期,也是驻村扶贫工作队将“追梦课堂”搬进村的第三个年头。
三年前,“追梦课堂”成立之初,村民们对这件事还有些误解,有的觉得“这都是形象工程”,有的认为“这是村干部利用孩子搞政绩”,可看着孩子们学习由被动变主动,辅导作业时不再“鸡飞狗跳”,“搞政绩”之类的话也没人再提了。
到了体育课时间,看着孩子们在村委会院子里追逐嬉戏,胜利乡党委书记刘大伟给记者讲了一个故事:“每当村里做清欠工作时,都要到有欠款的村民家里收钱,这本是遭‘白眼’的事。可有一次,村干部到某个村民家中收钱时,他家里的孩子说,‘追梦课堂’的老师讲了,要讲诚信,咱们家也要讲诚信,欠了钱就要还,不然下次再需要钱就没人帮你了。家长当时脸就红了,那次清欠工作特别顺利。”刘大伟感慨地说:“‘扶贫先扶智’,经历过这件事,我们好像一下就懂了这句话的深刻含义。”
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这“三保障”,在黑龙江靠着精准施策稳扎稳打,得以层层落实。
义务教育方面——
落实贫困家庭学生救助补助等各项政策,开展控辍保学工作,确保贫困家庭适龄的孩子没有因贫辍学现象发生。
基本医疗方面——
落实“先诊疗、后付费”“一站式”即时结算机制,建立起“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三重医疗保障线,确保贫困人口“有病看得上,得病看得起”。全省累计有196万人次贫困患者得到了有效救治。全面落实慢性病签约服务,实现慢性病贫困人口全覆盖。
住房安全方面——
通过2017年、2018年的两年攻坚,2019年的查缺补漏,累计投入改造资金158.7亿元,确保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吃上安全水、住上安全房。
为绿水青山留住人 产业拉动、就业扶贫两不误
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农村的年轻人更愿意去城里“闯一闯”,部分乡村留守老龄人口比率高,成了“养老村”。
如何让村里的劳动力留下来?
靠产业留住人,这是佳木斯市汤原县北靠山村的回答。
2011年的北靠山村。汤原县委宣传部供图
如今红妆扮靓的北靠山村。唐宋 摄
来到北靠山村的那天正是周末,天气晴朗,温度舒适。北靠山村是以红色抗联文化为主题的乡村旅游重点村,村口是抗联英雄雕塑群像,主路两侧是抗联浮雕文化墙,排水沟全部整修并铺盖水泥板,大型旅游车辆也可以并排通过,路边是红色的中式路灯,道路两边栽满花草灌木。
村民王长忠沿着村里的绿化带走一圈,除杂草、修枯枝,这是村里为贫困户设立公益岗位的职责,这样的“工作日”也能为老王带来每天80元的收入。回到家里,王长忠接着忙活,前院儿喂三黄鸡、后院儿给菜地里的茄子辣椒浇水。他这些活都是未来的收入,是村里生态园的“订单”。“现在不都说‘庭院经济’么?我这就是庭院经济,一院子都是经济!”老王乐得合不拢嘴。
王长忠患糖尿病多年,劳动能力弱、医药费支出高,2015年被认定为贫困户并建档立卡。为了增加收入,王长忠两口子进城在一个小区物业打工,一个做保安、一个做保洁,干得很吃力,但始终舍不得放弃俩人一共3000多块钱的月收入。
真正让王长忠决定回家的,是村里的产业。
2017年,汤原县将旅游产业作为振兴县域经济的“四大产业”之一,大力发展旅游产业、建设美丽乡村,汤原县为北靠山村融资3500万元,进行房屋翻修、道路改造,有了“赚人眼球”的资本,北靠山村通过招商引资引来了旅游公司,在村里投资生态园、精品民宿等旅游产业。
产业链的延长,让王长忠等村民有机会“沾光”,北靠山村近百名村民家的前后院儿都成了生态园的“绿色食品基地”,也是靠着村里的扶贫政策和这些订单,王长忠和村里上百户贫困户集体甩掉了贫困的帽子。
更让老王高兴的是,在县城打工的女儿也闻讯回到村里,如今在生态园里当起了经理,“工资比县城一点不差,还省了城里打工的房租钱,啥地方也不如家里好呀。”提起女儿,老王一脸骄傲。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但绿水青山不会直接变成金银,产业转换才是绿色经济的源动力。
满绣作品《冬韵·魂》。受访者供图
绣针上下翻飞,童话般的雪乡、奇幻的原始森林等龙江美景逐渐在绣娘的手中清晰起来。在牡丹江,一种古老的技法加上来自黑龙江壮阔景色的灵感创意,就可以带动上下游产业链上千人创收。“满族刺绣”第四代传承人孙艳玲,在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同时,将满绣打造成了完整的民族文化产业链。
“黑龙江的气候原因让农村劳动力至少有半年赋闲时间,我们为农闲低收入贫困人群免费提供柞蚕放养技术,与我们签订单的蚕农年均增收3.5万元。公司现有1300余名绣娘,其中有很多贫困家庭成员,工具及原材料都免费提供,绣好的合格成品公司高价回收。”孙艳玲告诉记者,“公司每年都要开办免费培训班,对下岗女工、有劳动能力的残疾人进行技能培训,已经延续了十余年,2万多户低收入家庭因此受益。”
在农村,体力与收入往往关系密切,但满绣的技能对体力没有太高要求,收益还可以随着熟练度和技法的提升水涨船高。一同参与调研的东北林业大学陈红教授对满绣带动就业、致富印象深刻,陈红表示:“一些退休的、劳动能力弱的女同志也可以参与其中,这说明满绣对就业带动性很强。而且绣品本身是一件艺术品,完成一件艺术品不仅能带来收入,还能有极大的获得感、成就感。”
“我们把发展扶贫产业作为主攻方向,依托富集的农业资源优势,全省落地农业特色产业项目2570个,创建旅游扶贫点1010个,实现贫困户产业增收项目全覆盖,贫困地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始终高于全省农村居民平均水平。”黑龙江省扶贫办主任崔培元介绍。
“三减”保护黑土地 中国饭碗里增加更多“优质粮”
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朝着东南方向一路行驶,视野逐渐开阔,大约两个小时后,路边开始出现成片的水稻田,同行的陈红教授笑着说:“看见了成片的水稻田,就是快到五常了。”
五常市三面环山,盆地开口朝西,东南部山脉挡住了东南风,而西部松嫩平原的暖流可直接进入盆地内回旋,溪浪河、拉林河、牤牛河贯穿全境,水系纵横、水量充盈;土壤酸碱度、有机质和微量元素含量适中,是水稻生长的绝佳环境。
到达五常市民乐乡的稻田边,“黑土农庄”合作社负责人靳福国与农业技术专家吴庆全正在田间观察水稻长势。
五常当地农民在稻田中人工除草。受访者供图
8月中旬是水稻灌浆期,捏开稻穗,白色的米浆破壳而出,待灌浆完成、气温下降后,稻壳内的米浆就变成了颗粒饱满、质地坚硬、色泽清白透亮的五常稻花香大米。由于水稻成熟期产区昼夜温差大,五常稻花香大米中可速溶的双链糖积累较多,饭粒油亮,有着独特的浓郁香气。
吴庆全做绿色农业技术推广已经七八年了,他常年奔走于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的田间地头,看到大片黑土地被过量化肥破坏。“有些地方超量使用化肥,把地‘喂馋了’,今年用五袋肥的长势,明年要用六袋或者七袋才能达到同样的效果。这么个用法,会让土壤板结、甚至变成红色、绿色,我们专门针对五常的黑土地做过调查,现在的黑土地与20年前相比已经有了严重的退化,再不进行保护,黑土地将会消失。”
在吴庆全的眼中,土地是有生命的。退化板结的黑土地是“生病”了。“我们保护黑土地的方法是使用生物肥,减少化肥用量,用无残留的秸秆地膜覆盖,绿色无公害方法除草驱虫。”吴庆全揪下一片水稻叶片递给记者,记者发现,叶片上有一层蜡状的物质,吴庆全解释道:“生物菌肥中的成分会让刚长出的稻叶上覆盖这样一层蜡状外膜,让害虫‘站不住’,这种成分不污染环境,对人体也没有任何影响。”
使用生物肥会不会增加成本?
吴庆全说:“生物肥与化肥混合使用,一斤米的成本要多出3毛钱。你们眼前这片水稻田是有机水稻田,成本就要更高一些。从浸种到插秧,再到施肥、除草、收割,水稻种植的全过程都由人工来完成,就连肥料用的都是无污染的豆饼。这里一斤米的成本要多出一块多钱。”
成本高出这么多!农民接受么?消费者买账么?我们不禁提出疑问。
“我不担心收益。”合作社的负责人靳福国接过了话茬,“我家大米已经预定出了三分之一,剩下的大米也根本不愁卖,而且市场行情对高质量水稻价格的影响十分有限,每年的收益都很稳定。”
“现在溯源体系逐渐完善,‘三减’力度不断加大,加上消费者对口感要求越来越高,成本是增加了,但价格能卖的更高,这是未来的趋势。”吴庆全信心十足的表示。
“作为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如今的五常更加追求大米的口感与品质,而不是一味的追求产量。”陈红教授频频点头表示认同。“黑龙江省是全国最大的绿色食品生产基地,绿色农产品是我们的‘王牌’,这次调研中咱们都看到了,黑土地保护、‘三减’、轮作休耕这些措施很多地方都在做。”
让黑土地休养生息,为中国饭碗里增加更多的“优质粮”,我们看到了黑龙江省的决心与勇气。
种得好还要卖得好 产粮第一大省对创品牌的思考
不光种得好,更要卖得好,黑龙江省粮食产量与原粮调出量均居全国首位,如何让辛苦一年的收成产生更多附加值,让粮食产业链创造的价值更多地留在这片黑土地上?这是黑龙江省近年来一直思索和探寻的道路。
“五常大米甲天下,天下大米假五常”,这句顺口溜也说出了五常品牌农业建设过程中的坎坷。防止以次充好,守好“五常大米”这个品牌,是五常市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依托“互联网+农业”引入的“福码”溯源系统,也是五常市为树立品牌做出的重大举措。
五常市农业物联网服务中心杨少鹏介绍情况。唐宋 摄
“在您手中的大米还是种子的时候,就被‘锁定’了‘身份’。”五常市农业物联网服务中心杨少鹏指着中心内一块巨大的屏幕介绍。这上面展示的就是五常大米溯源平台,通过溯源体系中确地块、确种子、确投入品的“三确”,和“一检”加“一码激活”五个步骤,让五常大米完成“身份认证”。
五常市农业物联网服务中心杨少鹏介绍,目前五常市已有二百九十多家大米生产企业使用了“福码”。每个大米包装上都有单独“福码”,由政府部门监管,绝不允许重复使用,消费者可以通过扫描码辨别真伪。
2016年7月4日,原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对“汤原大米”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汤原大米的名气不及五常大米响亮,却在保护品牌的力度上丝毫不敢松懈。
汤原县位于水稻专家们公认的寒地水稻生长“黄金纬度”,寒地黑土厚度深达1米。经过努力经营,“汤旺河”“万亩稻”等汤原大米品牌被评为黑龙江省名牌产品、著名商标。水稻种植面积由2015年的65万亩发展到75.2万亩。
但是,品牌建设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在“种得好”方面,黑龙江已经通过大力落实“三减”、大机械化,让粮食产量和品质稳步上升。但在“树品牌”“卖得好”这方面,黑龙江仍然在“找路”和“爬坡”的阶段。
“重视地理标志品牌,这是汤原县农业工作的亮点。”陈红表示,“黑龙江的大米在全国非常有竞争力,但农产品都具有同质性,容易导致好米卖不出好价。地理标志是区域公共品牌,区域品牌价值大的地区比如五常,对区域品牌价值相对小的一些地区就形成了差异化和带动效应。五常大米是金字招牌,汤原也有好山好水出好米这样一个品牌思路,目前汤原大米知名度还不够,还需要在品质稳定的基础上大力宣传,找到‘卖得好’的切入点。”
目前,汤原县正在大力推广“互联网+农业”高标准示范基地,打通线上线下销售渠道,在电商迅速发展的当下,这也许是加速农产品由“种得好”向“卖得好”转变的“快车道”。
在黑龙江调研期间,我们因看到“两不愁三保障”实打实的政策兜底安心,为产业发展带动农民致富振奋;我们因绿水青山间的乡村美景沉醉,为黑土地上延绵不绝的农田和现代化农业震撼。
黑龙江人民在奔向小康社会、追求更美好生活的道路上,挥洒幸福的汗水,留下了笃定的足迹。
(责编:杨光宇、刘军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