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手记:贵有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
2020年09月27日15:36 来源:人民网
8月的黄土高原绿染沟壑,苹果园里“红”满枝头,丰收在望。
走进陕北苹果第一村阿寺村,仿古的街道和小巷整齐干净,游人如织。苹果进入盛果期,村民的话题自然少不了今年的收成。
黄土高原上的小山村如何变成依靠苹果产业致富的小康村?在前往洛川县阿寺村的路上,记者一直在思考这一系列问题。
陕北苹果之父李新安的事迹给了我们答案。
李新安纪念馆位于村中央,一幅栽种苹果的鲜活创业画卷在眼前展开,春华秋实,岁月激荡。
1947年,凭靠早年在地主家果园做过学徒的经验,28岁的李新安用毛驴从河南驼回200株苹果树,在6亩7分地上建起了洛川县第一块果园。
那时的洛川农村主要还在地里种粮食,栽种苹果简直就是冒天下之大不韪。在其他人看来,李新安用驴车驼回来的苹果树就是“干柴棒”。面对质疑和嘲笑,李新安敢想敢干,说干就干,挖坑、栽树、浇水,200株苹果树在地里扎下了根。
李新安成功了,苹果树顺利挂果!为了大范围推广苹果种植,他带着果园的苹果入乡串户叫卖。在李新安的努力宣传和推动下,村民们开始认可和接受苹果种植,1951年至1955年,洛川全县苹果园发展到近百亩。那时候栽植1亩苹果园的产值相当于35亩粮田的产值。
现如今,苹果已经是革命老区延安的主导产业,已成为老区群众脱贫致富、奔向全面小康的“幸福果”。
李新安在陕北栽种苹果给我们启示:要有敢想、敢干、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的开拓创新精神。
敢于解放思想,才能迈开步子。只要符合为人民服务、为群众谋福祉的思路,就要大胆试、大胆干。
敢于突破惯性思维,创新作为。正是李新安打破“晚上千条路,白天走原路”的惯性思维,敢于尝试、敢于创新的精神,靠着陕西人的一股“犟”劲,不但改变了子孙后代的生活,还为老区群众脱贫致富做了努力,更为革命老区延安的农业结构调整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创新是发展的源源动力,只有通过创新将固有的思维、传统的理念、固有的模式打破,才能走出一条高质量发展的路子。
“要想富,先栽树,苹果树,摇钱树,祖祖辈辈能致富”……当年李新安入乡串户宣传的《劝君栽树歌》已经实现,果园种苹果,农闲发展旅游,家家户户收入可观,早已踏上苹果产业带来的小康之路。
(责编:王震、史雅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