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手记:扶贫路上,感受平凡中的伟大

王震

2020年09月27日15:33  来源:人民网

“你帮扶了几户?”

“我们县上的单位,每个干部结对帮扶9个贫困户。”

“压力大吗?”

“县上要求严,每周都要去一次贫困户家里走访。原来在山里的四个村并成一个村,特别分散,去一户就要翻一座山,根本跑不过来。”

“完不成任务怎么办?”

“那非得完成!”

汉中是国家秦巴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之一,有8个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区)、2个深度贫困县。2015年底,全市建档立卡贫困村1010个,贫困人口18.5万户52.4万人。

人民网大道康庄报道组一行在汉中采访其间,记者近距离接触了几位当地扶贫干部。他们长期深入这些在贫困县、贫困村、贫困户,宣传落实扶贫政策,了解贫困户生活条件、健康情况,帮助村子发展产业,结对帮扶贫困户脱贫。

张荣成今年52岁,是西乡县的一位扶贫干部,算是其中年纪较大的一位,不高的身材,黝黑的肤色,初见还以为是当地村民。

张荣成说:“市里、县里的单位都有包村任务,我们单位有一个副科级宣传员,比较年轻,已经在村上驻村2年了。我们年纪大一点的一般不安排长期驻村,但是帮扶任务都要完成。”

张荣成结对帮扶的贫困户在回龙村,位于西乡县子午镇。以前老回龙村不通路,去县城需要走几公里山路到镇上去,然后坐火车才能到县城。在政府帮扶下,如今村子实现了通路、通水、通网络,有了卫生室、观光码头等设施。

张荣成(左一)在贫困户家中帮忙。受访者供图

现在,张荣成最关心是,如何把经济收入搞上去,让村民的钱包鼓起来。“收入是一个大关,解决了经济收入问题,‘两不愁’就算不愁了,‘三保障’大多数是住房问题,教育和医疗基本没有问题。”

对话过程中,尤其是谈到扶贫工作时,张荣成的眼神是有光的。对他来说,带领村民脱贫致富是工作,是责任,但更像是一种信念。

鲁家坝村是汉中市委宣传部帮扶的村子,位于镇巴县小洋镇南部,距离汉中市区4个多小时的车程。2017年以来,先后有驻村第一书记3人,驻村工作队员5人,长期吃住在村子,访民情、帮民困、解民忧。

驻村干部田博就是其中之一。他今年31岁,已经在鲁家坝驻村一年多,很多村民都把他当成了“村里人”,赶上饭点,随便推开一家门都能蹭顿饭。

扶贫干部中有很多像田博这样年纪的80后、90后。久居山村,耐得住寂寞,对于年轻人来说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村里网络信号很好,但是相对于城里,娱乐生活还不够丰富。到了晚上,我们两个驻村干部经常是在宿舍里面对面打坐。”田博跟我们打趣道。

在鲁家坝村采访时,一位老人主动走过来,记者和村干部面前伸出大拇指,不停的比划。见状,村书记王太平上前为我们解释,这位老人是村上的五保户,是个聋哑老人。在村集体帮助下,住进了村里的集中安置房。

“老人一遇到村里的扶贫干部,就会上前伸出大拇指。”王太平起初也不知道老人的意思,后来才知道他是想感谢村集体的帮助。

老人又在我们面前比划了一通,王太平就给我们当起了“翻译”,老人想带我们去参观一下他的新家。他很爱干净,一进屋就跑进卧室,整理被褥,然后来到客厅给我们打开电视。

“这台电视是政府特意送的,他虽然听不见,但是也喜欢看电视上画面。”王太平在村子工作了25多年,长年打交道下来,他已经能通过手势熟练的读懂老人的意思了。

临走时,遇到了一个00年的小姑娘。她叫王莉,在县里读了高中后,就回到村里在村委会工作,主要负责贫困户建档立卡登记的事情以及一些村委会日常事务。

王太平(中)和王莉(左)接受人民网记者采访。王震 摄

“小姑娘,踏实勤奋,帮了我很大的忙。”王太平说,在书记主任一肩挑之后,村里很多工作都落到了她身上,年轻人对电脑、手机等网络产品比较在行,所以日常工作中涉及到这些的她都负责。

交谈中,小姑娘脸上始终洋溢着自信的笑容。村子变美了,村民富裕了,她觉得项工作很有意义。

一周时间,调研组记者穿梭在秦岭之间,奔波在扶贫路上,这是一次别样的体验——辛苦、疲倦。对于扶贫干部来说,这只是一年365天中很“平凡”的7天。

(责编:王震、史雅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