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贫困村到整村脱贫 鲁家坝村是怎么做到的?
2020年09月27日15:08 来源:人民网
群山翠绕,绿波荡漾,瀑布珠玑四溅,一群游客正在这里拍照留念。“青的山,绿的水,这里这么美,而且还全都免费。”小周一家住在镇巴县,趁着周末时光,自驾到鲁家坝村玩。
群山环绕的鲁家坝村。孙挺 摄
鲁家坝村位于陕西省汉中市镇巴县东南部的小洋镇上,距离县城35公里,全村有187户633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86户268人。
就在几年前,该村还是镇上的“最穷村”。全村没有“硬化路”,村民“难出去”,外人“进不来”。村民们住在土坯房里,过着背靠大山,“刀耕火种”的穷日子。
自2015年脱贫攻坚战役打响以来,汉中市对鲁家坝村开展基础设施建设,修好通村路,实现“组组通”;实行异地搬迁,全村51户152人搬进了集中安置新房;通过产业引导和奖补,带动贫困户稳定增收;选派干部驻村,建立精准扶贫机制……走出了一条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独具特色的脱贫致富路。
多元发展产业
让贫困户多渠道增收
鲁家坝村中药材产学研一体化示范基地。孙挺 摄
如何让贫困户脱贫?首先要解决群众增收问题。
“贫困户要脱贫,首先个人要努力,要琢磨出适合各自家庭现状的产业发展模式,争取早日脱贫。”鲁家坝村支书王太平说,早在几年前,该村就与贫困户签订了产业发展协议,制定出适合村民各家现状的发展模式,同时,针对自身无能力发展产业的贫困户,村上采取扶贫资金入专业合作社分红的方式进行扶持。
现年47岁的贫困户何太升,19年前因一场事故造成高位截瘫,成了背负巨额债务的重度贫困户。2017年6月,鲁家坝村在村委会召开会议,邀请何太升在内的贫困户代表40人参会,与其签订产业发展协议。何太升现场就提出要喂鸡100只、发展天麻200窝、种植大黄5亩。
“他那会儿对此事是非常有信心的。”王太平回忆到。
何太升一家2016年被精准识别为贫困户;2019年底达到脱贫条件,退出帮扶。谈起从深度贫困到完全脱贫,何太升说:“以前不敢想,以后好好干。”
“2017年我们家修新房花了6万多,其中,政府就补贴了4.5万元,市县残联又给了1万元。”搬进了新房,何太升说,“我的梦终于成真了。”
如果说住新房是何太升“梦成真”的第一步,那么产业扶贫,多渠道增收则让他的“梦想照进了现实”。
何太升充分认识到发展产业的重要性。2017年他通过无息贷款迈出了自家产业发展的第一步。“我那会儿贷了5万元,用来买小鸡仔、天麻种植所需要的菌材等,在家开始养鸡、种天麻和大黄。不到两年贷款就还完了。”
尝到了甜头,何太升在去年又贷款了5万元,继续用在养鸡、种植天麻、大黄等产业发展上。
“今年疫情对家里的增收有影响吗?”
“没啥影响,我家养的鸡,供不应求,基本上都被提前订完了。”何太升说,当地很多买家都会上门采购,如果有卖不出去的,政府和企业也会“兜底”购买。
“从贫困到脱贫,最大的感触是什么?”
“感谢!”何太升说:“如果没有党和国家的关爱、帮助和支持,我们的生活不会过的这么好,我们不会有今天的幸福感。我还要感谢我的妻子,我欠她太多太多……”
如今,在政府支持下,扶贫干部帮助下,何太升一家养了100多只鸡,种了8亩大黄,300窝天麻。儿子何鑫明也从西安医学院毕业,在镇巴县中医院工作。“去年,我家大黄卖了1万多元,天麻卖了9千多元,鸡卖了1万多元,全年下来收入超三万是妥妥的。”何太升在接受采访时说。
谈到未来,何太升说:“现在我已经很满足了。接下来就是一定要继续好好把产业发展下去,好好干,对得起关心我们的人。”
脱贫成果来之不易,如何稳住?如何实现持续增收?关键要靠产业支撑。
近年来,鲁家坝村挖掘利用土地资源、生态资源,引进了陕西卧龙江生态农业有限公司,流转土地600亩,建立起中药材育苗基地200亩,中药材种植基地400亩,高山彩色猕猴桃示范基地15亩,林药套种示范基地30亩,林麝养殖场5000平方米,建成秦巴山区特色生物保护与开发实验示范站和中药材初制加工厂。
“我们的15亩高山彩果猕猴桃试种地,是目前陕南三市唯一一处彩果猕猴桃种植地。”据小洋镇党委书记黄锐介绍,彩果猕猴桃是由陕西省植物研究所的特色猕猴桃研究团队经过十余年研究,精心培育出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猕猴桃系列新品种,其果皮光滑无毛,成熟后不用剥皮可直接鲜食,果实酸甜可口。
截至目前,鲁家坝村共投入产业扶持金120万,带动52户贫困户带资26万入企,按照每年8%对贫困户进行分红,年分红29718元,户均分红571.5元,真正实现了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
针对村里一些贫困户在产业发展方面面临离不开家、拿不出钱,因病无法外出务工等问题,鲁家坝村也拿出了解决办法。
“我们鼓励支持有条件的贫困户结合实际发展小种小养产业。”据王太平介绍,现在全村22户贫困户累计发展天麻1万余窝,13户贫困户养殖土蜜蜂90箱,20户贫困户种植中药材 80亩,28户贫困户养殖生猪55头、白山羊150只。
近年来,鲁家坝村通过采取个户发展小种小养致富一批,龙头企业规模带动一批,发展集体经济增收一批,从事第三产业经营一批的模式,使贫困户有了租金收入、务工收入、股金收入、经营性收入、集体经济分红收入五种增收项目。
住进好房子 过上好日子
聋哑人马玉保竖起大拇指
鲁家坝村百草花谷。孙挺 摄
走进鲁家坝村,平整的柏油路穿村而过,一栋栋崭新的扶贫搬迁安置房整齐排列,楼前宽阔的文化广场上,老婆婆拾掇着自己晾晒的豆角,旁边的篮球场上,少年们“奔跑、传球、上篮”。
“以前,村里的房子大多都是土坯房,村道路也都是土路,一到下雨就泥泞不堪。老百姓主要收入来源就是出外务工。那会儿村里187户,户户都有人在外打工,村里就只剩下老人和孩子。”谈起以前的鲁家坝村,王太平感慨万千。
2017年以来,鲁家坝村投资3000多万元用于推进基础设施建设,新建环线公路9公里,硬化入户道路8.5公里,修建便民桥5座、河堤3公里,新修村文化活动室、卫生室500平方米,新建文化活动广场3000平方米。同时,按照应搬尽搬原则,因地制宜,确定了全村贫困户51户145人享受易地搬迁政策。投资392万元新建集中安置点1个,集中安置51户152人。
聋哑人马玉保是村里的五保户,没有扶贫搬迁前,他一个人住在山上。2018年,通过移民搬迁集中安置,马玉保搬进了自己的新房。
大道康庄采访组记者给马玉保看拍摄的视频。邓楠 摄
马玉保的新家有55平米,是村上最小的安置房。靠入户门的边上摆放着一张小沙发,沙发上用一层布盖起来,正对面的墙上挂着中宣部捐赠的电视机。
“为啥子要把沙发盖起来?”王太平准备掀开布时,被马玉保制止住,只见他用手指指自己的鼻子,又指了下电视机,然后坐到了沙发上。
“他是怕你们看到沙发底下的毯子。”王太平解释道,马玉保经常半躺在沙发上看电视,今天还没来得及收拾呢,记者们就来了。他不好意思了。
“别看是聋哑人,他聪明得很。自己干啥都可‘讲究’了。看到谁穿的衣服不干净,还会竖‘小拇指’呢。”王太平说,马玉保自从搬进新房,特别高兴,见到谁都爱竖起自己的大拇指,还特别爱带别人去自己家里看看。
从昔日镇上“最穷村”到现在村民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鲁家坝村的变化,老支书王太平看在眼里,喜在心里。“这几年,我们村真是大变样,从以前的‘脏乱差’到现在被评为‘县级乡村振兴示范村’,多亏了好政策,多亏了驻村干部的帮扶。”
2019年底,鲁家坝实现了“整村脱贫”,贫困人口仅剩3户4人,贫困发生率由1.68%下降到0.29%。同一年,鲁家坝村被认定为“国家森林乡村”。
“我们村新建了4公里的观光步道,100亩的峡谷百草花谷植物观光园、6000平方米的垂钓园。同时,对中心村庄全部进行绿化亮化,同步建设了停车场、旅游公厕等设施。”驻村干部田博介绍到。
据了解,接下来鲁家坝村将把乡村旅游业作为今后主要发展方向,以乡村体验、中药养生、休闲避暑为方向,推进三产融合发展,打造以中医药康养为特色的田园综合体,用3至5年时间,把该村建设成全县中药产业示范村、生态农业精品村、乡村旅游特色村、乡村振兴样板村。
“要把鲁家坝村打造为看得见山水、记得住乡愁、留得下记忆的新型美丽乡村,让外界对鲁家坝村知道、来到、称道。”汉中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王春丽说。
(责编:王震、史雅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