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康庄”广西篇
且看广西如何牵住脱贫攻坚的“牛鼻子”
2020年09月18日08:49 来源:人民网-扶贫频道
崇山叠岭,十曲九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位于滇黔桂石漠化片区的都安瑶族自治县,是广西4个极度贫困县之一。
山多地少、交通不便……都安的脱贫攻坚之路可谓“先天不足”。“贫困面最广、贫困程度最深、脱贫任务最重”,广西要啃下这样一块“硬骨头”,难度可想而知。
“都安是大石山区、又是石漠化严重的地区,能发展什么扶贫产业,光给资金行吗?”2017年6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山西太原主持召开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座谈会,在听完都安瑶族自治县县委书记陈继勇的汇报后,关切地问。
经过深入调研和多方试点,“贷牛还牛”产业扶贫新模式应运而生,身处大石山区深处的百姓们摸到了脱贫致富的“牛鼻子”。
8月中旬,“大道康庄——人民网全媒体调研行”团队走进广西,近距离探访“贷牛还牛”是不是像传说中的那么“牛”。
三方联动,没钱也能养牛
大山深处,“哞哞”声此起彼伏。
清晨6点,同往常一样,匆匆吃过早饭后,陆飞琴开始清扫牛棚,准备饲料。
陆飞琴,都安瑶族自治县地苏镇镇兴村上苏屯村民。大儿子患病,还有80多岁的父亲需要赡养,家里的积蓄早已花光。夫妻俩起早贪黑,种玉米、打零工,日子过得紧巴巴。2015年被识别为贫困户。
“我们这耕地少,想养殖也不知道养什么,村里人都挺愁。”面对记者,陆飞琴道出了多年前的无奈。
“种地挣得少,养殖没本金”。就在一筹莫展时,都安县委、县政府实施的“贷牛还牛”项目,给陆飞琴一家送来 “及时雨”。
人民网制图(设计:张方磊)
所谓“贷牛还牛”,是通过小额扶贫贷款资金扶持贫困户养牛,贫困户零门槛参与,每年免费从企业“贷”一头牛犊,可自养也可由合作社代养,牛养大后企业按不低于市场价回购,贫困户还牛后再贷牛,滚动发展。
陆飞琴一家依靠养牛脱贫增收。人民网 朱晓玲摄
“一开始我们担心养不好,也怕养完卖不出去。”陆飞琴和老公犹豫不决。当地帮扶干部算了一笔账——“政府免费‘贷’给你们家1头牛,等牛达标后,企业会按市场定价从你们手里回购,部分龙头企业还比市场价高呢。”
一合计,怎么着也亏不了。2016年,陆飞琴从“贷牛还牛”项目贷了1头,又自购2头。
当年,“三头牛”改善了家里的生活条件。尝到了甜头,夫妻俩接连扩大养殖规模,今年已经养到22头牛。过去种玉米的石窝地,现在都种上了牧草。夫妻俩铆足了劲,准备大干一场。
“帮扶干部联系了养殖专家手把手教我们,政府还为每头牛购买了保险。”陆飞琴说,“今年我家已经卖了6头牛,除去成本,还有30000元左右的纯收入哩!”
依托零门槛参与、“政府、企业、保险、农户”四位一体协同推进的巨大优势,都安的“贷牛还牛”惠民无数;“贷牛还牛、还牛再贷”的滚动发展模式,也给像陆飞琴这样的贫困户送去了可持续的脱贫希望。
经过几年努力,都安全县瑶山牛已发展到16万头,带动40个贫困村实现摘帽,1.9万户贫困户脱贫,“户均一头瑶山牛”的目标在当地逐步实现。
政策托底,解除后顾之忧
“九分石头一分地,石头缝里谋生计”。寥寥数语,道出了广西大石山区百姓生活的无奈。
“贷牛还牛”模式,让当地贫困户成了养殖户,大家相继“解锁”这一致富技术。“贷牛还牛”,成了他们最乐意分享的脱贫经验。
奔小康的门路有了,后续保障咋跟上?几番琢磨之下,“牛保险”应运而生。
五个月前的一个雨天,广西崇左市天等县宁干乡东仪村养殖户赵进优遇上了难事儿——散养在山上的3头母牛不慎摔下山。
“其中1头母牛下个月就要生崽了,这要是处理不好,可就赔大了。”发现牛意外坠亡后,赵进优第一时间给村干部打电话商量对策。
工作人员运用牛脸识别技术办理“牛保险”。中国人寿财险天等县支公司供图
“别担心,老赵,我这就联系咱们之前给牛上保险的公司,让他们过来看看。”
记者了解到,中国人寿在当地“以奖代补”政策的基础上,免费为养牛的建档立卡贫困户购买“牛保险”。贫困户只需提供身份证、银行卡和扶贫手册等材料,相关工作人员同村委对接核实情况后,通过牛脸识别技术将牛的信息精准录入信息库即参保成功。
“我们按‘一牛一标签’对牛进行电子化管理,以提高理赔效率。按牛的重量进行赔付,平均每头意外死亡的牛可获赔5000元,最高可获赔8889元。”中国人寿财险天等县支公司负责人曾钿富说。
“我的两个孩子都在读书,家里耕地又少,全家生计就指望着这一批牛能卖个好价钱。要是没有‘牛保险’,我可真的是不知道怎么办了。”赵进优说。
在保险勘察员和畜牧站畜牧员现场勘验核实后,赵进优拿到了1.5万元的理赔款,“有了这‘牛保险’,我对养牛致富更有信心了。”
赵进优对养牛致富充满信心。人民网 朱晓玲摄
赵进优养殖的21头肉牛已经全部参保,还有母牛准备生产,预计今年还能出栏5至6头,年收入预计可达9万元。
不止天等县,都安也整合资金为每头“贷牛”购买400元的保险费。如果贫困户饲养的牛出现意外死亡,保险公司将提供理赔,贫困户可免费再领取牛犊进行饲养。
“零风险”给贫困户吃下了一颗定心丸。
除了意外死亡,“草料储备足不足”也是影响养殖成本的“重头戏”。
“2018年开始,牛越来越多,牧草就开始紧缺。虽然我们自己也种一些,但还是不够。”在东庙乡安宁村牧场加工厂,记者看到工人正将农户送来的牧草粉碎。相关负责人说,之前每到年底,养殖户们只能去外面购买牧草,很划不来,为了解决牛的“口粮”问题,当地搞起了“牧草银行”。
“跟银行差不多,我们有‘贷草还草、贷草还钱、存草取草、存草取钱、存钱取草’这五个模式。牧草在我们这就像货币一样,可以流通。”该负责人介绍说。
目前,加入“牧草银行”的固定会员有6个合作社,5户种养大户,共有牧草1700亩,年可存贮5000吨。
产业融合,销路无需犯愁
“一头牛”,不仅让贫困户受益,还提升了广西多地的产业水平。
一方面,“贷牛还牛”扶贫产业正改变当地农民世世代代的种植结构和生产方式;另一方面,全产业链闭环模式的不断完善也在增加养牛产业的附加值。
“产业扶贫的关键就在于产销对接,产销对接的关键则在于龙头企业带动。”陈继勇说。
嘉豪冷链物流中心工人正在将切割好的牛肉装袋塑封。人民网 曾帆摄
嘉豪公司就是这样一家龙头企业。在公司冷链物流中心,记者看到了按牛腩、牛柳、牛腱子等10多个部位分部位切割、包装好的牛肉。据介绍,这是要送到南宁销售的样品。
脱贫致富有了保障,如何做大做强品牌效应就成了接下来的新课题。
“牛在都安养,肉在全国卖”。广西都安嘉豪实业有限公司投资3亿元建设了都安西南冷链仓储物流中心,将屠宰、加工、冷链三环节无缝衔接,畅通牛产品销售渠道,通过全程冷链将大石山区的牛肉销售到全国各地。
“养牛产业周期性强,市场波动容易挫伤贫困户积极性。”公司负责人林杰说,大型冷链仓储的建设可以平抑这种市场的起伏,降低贫困户养殖风险。
“累计向贫困户发放牛犊3.4万头;带动2.5万户贫困户脱贫致富;贫困户每年每户可增收5000元~10000元……”作为“贷牛还牛”扶贫产业全产业链的“终点站”,嘉豪公司在发挥从市场产品到餐桌的中转枢纽作用同时,还为当地百姓提供了3000个直接或间接的就业岗位。
贫苦户自家的牛棚。人民网 曾帆摄
“贷小牛,还大牛”。随着“牛产业”循环链条的打通,未来将会有更多的牛犊被贫困户领养,有更多的贫困户在物流中心就业,也将有更多的牛肉被送上各地老百姓的餐桌。
“贷牛还牛”的创新扶贫模式,正全力促进八桂大地上那些白云生处的“村庄”趟过脱贫泥沼,走向康庄大道。
(责编:曾帆、史雅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