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手艺换收益 秋菊带头脱贫有底气

宫礼 汪瑞华 姜越 张俊

2020年09月16日08:45  来源:人民网

说到秋菊打官司,大家都知道,这是一部上世纪火了大半个中国的农村题材电影;说起秋菊扶贫记,则截然不同,这是一则正在“梨都”砀山上演的脱贫攻坚的真实故事。

此秋菊非彼秋菊,这里的主人公,是一名带领着乡亲们脱贫致富,走上小康路的农家女性。在村里头,大家伙都亲切地称呼她“菊姐”。

颠沛流离地走南闯北,遭遇丈夫病逝的厄运,孤身一人撑起家庭的艰辛……回想起过往,秋菊的人生写满了“坎坷”二字。

但她没有抱怨命运,在自己的坚持下,学会了编织手艺,不仅通过开办编织手工坊,踏上了创业逐梦、自食其力的路子,还带动了身边的贫困残疾人如愿脱贫。

菊姐编织手工坊成了村里头的扶贫工厂。李希蒙摄

如今,杨秋菊是村里的致富带头人,她依稀记得十多年前的光景:“为了能养家糊口,跟着丈夫开着车四处演出,一年到头,也就够残疾人艺术团的温饱。”

一次偶然机会,秋菊接触到了铝线编织这一行当。“当时只是觉得新奇,这一根根再普通不过的铝线,能编织成各种工艺品。”

回来后,因丈夫生病,过去一直东奔西走讨生活的“挚爱残疾人艺术团”,不得不半歇业状态。迫于生计,熟谙隔行如隔山的秋菊,开始自寻门路,尝试着编织。就这样,秋菊开始了自己的二次创业路。

从零开始,找来编织好的成品,照着模子,一个动作一个动作绕,一根铝线一个铝线缠,几次反复下来,秋菊仿佛从中悟出了编织的窍门。“第一件作品是辆手掌大小的自行车,拿到夜市上,居然有人愿意出10块钱买。”本想碰碰运气的她,第一次尝到了编织的甜头。

脱贫要靠勤劳的双手,也要好政策“加油打气”。

近年来,砀山县拿出残疾人就业等一系列举措,不断激发他们脱贫的内生动力。

曾是贫困户的朱欢欢,完成了从艺术团成员到扶贫车间工人的角色转变。李希蒙摄

在秋菊的编织手工坊,32岁的贫困户朱欢欢已经完成从艺术团成员到编织工人的转变。坐在那里,她看上去和常人一样,但因小时候的一次手术落下腿脚残疾,走路只能靠着拐杖。

精准扶贫,让朱欢欢窘困的生活打开了新天地。

“过去跟着菊姐艺术团在外头跑,艺术团走到哪,自己就跟到哪。”朱欢欢回忆道,以前是跟着菊姐四处漂泊卖艺,现在是跟着菊姐家门口卖手艺。

“刚开始跟着别人学,手都磨得起了泡,长了老茧。”朱欢欢说。但功夫不负有心人,她逐渐掌握了编织技巧。2018年,朱欢欢靠编织挣了近万元,加上低保等收入,终于脱了贫。如今熟练编织的她,靠着“双手”编出了精彩的人生。

回想起第一次从编织手工坊拿到工钱时,朱欢欢哽咽地感慨:“只要肯干,残疾人也能靠双手脱贫致富。”

杨秋菊(右一)手把手指导村民编织工艺品。李希蒙摄

从夜市地摊到送货上门,从门店经营到网上开店,啥法子能把编织品卖出去,就使出啥法子。这不,眼瞅着直播带货越来越火,秋菊的编织手工坊也跟潮流干起了直播。这在砀山县陈寨村第一书记、扶贫工作队队长王夫北看来,一方面是可以拿手艺换收益,另一方面能够把残疾人自强不息的精神给传递出去。

今年是王夫北下村的第七个年头,他经常调侃自己是名“留级生”,但同时他又说,留级生不怕,只要村里的脱贫产业能打牢。

在建档立卡之初,陈寨村贫困户共有368户789人,其中老年人和残疾人占比高达68%,负担和压力不言而喻。“刚派驻进村的时候,走一户老弱病残,走一户还是老弱病残,越走心里越没底。”王夫北坦言,这可咋整?

正当他一筹莫展的时候,杨秋菊编织的工艺品让他有了思路。陈寨村是安徽省第一批出列的贫困村,目前还剩下贫困户21户42人。前后的强烈反差,足以看出这个村的脱贫成效。其中,秋菊的编织手工坊,功不可没。

不向命运低头,早晚会把“穷帽子”甩到后头。几年下来,秋菊的编织手工坊成了村里头的扶贫工厂。在她的带领下,50多户入厂的贫困残疾人实现脱贫。

(责编:崔競文、史雅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