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康庄——人民网全媒体调研行”走进云南

“拉祜村寨筑梦人”罗志华:脱贫后,我和村民一起奔小康

孙阳 赵晶 高亚永

2020年09月15日17:00  来源:人民网-扶贫频道

 

勐海县布朗山乡曼囡村曼班三队驻村扶贫工作组组长罗志华(贾翔 摄))

罗志华是个“倔脾气”。

“书记给我打过几次电话,说我的驻村工作可以结束了,问我愿不愿意回县城。”驻村扶贫工作组组长罗志华来到勐海县布朗山乡曼囡村曼班三队,已经5年了。

2015年12月,既是勐海县畜牧兽医工作站高级兽医师又是拉祜族的罗志华,被派到布朗山乡曼囡村委会曼班三队,担任驻村扶贫工作组组长。

“答应村民的事情还没有办完呢,尤其是养猪场,我最了解情况,我想把它再做大点。”罗志华说,乡亲们脱贫了,但是自己还想带着他们一起学技术、奔小康。

扶贫先从“小事”做起

布朗山乡位于祖国西南边陲—勐海县南部,这里是边境乡、民族乡、山村乡,也是贫困乡。全乡共有建档立卡贫困行政村6个,非建档立卡村1个,曼囡村便是其中之一。

从2016年开始,各级党委、政府加大了对曼囡村的硬件投入,先后硬化了村寨道路,打通了生产道路,修建了篮球场,开通了电视网络、移动信号网络,村子里的基础设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基础设施改善了,村民的思想却停滞不前,不会讲汉语,见到生人就躲,不太讲卫生。要先改变这些情况,先从小事做起。”罗志华说。

要怎么培养村民讲卫生的习惯?工作组的四人商量来商量去,想出了一个法子——帮村民理发,一切从头开始,从改变自己开始。

他们买来理发用具,先把村里的年轻人召集到工作队员驻地,一个一个地给他们理发。这个办法灵了,慢慢的,村里的人和工作队员的话也多起来了。同时,罗志华还组织队员带着村民一起打扫家里的卫生,积极与相关单位协调各种花草苗木,组织村民进行村内绿化建设,让村民树立“美丽家园自己建”的理念。

扶贫先扶志,在曼班三队,罗志华也在“扶梦”。“什么都不想,就没有内生动力。我们要让乡亲们知道,日子还有另一种过法。”

攻克语言关,打破村民与外界接触的隔膜,成为驻村扶贫工作队的一项重要任务。罗志华带领驻村工作队员组织村民走进扫盲班学习,从“1、2、3、4”开始写,从“中、国、人”开始念,从此每周二,寂静的山寨开始响起读书声。同时,他组织村民向来村里驻扎的县民族文化工作队拉祜族演员学唱拉祜族歌、跳拉祜族舞蹈,村寨变得热闹起来。

罗志华还每天组织村民收看《新闻联播》,了解党的富民政策、国家的变化。在帮扶单位的大力支持下,罗志华和工作队员每季度都组织村民“走出去”,参观发展较好的拉祜族村寨、参观养殖和种植基地……村民们不再怯生,看到工作队员都会主动打招呼,见到生人也不再逃跑,他们开始关心外面世界的变化。

学科技用科技 奔小康有动力

“我刚到曼班三队时,村里人还保留着半农耕半游猎的生活状态。”看到这里落后的耕作方式,罗志华决定要引导村民学科技用科技,通过发展生产脱贫致富。

近年来,罗志华每天早晨都要用广播通知村民集体下地劳作,让他们逐步接受新的种养殖技术。村民种水稻不愿用化肥,罗志华就和队员一起把化肥拉到田边,手把手地教村民施肥。

工作组先后组织培训72期,培训人员1522人次。手把手指导村民育苗、栽种栽插、施肥和管理等。2016年,按照新学会的耕种方法,曼班三队获得了大丰收,很多人家第一次收获了整整一年都吃不完的粮食。

养猪是罗志华的强项,为改变曼班三队村民由于技术落后,生猪存栏、出栏率极低的养殖状况,罗志华按照人畜分离、美丽宜居的要求,规划养殖地点、养殖规模、养殖场房等建设,并积极与养殖合作社协调、联系,分批引进了282头小耳朵猪指导村民养殖。

“现在,村民将传统的饲养方式改为了科学的养殖方法。养殖周期从原来的24到36月龄缩短到了6—8月。”罗志华说,养殖效益也不断显现:几年来,共出栏肥猪255头,年均85头,户均15头,实现创收329100元。同时,还引进1210羽鸡苗教村民进行养殖,使全村家禽存栏从164只增加到了现在的1300只。

同时,为了进一步激发村民的内生动力,在乡党委政府及挂包单位的支持下,罗志华结合曼班三队的村情及民情实际,于2019年1月创办了“小蜜蜂”超市。超市以扶贫扶志扶勤为基本原则,通过表现换积分、积分换实物的方式,将各级组织和社会爱心人士捐赠的各类物资,通过村民勤劳、积极参与村寨治理表现,公开、公平、公正地奖励给贫困村民。

“小蜜蜂”超市的运行和发展,有力的促进了曼班三队的各项工作,使曼班三队在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和矛盾得到了有效化解。如今,全村17户人家已全部走上了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道路,罗志华依然在这里,陪着村民继续奔向新生活、开启新奋斗。 

(责编:赵晶、孙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