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康庄——人民网全媒体调研行”走进云南

云南:产业扶贫催生发展后劲

孙阳 赵晶 高亚永

2020年09月15日16:51  来源:人民网-扶贫频道

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收官战,加快补齐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产业发展是重要抓手。大力推进特色产业到户、利益联接到户、金融支持到户,就业培训到人、生态扶贫岗位到人等相关工作,不断提高产业、就业组织化程度,这是云南在推进产业扶贫进程中探索出的新模式。

如今,通过产业扶贫推动补齐短板、提质增效,云南贫困地区特别是“民族直过区”的整体面貌得以改善,经济活力和发展后劲明显增强。

走进云南省昭通市鲁甸县龙头山镇光明村,漫山遍野的花椒树绿意盎然,一粒粒饱满的花椒缀满枝头。(人民网 李发兴 摄 )

鲁甸地处乌蒙山集中连片特殊贫困地区的腹心地带,是云南省27个深度贫困县之一。而位于半山腰的光明村,曾经交通不便、缺水严重,村民以种植玉米、洋芋为主。

为了摆脱贫困,光明村通过调整种植结构,组织党员干部带头试种花椒,探索花椒产业致富路。如今,全村2100多户村民家家发展花椒产业,种植面积从2014年的3700亩增长到1.3万亩,成为示范带动山区发展、生态保护、群众增收的绿色产业、致富产业。

2019年,全村花椒产业总产值近亿元,户均增收4.7万元以上,273户892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在2017年全部脱贫,曾经干旱贫瘠的穷困村变成了远近闻名的“花椒村”。

云南省澜沧拉祜族自治县东回镇东岗村,拉祜族村民杨扎体依靠种植白及实现脱贫致富。(贾翔摄)

道地中药材GAP种植基地是澜沧良宝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建设的“中国工程院朱有勇院士科技扶贫示范基地”、南京农业大学“郭巧生专家工作站”“定制药园”产业基地和“东回镇扶贫车间”。

在这里,有白及示范种植基地3000亩,滇黄精良种繁育基地200亩,滇黄精林下种植示范基地200亩……通过经营中药材种植技术开发推广以及中药材的加工、销售,让当地群众实现了“车间建在家门口 挣钱不用往外走”。

云南省大理州宾川县的陈道明返乡创业,他的电商创业项目涉及石榴、核桃、腌菜等特色农产品(受访者供图)

宾川地处苍山洱海以东、金沙江干热河谷南岸,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让这里成为著名的水果生产基地,其中红提、沃柑和软籽石榴尤其广受欢迎,有着“南国吐鲁番”“中国柑桔之乡”的美誉。

2017年初,在外打拼多年的陈道明和妻子王艳回到家乡,成为一名电商创业者。今年7月,正在全国大力布局特色产业带的苏宁拼购与宾川县政府达成“年销1亿斤水果”的直采协议,陈道明和同事们瞅准机会快速响应,“宾果儿拼购旗舰店”已正式登陆苏宁拼购平台。陈道明希望借助苏宁线上线下深度融合的全渠道优势,进一步拓宽宾川水果通往千家万户之路。

云南省勐海县勐宋乡,哈尼族少女王秀兰在山间采茶,她还在进行茶艺学习和培训。(贾翔 摄)

云南省西双版纳州勐海县是全国唯一的“全国普洱茶产业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近年来,勐海县围绕打造绿色能源、绿色食品、健康生活目的地“三张牌”的战略部署,把茶产业作为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一把“金钥匙”,通过制定实施“中国普洱茶第一县”建设方案、3年行动计划、20条政策措施以及开展“提质增量”行动,积极探索了“勐海茶+旅游”“勐海茶+经济”“勐海茶+产业”等多元化发展模式。

2019年,勐海县被列为云南省“一县一业”示范县,茶产业综合产值120亿元,茶业税收3.9亿元。茶农来自茶叶的年人均收入约为3536元,贫困户因茶年人均增收2000元左右,带动贫困群众5212户20939人脱贫致富,真正实现经济因茶而活,群众因茶而富。

云南省勐海县勐混镇勐混村,肉牛养殖盘活了绿色循环产业链。(贾翔 摄)

在勐海县勐混镇勐混村,沪滇小组设计了一条围绕高端农业资源,发展产业、基础设施,将各种废料变废为宝,循环利用的致富道路。

为充分发挥当地资源优势,沪滇小组联合村干部着力引进高端农业种植产业,福建一家姬松茸加工企业看中村内硬件条件,主动到勐混村拉巴厅片区投资建设大棚种植姬松茸,利用肉牛养殖场产生的牛粪和当地甘蔗渣作底土,种植姬松茸;种植季一过,底土残渣可以作为种植包谷和甘蔗的肥料;而甘蔗叶和包谷桔梗又是肉牛的饲料,如此循环往复,废物利用,形成循环经济,不仅推动变废为宝,还使村民收益成倍提高。

云南省会泽县娜姑镇白雾村,一片片集中连片的虾稻田波光粼粼。(人民网 李发兴摄)

娜姑镇白雾村靠近水源,且气候适宜进行稻虾养殖。去年12月,以沪滇帮扶为契机,上海原心农业有限公司流转白雾村362户农户的600亩土地,成立会泽原心现代农业有限公司,进行稻虾养殖。目前为止,收获小龙虾20多吨,毛收入超过100万元,有效带动了当地村民脱贫增收。

“村集体入股70多万元,每年分红6万元。”娜姑镇副镇长李廷聪说,这些钱用来改善村里的基础设施,或者为贫困户提供公益岗位。目前,娜姑镇稻虾养殖面积达3000多亩,不少农户走上稻虾连作综合种养发展的道路,“稻虾经济”已然成为当地脱贫致富和乡村振兴的引擎。

(责编:赵晶、孙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