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康庄”辽宁篇

喀左脱贫:“3+N”全覆盖,穷土地结出甜蜜“增收果”

人民网记者仝宗莉 王斯文 魏青成 邱宇哲

2020年09月08日08:26  来源:人民网

曾经,这里的贫困人口占辽宁省1/5;

曾经,这里的深度贫困县占辽宁省1/2;

……

朝阳市,辽宁省贫困人口最多、脱贫任务最重的地区。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以下简称喀左县)是朝阳市贫困程度最深的地区之一。

“十三五”之前,喀左县有省级贫困村69个、市级贫困村17个,贫困边缘村14个,有建档立卡贫困户12961户、32695人,贫困发生率高达9.6%。

截至2019年底,该县通过“3+N”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模式,累计脱贫32482人,贫困村全部销号,完成了省级扶贫开发重点县摘帽任务,贫困发生率降至0.06%。

田间、牛棚、屋顶,发掘三大“聚宝盆”

“从贫困村落后状况出发,一户一策‘挖穷根’,我县创造性推出‘3+N’全覆盖的扶贫模式,实打实地帮助贫困户提高收入水平,确保家家户户扶贫有抓手,群众脱贫不返贫”,说起扶贫工作,喀左县县委副书记李鸿雁如数家珍。

喀左县县委副书记李鸿雁介绍当地扶贫情况。仝宗莉摄

“七山一水二分田”,地处大凌河上游丘陵区,喀左县境内有大小河流百余条,加上典型的大陆性季风气候,十分适宜水果种植。靠山吃山靠水吃水,采取“六位一体”(党支部+驻村工作队+合作社+企业+基地+贫困户)、共营制土地股份合作社、扶贫标准化果园三种模式,近年来,喀左累计流转土地12万亩,建成86个精准扶贫基地,成立新型经营主体124个;建成扶贫标准化果园总数达55处,总面积9160亩。

同时,借鉴各地发展养殖产业脱贫奔小康的成功案例,喀左县采取自贷自养、自筹自养和养牛扶贫农场带动三种模式,鼓励贫困户养牛自救。截至2019年末,累计为贫困户发放扶贫小额贷款3976.4万元,扶持贫困户1325户,户均增收3-5千元;建设扶贫养牛农场14处,总存栏量保持在5600头左右,可持续10年对贫困人口进行差异化扶持。

利用屋顶光伏发电。魏青成摄

另一方面,瞅准光伏扶贫的风口,喀左还不失时机念起了房顶上的“致富经”。早在2016年初,就把光伏产业拉动扶贫提上工作日程,累计建成86个村级扶贫电站,每年发电量可达1240万度以上。“自发自用、多余上网”,农民不仅可以自己使用这些电能,多余的电量还能卖给国家电网,仅此一招,直接为全县贫困人口人均增收500元以上,并能持续20年。

农民离不开土地,就像鱼儿离不开水。紧紧依托土地、农田、宅院,喀左县挖掘出了百姓增收致富三大“聚宝盆”——光伏、养殖、水果种植。昔日的穷土地上,如今桃李杏争春,结出的都是甜蜜的“增收果”。

“3+N”,精准脱贫无“死角”

“以光伏发电、特色种植和畜牧养牛3大产业‘全覆盖’促进贫困户增收,进而落实中央和省、市的多项政策“叠加”,巩固脱贫成效,确保小康路上不让一人掉队。”,喀左县扶贫开发局局长吴守本对“3+N”做了进一步说明。

李凤芝老人在家中接受本网记者采访。魏青成摄

家住喀左县公营子镇南山村的李凤芝老人今年72岁了,以前,他们一家住在山窝里,老人体弱多病、小一辈要上学,家里几亩薄田很难维持生计。2017年随着村里的扶贫搬迁工程,她和老伴住进了山脚下的新村,用水、看病都不再发愁了。

最重要的是,在各项扶贫政策的叠加作用下,他们家也多条腿走路,有了增收致富的好路子。光伏发电是政府给落实的,村民坐家里就能用上电、分上钱;养牛能贷款,还有村里的合作社提供技术支持,帮忙解决牛饲养、防疫等问题;出去打工,家门口就有果园、加工厂等各种产业,加上逢年过节还给老人发点粮油米面,日子过得芝麻开花节节高。

李大娘说,多亏了党的政策好,让贫困户过上了好日子,腰包鼓了,人们精神头也足了。现在她老伴和儿子们都不住村里了,住得离田近些,更方便干活。

李大娘一家旧貌换新颜,只是喀左县在脱贫攻坚之路上奋发作为,跑出了加速度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喀左县动员规模以上企业与村结对帮扶,把农产品加工、鞋帽、服装、手工艺品等“扶贫工厂”建到村里去,有效解决贫困人口脱贫易返贫、就业岗位不足、劳动力外流等问题。

在确保“3”的基础上,喀左县推动N项政策的叠加保障,实施危房改造工程;建设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落实教育“零负担”政策,资助贫困学生;建设文化广场210个,升级改造村级文化活动室150个;“贫困人口住院兜底保障工程”集合了新农合结余资金、民政救助资金和部分扶贫专项资金,将贫困人口全部纳入兜底保障范围,实现了贫困人口市域内住院费用基本零负担……包括在县、乡、村、户等四个层面,因人因户实施飞地扶贫等一大批精准到户的高标准扶贫产业项目,确保扶贫网络全覆盖、零遗漏。

2020年是决战脱贫攻坚的关键之年,如何完善长效机制最大限度惠及贫困人口,喀左县正在积蓄力量、奋勇向前。

(责编:仝宗莉、董晓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