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扶贫“花样”多 巩固脱贫成果硕
2020年09月07日16:01 来源:人民网
国家级扶贫开发贫困县、安徽省23个贫困革命老区县之一……说起宿州泗县,在过去往往都和贫困二字沾上边,不仅面广、体量大,贫困程度还深。
近年来,为打好脱贫攻坚战,隋唐大运河穿城而过的泗县,紧紧围绕产业做文章,于2019年4月份高质量脱贫摘帽,也一改过去人们口中的贫困状态。不论是姹紫嫣红的花卉,抑或是年底有望再获丰收的草莓,初秋时节,泗县处处孕育着一派致富奔小康的生机和希望。
鲜花种植有奔头
走进位于泗县屏山镇的花卉产业扶贫基地大棚,映入眼帘的是育苗区摆满架子的凤梨和红掌,一盆盆,一簇簇,绿意十足。基地负责人林永刚告诉记者,虽然上半年受疫情影响亏损了不少,但现在基本恢复正常,这段日子,出货是供不应求。
独特的气候和土壤条件让泗县成为理想的花卉种植区。多年来,该花卉基地不仅实现了老百姓家门口就业,还带动贫困户学技术、增收入。
村民在泗县花卉扶贫基地务工 李希蒙摄
今年59岁的村民韩金霞,丈夫在世时因脑梗瘫痪在床多年,家中的重担自然全部落在她一个人的肩上。尽管辛苦劳累一年又一年,生活一直未见有太大起色。2015年,韩金霞成为一名建档立卡贫困户。
生活的转机出现在2016年。“每天早上来下午回,主要工作就是栽花、浇水、施肥,都是手头上的一些轻便活。”话语间,听得出韩金霞对这份家门口工作的满意,“上班每月有2400元的收入,家里的10亩地承包给大户一年下来还有5000元。”
“在家门口就可以干活拿钱,不比外头打零工挣的少,又能照顾家里,谁还愿意出去啊。”韩金霞的一番话,代表了和她一样在基地上班的贫困户心声。
自从有了这份工作之后,给韩金霞带来的最大变化就是,心情渐渐好转了起来。“过去只种过地,没养过花,现在天天跟花打交道,有活有花还有笑,特别珍惜这份工作。”如今,韩金霞也算得上半个花匠了,“大平头红5天浇水一次,花苗10天补水一次……”说起养花的讲究,韩金霞是头头是道。
泗县花卉扶贫基地内景 张俊摄
对她而言,是“美丽经济”成就了她的美丽心情。
“截至目前,花卉基地已引领、带动周边100多人就业和发展现代农业,其中贫困户就业40余人,创业20多人。”林永刚介绍,明年准备主打凤梨,预计成品在180万盆左右,纯利润可达1000万元,为巩固脱贫成效提供了产业保障。
扶贫草莓尝甜头
企业带领贫困户跟着产业走,产业跟着市场走,已经成为泗县特色产业扶贫的亮点。
在墩集镇,集中连片种植的1万亩草莓扶贫产业园,让不少村民实现了家门口就业,村里头创业。目前,该园区有11家种植面积在100亩以上的大户,每年可吸纳近800名农户入园务工。
今年33岁的尹丹辉就是尝到草莓“甜头”的受益人之一。
家住石梁河村的尹丹辉早前就在草莓园务工,具体负责田间管理、采摘和包装。由于不使用化学合成的肥料、农药、生长调节剂,而是遵循自然规律,为草莓营造天然的生长环境。
尹丹辉是乡亲们口中的勤快人,外出务工、家里种庄稼都肯下力气,但因为家中两个孩子生病治疗的高昂医药费,即使一分钱掰成两半花,日子依旧是过得紧巴巴。
2017年,在草莓园务了两年工的尹丹辉,用申请到的5万元小额扶贫贷款流转了10亩地,学以致用开始创业种植草莓。
“小伙子见过世面,脑子灵活,关键还肯吃苦。”在村民眼里,尹丹辉有着一股不服输的劲儿,出来单干的头一年就有了效益,第二年每亩纯利润达1.5万元,总收入15万元,而那顶“贫困户”的帽子,也被他远远抛在了身后。
“种了几年草莓,我不仅脱了贫,学到了技术,关键是重新有了对生活的信心!”尹丹辉如是说。现如今,一年辛苦之余,他最盼着的,就是草莓成熟上市的季节。
年初突如其来的疫情,正值草莓上市,外面人进不来,村里人出不去,这可咋办?县、镇、村三级联动,为种植户办了99张通行证。“每天10万斤草莓销售,一点也没耽误。”墩集镇党委副书记、镇长曹艳华告诉记者,正是有了这通行证,在打消种植户顾虑和担忧同时,提振了大家的种植信心。
当前,墩集镇的草莓种植,年亩均效益在1.5万元左右,通过园区带动,已累计实现贫困户66户、196人走上了脱贫致富的道路。
(责编:崔競文、史雅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