敕勒川草原生态恢复 释放绿色发展新动力
2020年09月07日17:56 来源:人民网
八月的敕勒川草原,草色青青,野花绽放,一条木栈道通向草原深处。日落时分,白色的蒙古包披上霞光,虫鸣鸟飞,一群马儿奔跑撒欢……
“从我家驾车半小时就到这里了,漫步敕勒川草原,闻着青草的清香,沐浴着温柔的暖风,望着近在眼前的大青山,心旷神怡。”家住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区的陈雨说,仅仅前几年,这里还是一副树枯草败景象。
如今的敕勒川草原美景如画。 (王慧 摄)
“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这是古代《敕勒歌》对敕勒川草原壮美景象的描述。
敕勒川,蒙古语意为“青色的草原”。敕勒川草原位于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区东北部,背靠大青山,地处阴山山脉中段地区,总面积超过2万亩。这里是距离内蒙古首府呼和浩特最近的草原,被当地人称为青城的“后花园”。历史上,敕勒川是水草丰美的天然牧场,生物多样且丰富。但由于人为破坏和自然原因,敕勒川草原生态环境一度恶化,植被衰退,变成砂石大坑、黄土漫天之地。
2012年,呼和浩特市下定决心,开启了大青山南坡生态治理工程,敕勒川草原生态修复是其中的一部分。
敕勒川修复前后对比。(蒙草生态供图)
“修复前,我们要研究当地的历史资料、并进行生态样方调研,了解这个地方土壤状况、原生植被信息等生态情况,通过大数据平台给出精准的植物搭配及修复方案。我们干的事情就是通过科学的方法,把本土植物还给这片土地,通过人工修复启发敕勒川草原的生态自愈能力,实现生态的可持续性,最大限度地再现原生典型草原生态情景。” 承接敕勒川草原修复工程的内蒙古蒙草生态环境(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简称“蒙草生态”)品牌总监陈睿珏向记者介绍说。
记者在蒙草生态看到一张敕勒川草原生态修复前后的对比图片,2012年拍摄的修复前照片里乱石满地,空气昏黄,2017年拍摄的修复后照片里则草绿花红,隔着照片似乎都能闻到花草的清香。
“我们实施草原修复工程尊重自然规律,生态修复前期会模仿天然草原进行人工干预,通过先锋植物为基底,后期靠自然恢复的方案,应用科学配比的乡土植物品种、配合科学的建植和管理技术进行生态修复。” 陈睿珏告诉记者,敕勒川草原现在已基本恢复了原有生态状况,草原植物从播种时的20种自然恢复到50多种,牛羊、马、狐狸、野兔、蜜蜂、蚯蚓等动物数量明显增加,生态系统稳定恢复。
小朋友们在草原上开心地嬉戏玩耍。 (王慧 摄)
如今的敕勒川草原还建有内蒙古少数民族群众文化体育运动中心、蒙古包会议中心、萨仁湖等多个功能区,成为集草原保护、草原修复、草原文化于一体,融合观光、休闲、生态研学、体育运动、马术、会议庆典等多功能的自然生态草原旅游区。
今年8月29日,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公布了39处全国首批国家草原自然公园试点建设名单,敕勒川草原榜上有名。
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凭着悠久的历史和厚重的草原文化,生态恢复后的敕勒川草原正在释放绿色发展新动力,为当地开展生态旅游、文化建设、国际交流等带来新的机遇。
敕勒川草原是呼和浩特大青山前坡生态建设工程的一个缩影。
大青山是呼和浩特市的一道天然生态屏障,是控制风沙侵袭京津地区的重要防线。呼和浩特市将大青山前坡生态建设工程作为地方工作的重中之重。从2012开始建设到2019年,大青山前坡由东向西形成了五万亩森林公园、万亩草场、哈拉沁生态公园、千亩葡萄园、西乌素图召庙景观区、讨合气千亩植物园、毕克齐万亩林果基地、察素齐北侧休闲公园等精品景观为主,生态带、景观带、经济林带相辅相成、浑然一体的旅游休闲文化景观带。
大青山边坡修复前后对比。(蒙草生态供图)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为了将好山好水好风光融入城市,为了天更蓝、水更净、地更绿、空气更清新,呼和浩特认真贯彻新发展理念,统筹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建设的关系,努力探索一条符合战略定位、体现内蒙古特色,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
(责编:马昌、白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