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康庄”上海篇
上海长宁:老小区“逆生长” 老街区成“网红”
2020年09月04日16:35 来源:人民网-扶贫频道
老人、老小区、老街区、老洋房,这样的元素并存于上海的中心城区,会构成一幅怎样的生活图景?近日,人民网“大道康庄”全媒体调研行采访团队走进上海市长宁区,带大家去看一看。
关注老年人,乐享夕阳红
“记忆家”认知障碍家庭支持中心 人民网 唐小丽摄
看到上图中的“感受爱”三个字,你是什么感觉?有强迫症的小伙伴会不会感到特别难受?其实,这就是认知障碍患者(也称阿尔茨海默病)眼中的世界。突然间,他们就不认识身边的亲人了;明明人在家里,却喊着要回家……
在长宁区虹桥街道的社区综合为老服务中心,有一个“记忆家”认知障碍家庭支持中心,专门为认知障碍患者提供认知刺激训练。“兰花指,兰花掌,兰花拳……加大难度,一个手兰花指,一个手兰花掌……”在认知障碍家庭支持中心,昆曲闺门旦演员赵津羽经常指导认知障碍症老人做简单的手指动作。
赵津羽正在指导老人做简单的手指动作 人民网 唐小丽摄
2018年起,街道探索实践老年认知障碍友好社区建设,率先打造了全市领先的集早期预防干预、中期双向诊疗、后期社区支持的认知障碍“全链条服务模式”,得到社会各界的充分肯定,形成先发优势。
虹桥街道是一个深度老龄化社区,截至2019年底,社区户籍老年人口占总户籍人口的37.4%,社区老龄化呈现“程度深、高龄化、独居多”的特点。2018年,街道结合大调研过程中排摸梳理出的“看病不方便、住敬老院难、好的老年餐少、生病照护难、白天安心托养难”等十大社区养老服务需求,整合社区资源,汇聚专业力量,高质量建成社区综合为老服务中心,打响了虹桥社区嵌入式养老服务品牌。2019年虹桥街道荣获国家“第三批智慧健康养老试点示范街道”称号,社区综合为老服务中心荣获“上海市智慧养老十大提名案例奖”。
“计伯伯,又来给老伴儿打饭啦!”在古北市民中心三楼的老年助餐点,工作人员跟前来吃饭或打饭的居民热情打着招呼。“18块钱一份,有荤有素,有汤有饭,我家离得近,走路五分钟就到了。”计伯伯给记者展示手中的午餐,“每周一到周五,我都过来买饭,一次买两份,我和老伴就不用开火了,周末孩子们回来,就自己在家做啦!”说完,计伯伯爽朗地笑了。
古北市民中心老年助餐点内,居民正在就餐。人民网记者 翁奇羽摄
老年助餐服务是关系老年人切实利益的民生实事,也是养老服务体系的重要内容。虹桥街道办事处主任郭凯说,2019年街道通过实施社区老年助餐服务“双增计划”,更好地满足老年人高品质助餐服务需求。第一个是“增量”,原有的3个老年助餐服务点增加到9个;第二个是“增能”,从2018年的日均供餐150客增加到2019年的600客。街道还创新“互联网+助餐”模式,推出“移动餐车”,菜品均衡营养。
封住管道井,小区靓起来
铺装路面用的是透水材质,屋顶有绿植和雨水收集装置,路灯杆上是太阳能灯具……走在长宁区仙霞新村街道仙逸小区里,步移景异,到处透着低碳节能的小心思。
社区活动中心屋顶增设了绿植和雨水收集装置 仙霞新村街道供图
以前的仙逸小区可不是这个样子。地面铺装材质老旧,磨损度较高;休闲小广场上健身设施摆放随意,种类较少;原有宅间小路植被杂乱、座椅闲置……2017年,仙逸小区尝试将社区微更新与低碳改造融合创建,成效显著。
社区菜园由小区的一块光照较好的边角空地改建而成。材质老旧的铺装换成了透水材质,对雨水起到吸纳、缓释作用,同时配以色彩或图案,增添标示度和趣味性。还增设了社区菜园,丰富了空间功能,激活了空间活力,也激发出居民自己的潜能。社区活动中心屋顶增设了绿植和雨水收集装置,收集雨水用来浇灌绿植,在美化环境的同时,提高了水资源利用率。
小区封闭管道井,定时定点投放垃圾。仙霞新村街道供图
离仙逸小区不远,就是茅台花苑居民区。“房子建造于上世纪90年代,是当时让人羡慕的电梯房,独门独户,有独立卫生间,使用的是彼时最流行的‘垃圾管道井’。”居民区党总支书记唐秀珍向记者介绍道,“管道井方便了居民投放垃圾,尤其是腿脚不便的老人。但在上海市推进垃圾分类的工作中,这却成了一个痛点和难点问题。对小区居民来说,丢垃圾就是‘一开门,扔进管道’,现在要封闭管道井,定时定点扔垃圾,居民就必须下楼。”
唐秀珍说,街道曾三次就封闭管道井征询群众意见,都因同意率低未能实行。“没有政策的支持,管道井封不了。借着《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的施行,由党支部带头,包干到楼,在楼内张贴宣传告示,每家每户发放宣传资料。”去年5月31日,小区的管道井封堵工程已经全部完成。
针对楼里腿脚不便的老人,居委会采取老伙伴志愿者一对一结对的方式,全程帮助老人学习垃圾分类的方法,并进行“1对5”的帮扶,每名志愿者负责5位老人,每天打电话询问老人的状况,并在老人有需求时帮助他们把垃圾分好类带下楼丢弃。居委会还加强对小区的巡逻监督,并针对高层小区“高空抛物”问题,在小区内加装了技防监控设施,实现了重点楼道区域全覆盖。
解决了“垃圾下楼”的问题,居委会还开展了美丽楼道活动,把原来管道井的位置布置成楼道绿化角,居民把自己家中的花草拿出来,让老式高层住宅楼多了一抹绿色。
一条愚园路,半部近代史
老弄堂面馆、耳光馄饨、山东水饺、上海传统“四大金刚”等特色小吃店,修鞋店、裁缝铺、修锁店……如今的愚园公共市集,已经成了“网红”打卡地。
愚园公共市集 江苏路街道供图
愚园公共市集由长宁区医药职工大学老校舍改造而成,共上下两层:一层主要是以餐饮和便民服务为主的小店,二层的“粟上海”社区美术馆是刘海粟美术馆在沪首家社区级的群众艺术类场馆。
作为愚园路历史风貌区城市更新的典型案例,愚园公共市集在改造升级中保留社区生活的烟火气,成为集“柴米油盐”与“诗和远方”于一身的社区公共空间。
一条愚园路,半部近代史。愚园路成路于1917年,道路全长约1573米,集中了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22处,11处文保单位,居住过政治、金融企业、艺术教育等各阶层数十位历史名人,如清末维新派人物康有为、中国民主同盟创始人之一沈钧儒、中国第一代交响乐指挥家黄贻钧、伟大的国际主义战士路易艾黎、著名翻译家文艺评论家傅雷、近代企业家董竹君等等。
愚园路历史名人墙 人民网记者 翁奇羽摄
江苏路街道精选了56位曾在愚园路历史风貌区居住、生活或工作过的近现代名人进行展示介绍。“有瞿秋白、邓中夏、陈独秀等贡献卓越的共产党人,有宋庆龄、李济深、黄炎培等民主党派人士,有蒋英、黄贻钧、顾圣婴等杰出的文艺工作者。”上海市优秀志愿者霍白介绍道,历史名人墙定期举办愚园路上生活过的名人展,已成为“四史”学习教育的生动教材和“家门口”的学习教育阵地。
位于愚园路上的岐山村是一个以老洋房为主、蕴含浓厚人文气息和丰富历史文化资源的老街坊,占地面积2.2万平方米,弄内建筑多兴建于1925年至1930年间。“这里住过不少名人呢!”说起这里的名人,很多居民都如数家珍。岐山居民区党总支书记朱卫红说,这里的楼房自带“红色光环”,有着独特的历史文化积淀和红色文化传承,中国导弹之父钱学森、文学泰斗施蛰存、爱国将领杜重远、电影表演艺术家祝希娟等都曾居住于此,阁楼里有悠悠墨香,油盐酱醋里透着丝丝文韵。
居民漫步岐山村 人民网记者 翁奇羽摄
据江苏路街道办事处副主任杨竑杰介绍,2018年长宁区启动了对岐山村整体的保护性修缮,完成了建筑外立面和内部公用部位的修缮更新,小区内架空线全部落地,成为上海新式里弄中首个同步完成内外部修缮的成片风貌保护建筑群。2019年实施“岐山村——宏业花园板块社区营造”项目,通过党建引领、居民自治、社区共治、政企合作等方式,开展弄堂微更新、老洋房内部公共空间改造、弄长制协商等工作,使社区居民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责编:史雅乔、勾雅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