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康庄——人民网全媒体调研行”广西篇系列报道(14)

交卷!“石山王国”决战决胜“贫中之贫”

朱晓玲 实习生王仁慧

2020年09月03日14:07  来源:人民网-扶贫频道

“九分石头一分土”,素有“石山王国”之称的都安瑶族自治县,人均耕地不足0.7亩,全县建档立卡贫困户4.69万户20.29万人,是广西贫困面最广、贫困程度最深、脱贫任务最重的贫困县。要啃下这样一块“硬骨头”,难度可想而知。

如今,脱贫攻坚已进入收官阶段,都安县全力整合资源,多措并举,承诺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与全国人民同步实现全面小康。决战决胜“贫中之贫”,都安会交出怎样的答卷?

“基础设施好了,生活有盼头了”

石山面积占全村面积近九成,贫困发生率高达92%……在下坳镇高王村,车辆只能勉强开到村部,几个屯全是崎岖不平的泥路,村民们祖祖辈辈过着穷日子。

水泥路修到村民家门口。朱晓玲摄

面对极端恶劣的自然环境,自治区党委、政府周密部署,河池市和都安县狠抓落实,狠抓基础设施建设,补短板强弱项,誓让“石山王国”变个模样。2016年以来,都安县累计投入6.2亿多元,新建、扩建和硬化屯级道路2300多公里;2019年度投入约4.77亿元补齐完善水、电、路、房的短板,受益群众超过30万人。

经过两年多的建设,高王村新建屯级道路13条,扩建8条,全村15个生产队全部通硬化路。龙腊屯贫困户蒙炳周多年前因砍柴时不慎摔下山,出行一直只能靠轮椅。过去山路泥泞不堪,让他连出一趟家门都成了奢望;如今,水泥路通到蒙炳周的家门口,他可以独自坐着轮椅出行。

基础设施短板补齐后,村民们发展产业的信心更足了,高王村贫困发生率由2015年的92%下降到了27.12%。

挪穷窝住新房,就业有保障

过去,在都安的山山弄弄,“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的情况随处可见。

“十三五”期间,都安县共建成20个安置点11110套(栋)安置房及配套设施,完成易地扶贫搬迁10511户46747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人口9938户45801人),是广西搬迁人数最多、任务最重的县。

下坳镇红星社区。朱晓玲摄

2018年,贫困户田德刚一家搬出大山,住进下坳镇红星社区的新房子。“过去我们住的是木房,既透风又漏雨,想睡个好觉都是妄想。”田德刚说,“从村里到镇上路途远,我年纪大了又有冠心病,平时看病非常不方便。”

搬出来后,社区得知田德刚的情况,帮助他在小区里开了一家小卖店卖日用品。“搬过来这两年,收入比之前翻了一倍,每年至少挣到4万元,看病也不愁了,生活过得舒心多了!”田德刚感慨道。

八仙易地扶贫搬迁安置新区是都安县最大的易地扶贫安置点,目前已搬迁入住18个乡镇4968户20360人。为了解决搬迁群众的就业问题,粤桂扶贫协作联手打造了八仙产业园。

走进八仙产业园,大大小小的扶贫车间里一片忙碌的景象。37岁的蓝卫雪在耳机生产车间里负责组装工作。老家耕地少,石头缝里种的玉米还不够一家人糊口。为了一家人的生计,蓝卫雪夫妻俩常年在南宁打工。

2018年7月,蓝卫雪一家搬到了八仙易地扶贫搬迁安置新区,在帮扶干部的“牵线”下,蓝卫雪到距离新家不远的扶贫车间工作,加上丈夫外出务工的收入,夫妻俩每月工资加起来近6000元。“从车间到家里,步行只需5分钟。小孩就在附近读书,买菜也方便。”蓝卫雪笑着说。

产业兴旺,脱贫有门路

发展产业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产业兴、效益好,群众收入才能稳定持续,脱贫攻坚的质量和成色才会更高。

面对山多地少、严重缺水的恶劣环境,都安县党委、政府久久为功,探索出“贷牛还牛”这一扶贫产业新模式。所谓“贷牛还牛”,即农业龙头企业把牛犊免费“贷”给贫困户,待牛可以出栏时再保底收购,并扣除牛犊费用。这期间政府提供保险、金融和技术支持,从而形成“政府扶持、企业牵头、贷牛还牛、还牛再贷、滚动发展”的模式。

目前,都安已发放25799头牛犊,覆盖22764户贫困户,全县有肉牛近15万头,形成“县有基地、乡有牛场、村有牛舍、户有牛羊”发展格局。与此同时,“贷牛还牛”的闭环产业链也在加紧打造。

冷链物流进一步增加牛肉的附加值。朱晓玲摄

据广西都安嘉豪实业公司办公室主任韦干流介绍,该公司不仅能够为农户提供优质的牛犊品种,还能够把收购回来的牛进行屠宰精分割,通过冷链加工制成牛肉干、肉松,进一步增加牛肉的附加值。

(责编:曾帆、史雅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