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康庄——人民网全媒体调研行”广西篇系列报道(10)

粤桂牵手,打造广西教育扶贫新样本

彭远贺 实习生于思琪

2020年09月01日08:24  来源:人民网-扶贫频道

壮语、英语、书法、手工……下午四点半放学后,广西忻城县城关镇民族小学的部分学生开始“四点半课堂”,朗朗读书声不绝于耳。

忻城县城关镇民族小学“四点半课堂”。彭远贺摄

城关镇民族小学作为粤桂扶贫协助项目之一,在2019年5月建校之初就承担着建档立卡贫困户、易地扶贫搬迁户适龄子女的教学重任。该校位于忻城县的城南新区,紧邻全县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目前,城关镇民族小学共有在校生1023名,其中包括建档立卡贫困户663名,易地搬迁户子女572名。

“粤桂扶贫项目”扶志 让教师有信心

城关镇民族小学建设总占地40亩,共规划投资4630万元,其中粤桂扶贫协作资金500万元用于为学校添置教学设备、食堂设施、学校广播系统等。广东省信宜市除了在资金上给予援助以外,还派遣了2名老师到城关镇民族小学支教,与当地老师交流教学方法和理念。

在“四点半课堂”上,老师正在指导学生。彭远贺摄

“扶贫更多是要扶志。我希望我多年来积累的教学经验和广东省的教育理念,能对城关镇民族小学的发展有所帮助。” 信宜市到忻城支教的老师赖林同时也是城关镇民族小学分管学生德育和安全工作的副校长。他除了承担五年级语文的教学任务外,还参与到学校管理规章制度的制定中,并对学校老师进行教学艺术的培训。

近两年来,信宜市分3批派驻了优秀教育骨干共49人次,分别到忻城县高级中学、忻城县中学、实验中学、民族中学、城关镇民族小学等中小学开展支教活动。忻城县也分2批共选派了37名中小学教师到信宜市交流学习。

借助粤桂协作的平台,两地不断加大互派教师的力度,相互学习、借鉴教学方法和理念,共同为忻城学子们打造一个“带不走”的教师团队。

“四点半课堂”扶智 让搬迁户放心

易地搬迁户以打工族居多,工作时间较长,不能在正常放学时间内接孩子回家。从孩子放学到家长到学校接回孩子的“真空时间”里,孩子们的安全问题让家长顾虑重重。

为了让易地搬迁户“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城关镇民族小学的“四点半课堂”于2019年10月正式开课。目前,“四点半课堂”主要开设有壮语、英语、手工制作、书法四门课程,易地搬迁子女可以自主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程。

正在上四年级的罗敏敏跟着父母搬迁到聚福安置小区后,就转入城关镇民族小学读书。“刚来到城关镇民族小学的时候我有些不适应,这里的英语教得比较难,老师也更加注重口语。”罗敏敏在“四点半课堂”中选择了英语课,她相信多付出努力,就能赶上同学们。

学生们正在练习书法。彭远贺摄

“扶贫先扶智,要让搬迁户、贫困户的孩子们同样获得赢在起跑线的机会。” 城关镇民族小学校长蓝丹梅说,“四点半课堂”在组织同学们完成家庭作业之余,开展思想教育、兴趣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活动,使学校真正成为“让孩子开心、让家长放心”的场所。

未来,“四点半课堂”还将依据贴近学生、贴近实际、贴近生活的教学原则,继续增设阅读、绘画、合唱、舞蹈、篮球、器乐等课程,并且进一步扩大服务面,让更多孩子从中受益。

(责编:曾帆、史雅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