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康庄”黑龙江篇

特写:党员传帮带 新建村“板正”了

杨雪楠

2020年09月01日16:18  来源:人民网

松花江下游最大的支流汤旺河,流出小兴安岭后环绕的第一个村子便是新建村。新建村位于黑龙江省佳木斯市汤原县香兰镇,进入新建村,一排排砖瓦房,村间水泥路两旁是种满花草果树的绿化带,一栋栋黑木耳大棚、水稻育秧大棚和果蔬暖棚次第排开。所见之处,村容村貌干净整齐,用东北话讲,叫“板正”。

鸟瞰新建村。唐宋 摄

新建村本不是产业兴旺的村子,曾由于没有立村产业,村集体经济收入一度是负数。“想干点啥,兜里没钱,这哪行。”新建村党支部书记马英开始琢磨起产业发展。

马英是土生土长的新建村人,早年曾经离乡创业,2011年被村里老党员劝着回来参加竞选并当选村长,2017年当选村书记。马英介绍说,新建村977户2300人,规模不算小,但耕种粗放、人多地少,人均只有3亩地且缺少养殖业加工业支撑,2016年全村人均可支配收入只有6500多元,当年全省的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11800多元。村党支部凝聚力战斗力也不强,党员年龄偏大,2015年被确定为软弱涣散党组织,也是在国家“挂了号”的建档立卡贫困村。

马英决定把村里的产业搞起来,但遇到的阻碍可不少。他说:“刚开始建设木耳园区时,没人干,大家都习惯了每年靠种地养家,搞产业需要投入,万一赔了呢,大家没有积极性。木耳产业必须要建在村口的好地方,但是征地时,农户又不支持。”

怎么办?党员带头干!马英让党员先干起木耳大棚,占了群众的土地要进行置换,党员一亩一分地换群众一亩地,保证党员试水在先,承诺群众“旱涝保收”。等到木耳产业干起来了,群众有意愿参与了,党员立刻撤出。

村委会办公区墙上挂着《新建村脱贫攻坚木耳园区管理办法》,规定了38栋木耳大棚实行公开竞价发包,贫困户优先承包。直接经营的贫困户每年进行调整。非贫困户经营木耳大棚,每栋必须带动3名以上贫困群众务工。

新建村次第排开的大棚。唐宋 摄

有带动、有制度、有鼓励、有方法。新建村村民数代延续的传统思想渐渐“松土”,越来越多的村民开始参与产业。2018年至2019年,园区直接带动22户贫困户参与入股经营,间接带动65户贫困户。仅木耳园区一项产业,村集体每年可增加收入20余万元。2019年新建村为木耳注册了商标,并通过电商平台将产品卖向全国各地,大大增加了产品的附加值。

木耳大棚紧挨着水稻育秧大棚,靠着驻村工作队的专项扶贫资金加上村集体自筹资金,新建村建成占地3万平方米,拥有自动喷淋设施的水稻育秧大棚50栋。全村近3500亩水田实现集中育苗,确保了秧苗成活率。如今水稻正值灌浆期,日渐饱满的稻穗吃力地随风轻摆,环村而过的汤旺河里,上千只鸭子正在快乐的游泳,它们是“鸭稻田”的“主人”,每天捉虫、上肥忙得不亦乐乎,也为这片水稻增加更多的附加值。

稻田边的水潭里,鸭群和鹅群正在畅快游泳。杨雪楠 摄

多种扶贫产业项目覆盖了所有贫困户,富裕着广大群众,壮大着村集体经济。村集体产业项目收益的30%作为村扶贫基金,通过设立公益岗位、健全保障,为贫困村民“兜底”。

村民张丽艳因为一场车祸丧失了部分劳动能力,2017年被认定为贫困户,靠着村里的产业扶持,张丽艳如今也过上了好日子。“村集体帮扶政策多了,农闲的时候在村里的公益岗位上干些活儿,如今吃的穿的用的都比原来好了,还能攒些钱。”2019年,张丽艳一家甩掉了贫困的帽子。

党员带动有作用,党员也有了积极性,随着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不断增强,新建村支部由软弱涣散党支部变成全县先进党支部。村集体经济快速壮大,固定资产达1500万元,正向年积累过百万元的目标迈进。公共服务能力和村容村貌有了很大改善。村民的腰包鼓了起来,贫困村的帽子摘了下来,马英又开始琢磨起村民们的文化生活。

夕阳西下,有节奏的音乐响起,晚饭后的村民们结伴来到村委会门前的大广场上,近百名村民组成的广场舞队伍带着白手套,步伐整齐。

新建村村民在村广场上跳起广场舞。苏靖刚 摄

“这广场舞还是党员带着学的,”马英介绍说,“之前我们让大家一起跳,但村民都不好意思,干放音乐,没人跳。咋办?还是老办法,党员带头。村里党员带头学、领着跳,大家刚开始光看着乐,后来就慢慢有人加入,逐渐形成规模了。如今村里的广场舞队伍定期更新歌曲和舞步,还经常参加镇里和市里举办的大赛,冬天也照样跳,让村民在农闲的时候也有丰富的文化生活。”

离开新建村时,村广场的音乐声渐行渐远,但村民们欢乐的笑声却久久萦绕在耳畔。

(责编:何淼、刘军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