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康庄”上海篇

父女两代接力,把菜篮子变成“金篮子”

葛俊俊 董志雯 轩召强

2020年08月26日16:19  来源:人民网-扶贫频道

“突、突、突……”下午三点,正值三伏天里最热时刻,地处沪西北部罗店镇的上海宝山金蓝子新洁蔬果专业合作社蔬菜大棚里,却是一派火热场景——几台拖拉机开足马力,在田垄间穿梭,对土壤进行深耕。伴随着轰鸣的机械声,这片冒着暑气的农田焕发出勃勃生机。

社员正在洋大蒜地里除草。人民网记者 翁奇羽摄

在一渠之隔的平板车上,一垅垅绿油油的秧苗整齐码放着。“你来说说这是什么秧苗?”采访中,金蓝子合作社总经理鲍祥根考起了记者。“蔬菜?”“就知道你不懂,这些是黄瓜秧苗!”

鲍祥根与蔬菜的渊源,得从32年前说起:1988年,鲍祥根在宝山大场镇承包了360亩土地,从事蔬菜生产工作;后来土地回收后,又于1999年在美兰湖承包了800亩土地,再度开荒种菜;2002年,北迁至宝山罗店镇。402亩土地,其中蔬菜种植面积353亩,并注册商标“祥和”牌。

正是这小小的“菜篮子”,让鲍祥根在宝山扎下了根。

合作社蔬菜大棚 人民网记者 翁奇羽摄

蔬菜行业鲜少有知名品牌,蔬菜种植效益普遍偏低,合作社希望通过打造蔬菜品牌,来补齐品牌不响亮、服务体系不健全、产学研结合不紧密等短板,把合作社产业化生产的蔬菜与无溯源无安全保障的“野路子”蔬菜区分开来,充分体现合作社的优势,拉高蔬菜附加值。

上海宝山金蓝子新洁蔬果专业合作社作为宝山老牌蔬菜合作社,很早就抢占市场,和宝山区域内不少大中小学签订了蔬果供应合同,按照学校需求品种采取订单模式种植,每天定量供应10吨蔬菜,其中大部分蔬菜尤其是绿叶菜主要由合作社基地生产直销,部分合作社没有种植的品种则由合作社根据学校需求代采购。

鲍祥根告诉记者,平均下来合作社一年蔬菜配送量2000余吨,年产值约700万元。“周围村民收入也提高了,日子越来越好过了,还有不少外来人员选择慕名而来。”据了解,合作社辐射带动周边农户70余户,累计吸纳本地农民100余人就业。不仅带动了宝山的蔬菜种植发展,还促进了新农村的建设,成了上海现代农业发展的小小缩影。

对于“不会上网”的鲍祥根和从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工业设计专业毕业的女儿鲍雪梅而言,2014年是个转折年。这一年,鲍雪梅正式接棒父亲,成了一个天天与泥土、蔬菜打交道的90后“农二代”。

“现在什么都要上网,我爸他又不会,只能我来想办法了。”不忍心让父母看他们看不懂的“电脑报表”, 鲍雪梅“弃工从农”,奔波于各种农业培训班,自学各种农业知识、新技术,只要是“新”东西,她都愿意尝试,像自动驾驶拖拉机、移栽机、播种机……她都学了个遍。

接手合作社的第二年,鲍雪梅制定了合作社标准园创建的实施方案,通过软件、硬件的同步提升,成功创建了宝山区蔬菜标准园,一举解决影响生产效率的各种问题;在合作社建立了农机仓库,成为了宝山区第一家开展上海市蔬菜机械化生产的合作社示范点。

如今,合作社整体机械化程度达到了65%,其中土壤翻耕100%、农药喷洒100%、蔬菜起垅100%、移栽70%、采收20%,减少人工19人。除蔬菜收割需要少量人工外,其他生产步骤已基本被机器取代。

喜欢创新的鲍雪梅,还开设了蔬果采摘项目,“现在城市里的孩子都没有接触过农田,正好可以趁着暑假到田野里采摘一下蔬果。”她专设了几个蔬菜大棚,种植了一些便于采摘的黄瓜、番茄、茄子等蔬果,反响很不错。她还计划开拓蔬菜零售业务,销售供应富余的蔬菜,打造一个精品蔬菜店,开设连锁生鲜超市,让更多消费者可以吃到自己合作社种植的放心蔬菜。

鲍雪梅说她有一个梦想,希望有朝一日,通过自己对蔬菜品质的追求,能够创建出属于自己合作社的知名蔬菜品牌。为了这个梦,她勇于创新,带领着合作社不断进步,逐步朝着特色精品农业发展。

看着女儿熟练地操作着各种农用设备,井井有条地安排产品检查和配送车发货等,鲍祥根乐在心头,他笑呵呵道:“我是跟不上咯!”

(责编:史雅乔、庄红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