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康庄”吉林篇

插上“科技之翼” 守好“大国粮仓”

梁秋坪

2020年07月22日16:17  来源:人民网-时政频道

2020年全国两会上,农业农村部部长韩长赋曾表示,我国稻谷和小麦两大口粮的自给率达到百分之百,现有库存超过一年的产量,可以供全国人民再吃一年。

那么,国家粮库如何储备粮食?存了多少粮?有哪些粮食品种?多长时间轮换一次?储备的粮食是否安全?7月10日,“大道康庄——人民网全媒体调研行”团队走进“松辽平原第一仓”中央储备粮榆树直属库,探访大国粮仓。

震撼

上午8点,我临时接到任务,当天10点半可以在中央储备粮榆树直属库直播。我和摄像记者火速赶赴榆树直属库“踩点”。

刚下车,就被眼前场景震撼:偌大的园区里,一栋栋高大圆润、酷似蒙古包的白色仓库,分外醒目;一排排的形似集装箱的平房仓库,整齐排列。

中央储备粮榆树直属库浅圆仓。人民网记者 王天乐摄

“那个圆圆的‘大胖子’叫浅圆仓,那些方正的是平房仓。”榆树直属库总经理姜玉升言语风趣中透着自豪:这里储藏的玉米和稻谷足够榆树市133万人吃500天的!

为了与“大胖子”亲密接触,我鼓足勇气跟随工作人员爬上20米高的仓顶。这看似不高的距离,走得心惊胆颤。眼前这群面色黝黑的“守粮人”的身影,在我眼中变得高大起来。

中央储备粮榆树直属库烘干塔。李洋摄

站在仓顶,极目远眺,在园区南门,有两栋银白相间的圆塔,格外夺人眼球。姜玉升笑道:“那是烘干塔,只要设定好参数,一键启动,就能让潮湿的原粮变成宜存的干粮,再借由上下气垫输送设备及提升设备直接入仓。”

稻谷入仓后,如何保证储藏的粮食品质?姜玉升说,利用东北气候特点,冬季蓄积冷源,夏季将冷源循环到仓内,将粮仓打造成了天然的“大冰箱”。为了确保粮食常储长新,还会定期将存粮轮换,玉米和稻谷3年一轮换,小麦则是5年。

振奋

“报告!我是34号‘红旗仓’保管员王晓光,本仓现储存2017年产中央储备玉米3943吨,等级一等……”在高大的平房仓前,保管员以军姿站立,粮情报告“一口清”。

中央储备粮榆树直属库平房仓。李洋摄

走进榆树直属库34号红旗仓,仓内粮面平整如镜,踏粮板直如尺,害虫监测器、温度测量仪正在各自岗位上“实时监控”。明亮的灯光下,颗颗玉米粒闪着金色的光芒。

“本仓长36米,宽24米,装粮高度为6米,能储粮4000吨。”听完保管员的粮情汇报,回望这满仓金灿灿的玉米,想起“手中有粮,心中不慌”这句老话,内心更加振奋有底气。

中央储备粮榆树直属库储存的玉米。人民网记者 王天乐摄

环顾四周,洁白的墙壁上,一面写着“我为旗帜添光彩”的火红的旗帜,瞬间吸引了我的注意,也勾起了我的疑惑,“每个仓里都有这样一面旗帜吗?”

带着这个疑惑,我跟随姜玉升的脚步,去看稻谷的存储。“快看,这个党员示范仓里装的都是稻谷。”党员示范仓的墙壁正中挂着鲜红的党旗,两侧写着“每一名党员都是一面旗帜”。

“党员示范仓的员工都是党员,红旗仓的是非党员,是由协建党员帮助仓房保管员共同创建的。”姜玉升的回答解开了我心中的疑惑。

党员这面旗帜应该时刻保持鲜艳、火热,既要照亮自己,更要照亮别人,“时时冲在前、事事干在先”,这是每一名共产党员的职责和使命。

自豪

储粮“黑科技”是什么?参观完仓房后,我迫不及待前往中储粮榆树直属库的“智慧大脑”——榆树直属库智能监控中心,一探究竟。

在这里,三台电脑、一块整排显示屏组成了“智慧大脑”的外部架构,“粮情在线监测”“智能安防在线监测”“粮食数量监测”……八大功能构成了“智慧大脑”的内里乾坤。

“通过‘智慧大脑’,我们能清晰地看到榆树直属库和辖区各分库的库容库貌,足不出户,便能对储粮情况了若指掌。”姜玉升话音未落,整个粮库的储藏信息便投影在了监控中心的大屏幕上。拉近再拉近!工作人员一番操作后,一颗颗饱满的玉米粒跃然“屏”上,清晰可见。

中央储备粮榆树直属库智能监控中心。 任佳晖摄

然而,监测系统虽好,但是看得见、摸不着,粮食安全能有保障吗?

“以前我们是通过测温电缆来给粮食‘把脉’,现在我们可以给粮食‘做CT’,实现温、湿、水、气一体化监测。仓库内任何一项参数异常,我们都能第一时间获悉并处置!”姜玉升生动地解答我的疑问。

粮情检测、机械通风、环流熏蒸、谷物冷却……一项项新型储粮科技让我大开眼界,为之自豪:科技进步,让每一粒稻谷自由呼吸,也让粮食安全更有保障。科技助力,中国人的饭碗定会越端越牢!

中央储备粮榆树直属库。 人民网记者 王天乐摄

“直播倒计时5分钟”“1分钟”“卡”……随着镜头转换,我们的直播开始了。“松辽平原第一仓”揭开神秘面纱,一座科技范十足的大国粮仓通过网络展示给世人!

(责编:任佳晖、史雅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