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康庄”廣東篇
全面小康的“廣東實踐”:協調發展譜新章 走在前列再出發
2020年12月31日09:13 來源:人民網
“五谷豐登糧滿倉,金柚爽口似蜜糖。環境優美人增壽,共同分享好時光……”一清早兒,79歲的廖勝華和71歲的妻子李圓妹就在村中廣場上支起手機架,開始了直播。
直播村裡的新鮮事兒,已經是老兩口的“固定動作”,一段自編的詞曲兒,一段即興的舞蹈,老兩口洋溢的熱情與笑臉,在收獲不少粉絲的同時,也分享出了廣東省梅州市大黃村產業興、生態美、百姓富的新變化。
鄉村美了,村民富了。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十三五”規劃收官之年,人民網記者走進廣州市、梅州市,探尋廣東省“大道康庄”的實踐之路。
補足農業農村發展短板、提高區域發展平衡性、探索跨區域合作成效、建設現代產業體系,走在前列的廣東省正積極探索著全面建成小康,並乘勢而上開啟新征程的“廣東實踐”。
鄉村美了 村民富了
鄉村振興的“廣東實踐”
“我有不少粉絲哩,我要讓大家都知道,村裡變化大了,柚子立功嘍!”廖勝華說的柚子,是大黃村近年來探索的金柚“致富經”。
發展特色產業,大黃村也曾一波三折。大黃村有種柚子的傳統,但早些年種植分散、規模小,管理、宣傳、渠道跟不上,一直打不出品牌,賣不上好價格。
如今,大黃村已是遠近聞名的“億元村”。“村裡陸續成立了36家金柚專業合作社,並結成合作總社抱團發展,共帶動200多個種植戶加入,輻射全村98%的村民,種植柚子5000多畝。”大黃村黨委書記廖建民介紹說,2019年村裡流轉銷售了1.5億多斤柚果,解決了1500人左右的就業,累計產值達3.5億多元。
大黃村柚子產業園區的工人,正對分級后的柚子進行包裝。人民網 陳文夏攝
這也是乘上了整個梅州市產業化、品牌化發展“梅州柚”的東風。梅州市委書記陳敏在接受人民網採訪時表示,梅州正大力推進柚產業發展,力爭全市柚果種植面積達100萬畝、產量達100萬噸、產值達100億元。
“這幾年,我們全力打造‘梅州柚’區域品牌,並且為蜜柚和金柚分別推出了‘客客’和‘都都’兩大品牌吉祥物。”陳敏說,產業化、精細化、品牌化運作,讓“梅州柚”擺脫了過去一斤隻能賣五六毛錢的“田頭價”“樹下價”。
這只是梅州大力發展特色農業的一個縮影。梅州地處粵北生態發展區,近幾年除了推廣“梅州柚”,“嘉應茶”“客都米”“平遠橙”“壽鄉水”“興寧鴿”等特色農業品牌也陸續登陸市場,正著力成為粵港澳大灣區的“菜籃子”“果盤子”“米袋子”“水缸子”和“茶罐子”。
“當我們的農民種柚子、種茶能像法國農民種葡萄一樣,富裕起來是一點問題都沒有。”陳敏笑著說。
鄉村產業的發展,離不開人才支撐。在梅州市梅江區太平村,一個個現代化設施農業大棚給村裡增添了靚色。但就在幾年前,這裡還是傳統農業的耕作方式。
白志國是太平村從山東壽光請來的農業能手。“剛來的時候,這裡的農業生產比壽光落后不少。這幾個棚都是今年新建起來的,你看這西瓜、蔬菜長得多好!”白志國邊說邊拿出手機,向記者介紹起如何通過手機APP監測棚內溫度濕度,並操控完成灌溉,熟練、專業、自信。
太平村能補上設施農業“欠賬”,得益於2018年以來,廣東省大力推進的現代農業產業園建設,這也同時吸引了一大批有著家鄉情結的返鄉創業人才。
闕文光就是返鄉能人中的一員。上世紀90年代闕文光到深圳打工,闖出了一番事業。前幾年回家,他發現農產品存在滯銷現象,便返鄉拓展出了農產品批發業務。
“心裡想為家鄉做些事,正趕上鎮裡想讓我一起參與太平村農業大棚項目。村民能致富、村集體經濟能增收,又有政策支持,我就參與進來了。”闕文光咧嘴笑著說,“村裡的特色產業是苦瓜,我們開發的‘苦瓜宴’,吸引了不少的游客。”
老話講“食在廣東”,老饕們嘗過了梅州的客家菜,便覺不假。釀豆腐、豬肚雞、釀苦瓜、梅菜扣肉、芋子包……近年來,梅州市把“粵菜(客家菜)師傅”工程與鄉村振興、精准扶貧、技能培訓、就業創業緊密結合,走出了一條“舌尖上的致富路”。
削皮、切絲、翻炒、裝盤……在中國客家菜研發培訓基地,17歲的周文城已經熟練掌握了這些基本功。周文城是梅州市五華縣河東鎮人,他希望學好一門手藝,找到一份穩定的工作。“我們在學校學習兩年,第三年就可以實習了,前幾屆學員的就業率挺高的。”
“‘粵菜’是地標,‘師傅’是匠心,‘工程’是系統,通過培訓能夠提升客家文化的影響力和凝聚力,創造更多的就業崗位,讓美麗鄉村建設留下更好的‘味道’。”客家菜研發培訓基地學科帶頭人陳鋼文,是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的專家。他對人民網記者說,除了烹飪技術,客家菜對食材生長的環境也有很高要求,這也帶動了區域內的特色農業、養殖業發展。
吃上生態飯的還有廣州市從化區南平村。走在南平村,隨處可見的荔枝林布滿山坡淺溝,鳳溪棧道、南平雙橋、木棉雙塘等景觀點綴其間。這裡坐擁鳳凰山,環抱鳳溪水,是“全國鄉村旅游重點村”。
32歲的利家敏是南平村的講解員,前幾年在佛山打工。說起村裡這幾年的變化,利家敏言語間滿是自豪感和幸福感。“今年的廣州從化南平荔枝節就是在我們南平村舉辦的,以‘荔’會友、以‘荔’敘情,吸引了很多游客來游玩採摘。”
從安於一隅變為廣州市民的“后花園”,南平村發展特色農業與生態旅游,帶來的改變不只是硬化路面、鄉村新房,還有村民的心態。
“前些年頭痛的垃圾、污水、旱廁,現在都解決了。家門口能掙錢,誰還往外跑,現在都在關注村裡鄉村旅游的發展,希望自己能更多參與進來。”利家敏說,大家都憋著一股勁兒,要把自己的家鄉建設好。
政府搭台 市場唱戲
東西部協作的“廣東經驗”
消費扶貧,是社會力量參與脫貧攻堅的重要途徑。東西部協作打通的市場渠道,正讓越來越多藏在深山的農副產品,成了廣東餐桌上的搶手貨。
在廣州扶貧消費平台的大廳內,來自貴州畢節、新疆疏附、四川甘孜、西藏波密等廣州定點幫扶地區以及國內其他貧困地區的特色農產品令人目不暇接。這些產品經由消費平台線上推廣,大獲消費者喜愛,有些已經打出了品牌。
“廣東人愛養生,擅煲湯。貧困山區的竹蓀、虎奶菇、黑木耳特別受歡迎。”廣州消費扶貧服務中心主任袁野說,廣東人對食材比較講究,好的農產品不愁賣。“貴州畢節的‘跑山雞’,一上架就會被‘秒殺’。”
從農戶手裡收上來的“散貨”,如何確保質量過關?“第一書記是我們的經紀員。”袁野說,“我們和駐村扶貧干部對接,一方面能深入了解當地情況,精准幫扶﹔另一方面也有助於對農特產品的質量進行前端把關。”
農產品從田間地頭到擺上城市餐桌,扶貧消費平台作為連接器,既能熟悉農戶的供應情況,又能精准摸到市場需求。
“貴州畢節的蕎麥面,在當地是包成大捆,按斤賣。在廣州就賣不動了,尤其對於廚房不常‘開火’的年輕上班族,放很久都吃不完。”袁野說,“我們把這個信息反饋給畢節生產商,改成了小包裝,銷量明顯就上升了。”
農產品通過消費扶貧“帶貨”,豐富了大灣區的餐桌。文旅交流則吸引游客親身前往,一飽中西部地區的優美生態資源與民俗風情。
“第一次看到這麼大片的野生韭菜花,令人震撼,不虛此行!”一群來自廣州的游客在畢節“雲上花海”韭菜坪發出感嘆。
7月,由廣州市文化廣電旅游局主辦的2020年“百萬老廣游貴州”旅游專列啟動,將廣州游客輸送到對口幫扶地區,拉動當地文旅消費。
廣州市文化廣電旅游局副局長吳青鬆表示,2016年以來,廣州持續深化與畢節市的文化旅游協作,實現了資源共享、線路互通、客源互送。“每年,我們都會帶領廣州的旅行社、文旅集團,走進畢節考察,為廣州的文旅企業推送一些重點的項目,把畢節的生態資源變成產品。”吳青鬆說。
廣州一家旅行社負責人向人民網記者表示,畢節有眾多景色“養在深閨人未識”,近年來隨著旅游資源的開發和推廣,游客越來越多。“很多游客會多次到畢節,走不同觀光路線。同時,游客在游玩之余也會採購農家特產,帶動當地消費。”
“幫扶只是一個過程,增加市場粘性才是長期目標。”貴州畢節文旅局副局長施正軍向記者表示,“通過廣州市文旅局組織牽線,宣傳推廣,輸送客源,正有越來越多的游客感受到畢節秀美的自然風光、深厚的歷史文化、多彩的民族風情和別致的美食風味。他們會把真實感受分享、傳播出去,吸引更多人了解畢節。”
廣州與畢節,一頭有著廣闊的就業市場,存在大量人才需求,一頭仍有不少富余勞動力,亟需培訓一技之長實現穩定就業。廣州在定點幫扶過程中,也持續通過強化人才培養,實現了雙方共贏。
“廣東技工·廣州港班”開班儀式。(受訪者供圖)
在廣州港,身著反光衣,頭戴安全帽的貴州畢節小伙秦鵬,正在獨立操作30米高的大型港口吊機。2020年,他剛剛從“廣東技工·廣州港班”畢業,考取了龍門吊專業操作証書,正式成為一名產業工人。
廣州港集團工會主席溫東偉向記者表示,畢節是貴州省人口大市,當地耕地少,鄉村產業又相對薄弱,富余勞動力難以消化,受限於專業技能匱乏,無法有效向外輸出。“當務之急,是幫助貧困人群習得一技之長,獲得穩定就業。”
在廣州市和畢節市兩地政府的牽線下,廣州港集團和畢節職業技術學院開展了校企合作:貧困家庭學生通過兩年理論學習后,再到廣州港進行為期一年的專項技能培訓,畢業后可優先入職。
校企合作的教育扶貧模式帶來了實實在在的雙贏效果。“一方面,訂單式培養‘畢業即就業’,可以實現精准扶貧。”溫東偉說,“另一方面,也為廣州港集團培養、輸送、儲備了一批港口大型機械操作與維護的專業技能人才,解決了人才缺口。”
目前,與秦鵬一起畢業的33名畢節學生,均就職於廣州港的各個技術崗位,成為了新一代城市產業工人。
有了廣州港的經驗,廣州市其他企業也紛紛試水,探索校企合作。目前,畢節職業技術學院已開辦了29個“訂單班”,招收學生1142人,覆蓋建檔立卡貧困學生超過500人。
“一核一帶一區” 做好區域協調平衡術
為高質量發展提供“廣東智慧”
廣州(梅州)產業轉移工業園內,王老吉大健康原液提取基地正中央,一個巨型紅色罐裝王老吉模型在陽光的照耀下,分外耀眼。
“以后市場上銷售的王老吉涼茶,原液都將來自梅州!”廣州王老吉大健康產業投資基建中心總監劉廠林指著身后剛建好的廠房說。
2020年10月30日,這個佔地177畝、總投資3.67億元的基地正式竣工,投產后可年產涼茶濃縮液約2萬噸以上。
“我們每年需要大量的仙草原料,其中將近一半來自梅州及其周邊地區。靠近原產地有利於控制用工、運輸等成本,到時這裡生產出來的原液將運往全國51個分裝點。”劉廠林說。
作為廣州和梅州兩市合作共建的產業轉移工業園,廣州(梅州)產業轉移工業園自2008年規劃建設以來,目前進園企業已逾120家,成為了廣梅產業共建的主戰場之一,在汽車零部件、醫藥健康、新能源、新材料、食品飲料等領域都有深度產業合作。
廣州萬寶集團在梅州投產的高端冷櫃及高端酒櫃生產項目,年設計產能達130萬台。人民網 陳文夏攝
梅州高新區黨工委委員、管委會副主任林玲,見証了園區的成長壯大。她表示,“十幾年來,園區從最開始的一小片區域,到現在基礎設施越來越完善、人氣越來越旺,作為其中的一份子,真的是十分開心。”
以廣梅工業園為代表的產業園區,是廣東省內區域協調發展的重要抓手與載體,更成為粵東西北地區聯通珠三角、融入粵港澳大灣區,助推廣東加快構建協同發展機制的重要引擎。
數據顯示,2020年廣東省產業園規上工業增加值預計佔粵東西北地區比重將達到35%,較2019年提升1.3個百分點。未來,粵東西北地區將實現省產業園縣區全覆蓋。
從一個個拔地而起的產業轉移工業園,到“雲”端數以萬計的外貿產品,廣東正不斷激活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新動力,積極探索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
近年來,廣東省實施以功能區為引領的區域協調發展戰略,加快構建形成“一核一帶一區”區域發展新格局,以合理分工實現優化發展,形成更多新增長極。
珠江口岸,以廣州深圳為代表的珠三角核心區城市群,正瞄准產業變革新機遇,不斷加快“源頭創新”的腳步,為引領全省發展的“主引擎”帶來持續動力。
南海之濱,隨著湛江鋼鐵、陽江千億級合金材料產業集群和揭陽中石油煉化一體化等重大項目的陸續落地,沿海經濟帶新時代廣東發展的主戰場上,“陸海統籌、港產聯動”的產業發展格局雛形初現。
綠色粵北,隨著《中歐地理標志協定》的簽署,今年“大埔蜜柚”成為廣東省唯一入圍首批中歐互認互保地理標志名錄的水果產品。地處粵北生態發展區的梅州,變生態優勢為經濟優勢,大力發展大健康、特色現代農業,“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正在一步步成為現實。
構建新發展格局,首先要打通物理空間上的痛點堵點。2020年6月印發的《廣東省高速公路網規劃(2020—2035年)》提出,要打造貫通全省、暢通國內、連接全球的“12312”海陸空現代化交通體系,為國內國際雙循環的通道提供有力支撐。
根據規劃,到2035年,廣東高速公路裡程將達1.5萬公裡,全省主要港口、民航機場、鐵路樞紐15分鐘,90%以上鄉鎮30分鐘可進入高速公路。網絡布局更合理、覆蓋更全面的高速公路,將有力打通廣東省“一核一帶一區”要素流通動脈。
就在日前,廣東省的“十四五”規劃建議公布。錨定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繼續深化“一核一帶一區”區域發展格局在未來5年再次被強調。新征程上,走在前列再出發,一個區域發展更趨平衡更加協調、現代化經濟體系也將更加完善的廣東,可期可盼。
(責編:李彤、張曉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