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偏遠山區孩子搭好教育“橋”
2020年09月18日15:12 來源:人民網-西藏頻道
“突突突”一輛皮卡輕輕駛過鐵索橋,這橋窄得僅供一輛車通過。大風吹得橋梁搖晃,腳下瀾滄江水滔滔而過。第一次過橋,記者手中的手機被緊張的汗水漬濕了。
“害怕了?這是咱們鄉通向外界的唯一道路,進出可都靠著它。”西藏自治區昌都市芒康縣木許鄉黨委書記陳凱峰說,“別看咱們鄉交通不便,但是走出大山卻容易。全鄉兩千多人,此刻正在外讀書的大學生就有127人。”
曾經,交通是木許鄉教育的最大瓶頸。山河環抱,各村之前的路途既險且遠,平時生活到還好,但是遇到教育這種需要集中提供的公共服務,可就愁壞了木許鄉的居民們。
木許鄉沒有中學,小孩要上學需要到隔壁鄉鎮,雖然學校提供住宿,但是每逢周末接送孩子可愁壞了鄉裡的父母﹔木許的一些村鎮沒有幼兒園,孩子要麼平時在家,要麼就要送到遠處的幼兒園去讀書,而幼兒園沒有宿舍,無法提供全天的照料,這也讓白天要干活的父母焦頭爛額……
現如今,國家對於山區孩子的政策越來越好,送孩子上學已經不再是家庭的負擔。但是,學校之外的配套功夫如何做足,關系著這些好政策是否能真正能惠及每一個山區群眾。“目前我們已經能做到不失學,但是如何讓孩子上好學,則是我們需要下功夫做好的問題。”陳凱峰說。
修路?對於一個鄉鎮來說明顯不現實﹔建更多的學校?對人口稀疏的山區來說,往往意外著另外一種浪費。對資源有限的山區鄉鎮來說,這似乎成了個無解的問題。
然而,辦法總比困難多——或向外求助資金,或發動群眾互助,想方設法調動一切資源,搭好村裡孩子的教育橋。
村裡資源不夠,隻能向外求助,村裡正好有一隻市裡的工作隊,陳凱峰就打起了他們的“主意”。修橋修路肯定不可能,但他把自己的難處匯報了,希望工作隊能資助村裡一輛小客車,用來接送在隔壁鄉鎮讀書的孩子們。陳凱峰算盤打得清楚:接送孩子,最難的還是從隔壁鎮過來的幾十公裡山路,隻要把孩子盡可能接到鎮上,一周一次讓家人來鎮上接孩子也不算難。他和駐村工作隊一拍即合,資金很快到位,車也買了下來。車通了,家裡的壓力輕了,孩子們上學也有了更多保障。
村裡幼兒園孩子無人照看,陳凱峰則是想了個法子動員村民搞起了村民互助組。當時,一個村民組長找到陳凱峰,對孩子上幼兒園的問題大倒苦水。話說到一半,陳凱峰打斷了他。
“你說,讓你們輪流照看孩子干不干?”陳凱峰問。
“行倒是行,但是場地怎麼解決?”村民撓頭問。
“我看幼兒園旁邊有咱們的黨員活動室,咱們各家拿點東西,把黨員活動室弄成兒童休息室。”陳凱峰說。
村民點頭稱是,於是說干就干。村裡的村民組成了一個“教育互助組”,大家簽訂契約,按日期排班,輪流照看孩子。經過一段時間的嘗試,大家對這種模式越來越放心,孩子們照料難問題也就慢慢解決了。
如今,木許鄉是聞名的教育鄉,孩子們不但上了大學,還都對家鄉的發展心心念念。每年假期,鄉裡的孩子們都會參加鄉裡“四講四愛”,向比他們更小的一輩孩子講述自己的經歷,鼓勵更多人努力學習走出大山,木許鄉通向外界的“橋”更寬闊了。
(責編:車柯蒙、孫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