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手記:探尋美好新安徽的“發展密碼”

劉凡 姜越

2020年10月21日08:24  來源:人民網

秋風漸漸,洪水退去。站在廣袤無際的田邊眺望,江淮大地一派生機盎然。金黃的稻子、翠綠的果子,金秋時節的安徽滿是豐收的圖景。

九月上旬,記者跟隨“大道康庄”人民網全媒體調研行走進安徽,在大別山革命老區、皖北地區、行蓄洪區等貧困縣最集中的區域,見証到干部群眾合力攻堅的戰貧成果,也探尋到美好新安徽的“發展密碼”。

貧困村戶變成“小老板”

錢包鼓了 信心足了

“大灣好風景,出門就是嶺,不是石頭絆了腳,就是茅草割了頸……”位於大別山腹地的金寨縣大灣村曾是安徽省脫貧攻堅任務中難啃的一塊“硬骨頭”,貧困發生率一度超過20%。

2000年從湖北嫁到大灣村的肖細雨,前十幾年最發愁的一件事,就是怕老家的親戚來探望,把她帶回娘家去。“那時候一下雨,從屋頂滴下來的水,就跟醬油一樣……”跟記者講起當年生活的困難,肖細雨忍不住抹了抹眼角。

2017年,大灣村實行易地扶貧搬遷,肖細雨一家告別了老舊的土坯房,搬進了新的三層小樓。隨著村裡大力發展旅游產業,她辭去了茶廠的工作,和丈夫楊習倫一起辦起了農家樂,並給自家民宿起了一個清新又親切的名字——“細雨農家”。

這兩年,大灣村基礎設施越建越好,還開通了5G信號,昔日的茅草房、土坯房,變成了明亮通透的小洋房,“細雨農家”“新雲小院”“情宿大灣”……一個個獨具特色的民宿如雨后春筍般涌現,來旅游的人越來越多。今年國慶假期半個多月前,“細雨農家”的房間就被預訂一空。新房敞亮,生意紅火,現在的肖細雨“終於可以放心讓娘家人來了”。

今年8月份,大灣村新開發的漂流旅游項目正式建成接待游客。楊習倫在打理自家民宿之余,還當上了村裡的漂流安全員。

肖細雨給我們算了一筆賬:家裡種植的天麻和茶葉,每年有3萬元左右的收入﹔她的丈夫作為村裡的護林員和漂流安全員,這兩項一年就能收入1.2萬元左右﹔再加上經營民宿的收入……談到如今的生活,肖細雨信心滿滿:“我現在真是干勁十足!”

幫扶干部變成“村閨女”

田間實踐 錘煉成長

在亳州市利辛縣汝集鎮朱集村,第一書記兼扶貧工作隊隊長劉雙燕在扶貧日記本上認真地記錄著當天的工作總結。

今年,已經是她駐村扶貧的第9個年頭了。

2012年起,劉雙燕就從利辛縣稅務局來到劉家集鎮陸小營村擔任“第一書記”。駐村前,她和城市裡長大的姑娘們一樣,愛打扮、愛穿高跟鞋﹔駐村后,廁所是露天的蹲坑,洗澡隻能在公用廁所沖一沖……現實和理想的差距使她迷茫和難熬。

這種迷茫,來自她對貧困農村艱苦生活的不了解﹔這種難熬,來自村民眼中對她“天然”的不認可。回憶當初,劉雙燕說:“老實講,駐村的第一天我就傻了眼,不知道自己到底能堅持多久。”

一個瘦削的女娃子,能有多大能耐?

面對一窮二白的村子和村民質疑的眼神,劉雙燕沒有退縮,而是下決心要在村裡好好干下去、干出樣子來。

陸小營村是離縣城最遠、最落后的村,連一條像樣的路都沒有。劉雙燕挨家挨戶宣傳國家的扶貧政策,一次次跑項目找資金,為村子爭取到50萬元,硬是把村裡的泥巴路變成了平整的水泥路。

路通了,村裡的糧食蔬菜能運出去了,村民們看到了擺脫貧困的希望,也轉變了對這個城裡女娃的看法。

兩年后,由於工作表現突出,劉雙燕被調到朱集村開展駐村幫扶工作。2018年2月,同期駐村的干部們一個個都回了城,劉雙燕又毅然成為了扶貧戰線上連任三屆的“巾幗戰士”。 “想到村裡的路燈還沒點亮,村集體經濟規模還不大,還有20多戶沒脫貧,我就決定要再干一屆。” 劉雙燕說。

在朱集村,很多村民都把劉雙燕當作了自己的“親閨女”。扶貧9年來,從對“農村”沒有概念,到聊起扶貧工作停不下來,劉雙燕坦言道:“駐村這段經歷,讓我感覺自己就像一顆種子,不斷地把貧困戶的願望生根發芽,讓黨和國家的精准扶貧政策在村裡落地生根。”

脫貧終點變成“新起點”

黨群一心 振興鄉村

綠樹紅花、白牆黛瓦……行走在宿州市埇橋區符離鎮沈圩村新修的水泥路上,記者被村路兩旁的景色深深吸引。

“來俺家院子裡坐會兒吧。”村古井旁宅院的主人翟雪熱情地邀請我們。前幾年,翟雪的丈夫因病不幸去世,家裡上有八旬的婆婆,下有讀高中的女兒,所有生活的重擔都壓在了她的身上。

在認真分析了翟雪家的情況后,村裡對其進行了精准幫扶。不僅女兒申請了助學貸款,婆婆領到了低保金,她還參加了村裡的護林公益崗位。同時,在扶貧隊的幫助下,家裡的幾畝桃樹從去年也逐漸恢復了種植。

翟雪不但能干,還是村裡出了名的好媳婦。即使在家庭情況最困難的時候,她也沒讓婆婆受一點委屈。“有文化,又孝順,還是一名黨員,村裡就推選翟雪當了扶貧小組長,幫著宣傳一些扶貧政策,收集大家的困難和問題。”沈圩村扶貧工作隊隊長李萍萍介紹說,“而且她的經歷對其他貧困戶也是最好的榜樣示范。”

貧困戶也能成為扶貧人?

這幾年,安徽省的脫貧攻堅工作從上級“推”著村子“走”轉變為村子主動往前“跑”。在一系列政策舉措的帶動下,貧困村干部群眾的內生動力得以激發,主觀能動性得以調動,創造活力得以釋放。

“像翟雪這樣的小組長就是村級儲備的后備干部,以后甚至還可以進入村‘兩委’班子工作。”李萍萍對記者說,駐村工作隊是流動的,隻有村裡培養的干部成長起來,才能更好地接續完成將來鄉村振興的任務。

說到底,脫貧攻堅是一場以人民為中心的生動實踐。

要抓好中央決策部署落到基層的“最后一公裡”,就需要黨員干部和群眾心連心、手牽手,一起朝著一個方向走。

脫貧摘帽不是終點,而是新生活、新奮斗的起點。糧食生產連年豐收,農民增收步伐加快,農村環境越來越美。在我們眼前,安徽美麗鄉村建設由點到面正加快推進,城鄉協同發展的美好畫卷在緩緩展開…… 

(責編:崔競文、史雅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