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康庄”遼寧篇

記者手記:那嘎兒都是“活雷鋒”

仝宗莉

2020年10月16日22:35  來源:人民網

一聽說自己可以去遼寧參加“大道康庄”主題採訪,“俺們那嘎豬肉燉粉條,俺們那嘎都是活雷鋒,俺們那嘎沒有這種人,撞了車哪能不救人……”這首不怎麼精致的,甚至可以說有點粗獷的歌,開始在我腦海中縈繞。

說起來蠻遺憾的,從小到大,我居然沒去過遼寧。對遼寧人的印象來自趙本山、小沈陽等“笑星”創作的文藝作品,熱情、幽默、實干、好面子。

此次調研,12天,踏遍遼寧6市10余區縣,最大感受是,這裡的人們,深愛著這片廣袤的黑土地,拿吃虧當福的“活雷鋒”真不少。

“一根筋”的黨代表,敢!

張旭曾是個200元貸款都拿不到的農民。為了生計,養過鵝、養過豬、養過羊。經過10年的奮斗,他成了遼寧彰武縣興隆山鎮老虎村的養牛第一人。受過窮的他,誓要帶領鄉親們一起摘“窮帽”。

“一根筋”的張旭,不僅被評為全國勞動模范,還當選了黨的十九大代表。

可“養牛大戶”也不是印鈔機。怎麼才能讓大伙都走上致富路?去北京開會的張旭帶回家一個好點子:棚下養牛,棚上發電。約定發電收益用於買牛,免費送給貧困戶。張旭負責給貧困戶提供飼養技術、幫助人工授精,包括賒欠飼料等等。

張旭的名字多次在報紙、電視上出現。但他還是個地道的農民,每天三點起床,腰系麻繩、布衣泥靴,忙活在牛群中間。

既不是村長,也不是村支書的張旭,讓我想起了雷鋒、郭明義,正是這種在他人看來傻傻的奉獻精神、敢於擔當的勇氣,激勵一代又一代國人心存善念,舍己為人。

“逆行”的金博士,睿!

2018年,金躍群博士團隊第一次到阜新市新邱區的時候,看到的是,礦區滑坡、塌陷、殘煤自燃時有發生,一堆又一堆煤矸石造成嚴重污染。他毅然決定,一定要找出徹底治理修復礦坑周邊環境的好辦法,給類似資源枯竭型城市提供一條可復制的成功之路。為此,甘願付出余生。

功夫不負有心人。一個“礦坑變賽場、煤道變賽道”的金點子,為新邱地區發展帶來了新生機。

博士、資深水文師,在全美國26個州參與過超過500個污染場地的調查評估與修復工程……看著這串閃亮的頭銜,聽著他一口流利的英語,我真不敢相信,這樣一個人,放棄在美國的優渥生活,遠離妻女,落腳新邱區的廢棄礦坑。事實就是,“逆行”的金博士,不圖名不貪利,冒著生命危險,整日忙碌在施工現場。

採訪結束,同事們都說,金博士是一個純粹的人,一個高尚的人,一個有益於人民的人。他的身上,閃耀著“雷鋒精神”。

幸福驛站裡的“娘家人”,親!

有家不住,主動安身養老院,是鞍山市立山區靈西社區一大“怪現象”。“8890” 一撥就靈!近年來,聚攏在“8890幸福驛站”旗下的依托家、頤和家、怡樂家等陸續開張,便利了百姓養老、看病、購物、洗浴等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而社區黨委書記劉娟就是各個“家”的“娘家人”。

從1998年走上社區書記崗位,20多年來,劉娟對基層工作始終滿腔熱忱,把平凡崗位當做最好的舞台,無怨無悔付出青春和汗水。她同孤寡老人一起過年,為他們養老送終﹔病榻前對群眾噓寒問暖﹔悉心照料缺少家庭關愛的孩子﹔她是社區裡14個殘疾孩子的親“媽媽”、60多位空巢老人的親“女兒”、幾百名困難群眾的親“姐姐”……

採訪是短暫的,但我們相信,在遼寧14.8萬平方公裡黑土地上,在1300多公裡蜿蜒流淌的遼河水畔,像他們這樣的“活雷鋒”還有很多。

把老百姓的事當成自己的事,把對祖國大地的深情溶進血脈,把不怕吃虧樂於奉獻當成行為准則。他們是當代的雷鋒,是遼寧滾石上山的動力,也是東北振興的催化劑。

(責編:仝宗莉、楊光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