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南海情系西海固 寧夏脫貧“會師”將台堡

西吉縣上馬村的黨建脫貧圖景

曾偉 方開燕 賈茹 寬容 曲源 梁宏鑫 王晶 王嘉澍

2020年10月12日17:15  來源:人民網

西海固地區,曾有過“隴中苦瘠甲天下”的淒涼悲苦。20世紀80年代,聯合國世界糧農組織考察此地后,曾斷言:“這裡不具備人類生存的基本條件”。作為打頭的“西”字,西吉縣更是貧中之貧、困中之困。干旱少雨、溝壑縱橫、貧瘠困苦一直是這片土地的代名詞,老百姓世世代代忍受著干旱與貧瘠的摧殘。

即使在這樣的生存環境下,不願向貧困低頭的西吉人民鍛造出艱苦奮斗、不屈不撓的品格。近年來,在黨中央、國務院的親切關懷和自治區、固原市黨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西吉縣脫貧攻堅取得了決定性進展,建檔立卡貧困人口由2014年的15.5萬人減少到2019年底的4340人,貧困發生率由34.4%降到0.95%,238個貧困村已全部脫貧出列。

上馬村,曾經是西吉縣偏城鄉的落后村、薄弱村、貧困村。如今,該村不僅被評為首批自治區級鄉村治理示范村,其黨支部還從軟弱渙散黨組織的成功轉化為年度“四星級”黨支部。近日,人民網“大道康庄”全媒體調研行走進寧夏西吉縣上馬村,探索緣由。

固原市委書記張柱:配好第一書記、建好每個支部,脫貧便勝算無數

寧夏回族自治區黨委常委、固原市委書記張柱在接受人民網專訪時表示:“如果說黨建是潛績,那麼脫貧就是顯績,容易陷入厚此薄彼、顧此失彼的誤區。”他認為,上頭千根線、下頭一根針,能否把群眾的利益放在第一位,還要取決於駐村第一書記能否做到“飛針走線”。

給錢給物,不如建個好支部。而好支部的建設,關鍵在於要有好的帶頭人。

2015年1月,郭榮軍被固原市生態環境局選派到幫扶村上馬村擔任駐村第一書記。“剛開展駐村工作時,村部牆倒房塌泥滿園,無處辦公、無處居住、無處吃飯。村部的所有資料都在村會計的包裡,黨建方面更是一片空白。”郭榮軍無奈地總結:路難行、人難纏、事難辦。

2015年,上馬村村容村貌。照片由上馬村村委提供

當年,上馬村村組的道路全是坑窪不平的泥土路,雨雪天隻能靠兩腿進出,村民住的還是土坯房,用水要到7、8公裡以外的偏城鄉購買……眼前的場景,讓郭榮軍意識到,想要當好這個村的第一書記遠比想象中難,但是組織既然把駐村扶貧的任務交給自己,就一定要用心用情完成好這個任務。

想要富,先修路。郭榮軍積極向幫扶單位爭取自籌資金19余萬元,組織機械推路、建涵洞、鋪砂礫,打通斷頭路。2017年,該村進行了道路硬化,形成一環三縱水泥路15.6公裡,徹底解決了出行難問題,搬掉了脫貧攻堅路上第一個“攔路虎”。

2020年上馬村村容村貌。照片由上馬村村委提供

與此同時,郭榮軍還積極爭取組織實施了自來水入戶、移民點建設、文化活動中心、村部及衛生室搬遷及綠化亮化等項目,自來水入戶率達100%,電力、通訊網絡全部進村入戶,村上通了公交車等,基礎設施日趨完善,影響脫貧致富的基礎設施短板全部解決。

路通了,通往幸福﹔水來了,滋潤心田﹔燈亮了,點燃希望。“其實,這個為我們辦實事的書記,才是我們村真正的財富。”上馬村村民馬海福說。

西吉縣委書記王學軍:黨建促進經濟增收,有了希望便會激發出內生動力

“上馬村‘窮根子’久拔不掉,基層黨組織軟弱渙散是主要原因之一。”郭榮軍又有了進一步的思考,他認為,“抓好黨建工作,才是抓住整體工作的牛鼻子。”

2018年11月,在整頓軟弱渙散村黨支部后,由於“兩委”班子崗位調整,會計的崗位空缺。為配齊配全配強村“兩委”班子,郭榮軍提議並經村支部會議研究決定,採取遴選公務員的模式選出村會計。

隨后,村委按照會議要求發出了公告,面向全村公開招聘會計,通過筆試、面試,以綜合評分為主,採取張榜公示和微信群公示,聘請了鄉政府辦公室主任、鄉組織委員、兄弟村第一書記、駐村工作隊隊員等,對招錄全過程進行指導、把關,真正做到公開、公正、公平。當年選出的那名年輕黨員任村會計,現已成長為村后備干部。

上馬村鄉村文明實踐愛心超市。照片由上馬村村委提供

“扶貧先扶志,重點是要從思想根子上改變貧困戶的陳規陋習。”郭榮軍通過新時代農民講習所、時代文明實踐工作站等平台,以講、評、幫、樂、行的方式,對村兩委班子及群眾在政策、思路、技術、解民憂等方面進行宣講。同時,辦起了鄉村文明實踐愛心超市,通過精神積分和物質兌換,全面激發群眾參與公共事務的積極性,提高村民的集體意識。

上馬村黨建活動室一角。照片由上馬村村委提供

此外,村委積極爭取資金用於黨的陣地建設,包括建設黨員活動室,布置十九大精神宣傳欄、黨建制度上牆、安裝電子屏等。同時,聯系寧夏樂道智能科技支部、固原市生態環境局黨總支部,與上馬村黨支部建立了機關基層黨組織和農村基層黨組織共建聯系點,通過黨組織共建活動,努力構建“資源共享、優勢互補、互相促進、共同提高”的黨建工作新格局。

黨員陣地建好了,接下來就是要想方設法幫助群眾脫貧致富。

正如固原市委副書記、西吉縣委書記王學軍接受人民網專訪時提到的:“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如果村集體經濟不強大,那麼這個村的黨建工作就猶如‘空中樓閣’。”

上馬村第一書記郭榮軍:把黨的政策主張化作雨露恩澤到每個村民身上

上馬村第一書記郭榮軍介紹村裡情況。人民網 王嘉澍 攝

貧困群眾是扶貧攻堅的對象,更是脫貧致富的主體。“扶貧不養懶漢!”郭榮軍斬釘截鐵地說。

針對村裡存在脫貧致富產業不突出、村民科學種養技術欠缺、村集體經濟“空白”等諸多問題,上馬村委迅速制定了“黨建+產業+勞務+村集體經濟”的發展思路,村黨支部按照“種養結合,草畜主導”的思路,堅持“小規模、大群體”的發展路子,通過壯大本村以村支書和3名黨員為主的11名致富帶頭人隊伍,帶動農戶增強產業發展的內生動力,增加農民收入。

上馬村村民馬保瑞正在收割青貯玉米。照片由上馬村村委提供

為解決村集體經濟發展過程中啟動資金的難題,2019年,郭榮軍爭取到178萬元的村集體經濟發展資金,用來購買青貯收割機、旋耕機、深鬆機、覆膜機、裝載機等,成立西吉縣偏城鄉上馬村股份經濟合作社、西吉縣偏城鄉上馬村農業發展專業合作社。同時,配合偏城鄉信用社為167戶建檔立卡戶金融貸款增容擴量,扶貧貼息貸款達788萬元,並積極與石嘴山銀行西吉支行聯系,為有產業、有發展意願的62戶農戶爭取扶貧貼息貸款310萬元,鼓勵養殖戶種青貯玉米發展養殖業。

“以前種小麥,一畝地滿打滿算收入也不超過400元,今年種植青貯玉米1畝收五六噸飼草,再腌成草喂牛,收入是之前的幾十倍。”上馬村養牛大戶馬保瑞說。

長年以來,上馬村村民缺乏科學種植和養殖技術、常年沿襲“千畝萬田”一年四季“忙到頭”廣種薄收的傳統生產習慣,村裡脫貧致富產業不突出,對此,郭榮軍認為,要堅持把發展產業作為脫貧攻堅的主要途徑,幫群眾算好經濟賬、理清發展思路,形成種養結合以種植業支持養植業的脫貧致富的主導產業。

上馬村扶貧車間工人正在將地椒茶裝盒。人民網 王嘉澍 攝

2020年,上馬村建起了300平方米扶貧車間,引進了寧夏眾旺達健康食品有限公司。主要生產加工地軟、野菜、地椒茶、雜糧、土豆、手工粉條等,解決了本村20戶建檔立卡貧困戶穩定就業,每年為村集體經濟分紅2萬元以上。2020年村集體經濟收入預計達到10萬元以上,從根本上解決了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的瓶頸。

6年來,郭榮軍帶著組織的任務和個人的情感融入到了上馬村。這個村子,從2015年初人均可支配收入從5180元提高到2019年9750元,貧困發生率從2015年40.34%降至0.68%。2020年已全部實現脫貧。

“村裡人隻知道有事找‘光頭強’(村民給郭榮軍起的昵稱),卻很少有人知道我是第一書記。”郭榮軍不好意思地摸著頭笑了,眼神中有些許的失落又夾雜著自豪和滿足,“目前,我們正在籌備申請創建五星級黨支部。”

貧困內卷化,黨建來破局﹔一個個像上馬村這樣的小村庄,折射我國的脫貧之路。把村黨組織的戰斗堡壘深深的扎到群眾中去,小康路上一個都不會少!

(責編:曲源、張桂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