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康庄”上海篇

“滬”速前進,打造“人民城市”幸福樣本

羅旭 金煜純 何旭 軒召強 王曉嘯 翁奇羽 唐小麗 董志雯 王文娟

2020年10月13日10:07  來源:人民網-扶貧頻道

到二〇二〇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我們黨向人民、向歷史作出的庄嚴承諾,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關鍵一步。

上海作為我國最大的經濟中心城市和長三角地區合作交流的龍頭,是世界觀察中國的一個重要窗口。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十三五”規劃收官之年,上海承擔著在更高水平上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歷史要求和時代使命。上海市委書記李強指出,要積極探索具有中國特色、體現時代特征的超大城市治理模式,更好彰顯社會主義制度優勢。

近日,“大道康庄”人民網全媒體調研行採訪團隊來到上海,感受“滬”速發展。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進程中,上海人民精雕細琢,以“海納百川、追求卓越、開明睿智、大氣謙和”的城市精神,聚力攻堅突破,在增強城市吸引力、創造力、競爭力上不斷邁出新步伐,在增強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上不斷取得新成效。

尋上海底色

探索農村發展潛力,立足特色開拓“美麗富路”

“天地之大,黎元為先。”上海因地制宜,將小康建設蘊藏在美麗鄉村之中。

崇明作為上海最大的農村地區,為上海提供了約40%的生態資源和50%的生態服務功能。堅持綠色優勢,崇明以世界級生態島的建設定位,將灘涂打造成詩意田園,並將於2021年舉辦第十屆中國花卉博覽會。依托生態優勢和中國花博會,崇明的經濟潛力進一步釋放。

“來崇明旅游度假的人越來越多了。”不到中午11點,建設鎮虹橋村顧伯伯農家菜的院子就已經熱鬧起來,有不少客人進店購買新鮮蔬果,預約餐位。“剛剛又有一批游客預約帶小朋友來體驗做崇明糕。”顧伯伯農家樂民宿群發起人顧洪斌一邊打電話安排訂單,一邊向人民網記者介紹。

毗鄰崇明東平國家森林公園,憑借良好的生態環境,虹橋村的民宿事業蓬勃發展。以民宿為基礎,虹橋村的田園文旅形成了包括“顧伯伯農家樂”“花博”在內的多個品牌民宿產業,涵蓋住宿餐飲娛樂等多項服務。

上海市崇明區建設鎮虹橋村 人民網記者 翁奇羽攝

隨著品牌民宿產業發展,村容村貌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在顧伯伯鄉村民宿的地圖上,富強路、和諧路、進取路、友善路等八條道路阡陌縱橫,將村庄有序劃分出公園休閑區、農產品展示區和餐飲住宿區。鄉村環境的優化,給村民帶來的不僅是生活的舒適感,33戶居民參與到顧伯伯農家樂合作社的經營中,年收入提高到8-10萬。

“依托生態優勢,通過政府引導,村民集體呼應,虹橋村的民宿發展迅速。民宿產業大大提高了村民的經濟收入。未來將繼續支持引導,給予民宿發展更好的環境。”虹橋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黃東說。

憑借著崇明得天獨厚的環境優勢,新村鄉的農民揮起鋤頭,將種出“一碗鮮米飯”作為致富路上的敲門磚。

圍繞崇明世界級生態島建設規劃,新村鄉深挖稻米資源,通過引入高新技術和專家團隊,著力打造以稻米產業為支撐的全域化田園綜合體。目前新村鄉有近24000畝水稻種植區,15000畝農田糧食保護區。

“經過與市場合作,去年新村鄉有3000多噸優質水稻通過互聯網賣向了全國。今年我們又試種超過100個品種的水稻,尋找更加適宜的品種。”時任崇明區新村鄉黨委書記張秩通介紹,新村鄉通過智慧農業和市場機制導入,2019年直接促進農民增收超過800萬元。

而在金山區漕涇鎮水庫村,通過縱橫河網,“編織”出一條發展新路。

上海市金山區漕涇鎮水庫村 人民網記者 翁奇羽攝

水庫村村如其名,村內水資源豐富,沿著中心河河道兩岸步行,幢幢小樓白牆黛瓦,一派江南水鄉美景。在水庫村有名的沈家宅,回溯早些年的景象,水庫村兩委委員賈笑春頗為感慨,“沈家宅改造前都是小屋子,宅前的蔬菜棚影響村民居住,夏天十分悶熱。”

2018年8月,沈家宅宅基風貌改造項目正式啟動,以“田園生活”作為建設核心,將江南水鄉與鄉村振興建設融為一體。

“現在,通過政府補貼建設,新修房舍,在土地流轉后,還預留固定區域劃分給村民規范種植。”賈笑春介紹,沈家宅宅前屋后規劃整齊的“微田園”深受村民的喜愛。

自2009年美麗鄉村建設工程實施以來,水庫村迎來了跨越式發展的重大機遇。經過郊野公園建設,村域道路提檔升級改造、污水處理設施改造等多種措施,水庫村先后獲得上海市“我最喜愛的鄉村”、上海市“美麗鄉村示范村”等榮譽稱號。2018年,水庫村被納入全市首批9個鄉村振興示范村試點之一。

栽好梧桐樹,引來金鳳凰。水庫村的環境變化,吸引很多游客前來“打卡”。“整個水庫村作為漕涇郊野公園的核心區,吸引了越來越多的游客。原有的宅基地的房屋作為農家樂和民宿進行開發,增加了農民的收入。”上海市金山區漕涇鎮黨委書記陳立俊介紹,通過規劃先行、產業融合發展,農民收入從單一結構轉變為土地流轉收益、水產業工資收益和旅游開發收益三項結合,進一步增加了農民的收入。

而位於奉賢區青村鎮的吳房村則有所不同:這裡,既是一個游客絡繹不絕的景區,又是一個許多村民居住的村庄,同時也是一個入駐企業數十家的園區。

上海市奉賢區青村鎮吳房村 人民網記者 翁奇羽攝

青村鎮吳房村黨總支書記秦瑛坦言,吳房村通過部分農民相對集中居住、生態環境改造騰出了發展的空間,同時拓寬了農民增收渠道。僅靠“租金+薪金+股金”三大綜合收益手段,2019年吳房村村民就增加租金收入總計350萬元,村民家門口就業收入總計180萬元,真正實現了窮村的“逆襲”。

吳房村逆襲的背后,同樣離不開國有資本牽頭,帶動社會資本共同參與,運用市場化手段探索的“產城鄉”一體化模式。2018年,上海國盛集團率先在吳房村落子試點,由旗下盛石資本管理公司牽頭,帶動集體經濟與社會資本浙江思畫,共同成立上海思爾騰科技服務有限公司,負責吳房村的招商及運營。

吳房村委托運營單位負責人、上海思爾騰科技服務有限公司董事長石強告訴記者,他們在吳房村先行先試土地流轉、招商和運營,形成了吳房特色的黃桃產業鏈集聚效應。同時,還牽頭組建了“長三角鄉村振興基金”,在鄉村振興實踐中“產城鄉一體化”的發展戰略和“產業+基金+基地+智庫”的運作路徑,通過整體一盤棋規劃實現“農區-園區-鎮區”聯動。

自2018年《上海市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發布以來,上海高起點持續推進美麗鄉村建設,以“超大城市的稀缺資源,城市核心功能重要承載地”和“上海國際大都市的亮點和美麗上海的底色”定位對鄉村進行深化打造,一個個美麗的村落以點帶面,繪就著上海鄉村的美麗色彩。

改城市舊貌

民生工作無小事,為百姓幸福生活“攻堅克難”

民生連著民心,發展要解決的是民生問題。而談民生,自然繞不開住房。

上海人常說,一條愚園路,半部民國史。1917年成路的愚園路,超過百年的歷史中,集中了上海市22處優秀歷史建筑,超過30位各界歷史名人在此居住。滿載著歷史與文化的愚園路,如今面臨著保護歷史建筑與滿足周邊居民需求之間的平衡。

居民漫步岐山村。人民網記者 翁奇羽攝

岐山村位於愚園路1032弄,是愚園路上頗為著名的新式裡弄之一。承襲著上海弄堂的特色,岐山村的老洋房有將近百年的歷史。“這些老洋房看起來蠻漂亮,不過以前住在這裡是很不舒服的。”岐山居民區黨總支書記朱衛紅向記者介紹。

與外部的高“顏值”相比,洋房內環境局促,合用廚房、衛生間等問題難免造成鄰裡之間的摩擦。而解決居民生活中的“小困難”,成了街道干部的“大事情”。

“我們提出共享廚房的概念,通過政府牽頭對廚房進行微更新,讓大家合理利用有限空間。衛生間干濕分離的改造也讓大家住得舒適些。”朱衛紅說。在一幢初步完成“老洋房廚衛改善工程”房子的一樓,更新后的廚房布局合理,原有的廚房位置搭建了統一的櫥櫃灶台,每個灶台上安裝了吸油煙機,鋪設了通風管道,能滿足多戶合用的需求。

巧用“繡花”功夫的細心,既體現在關切居民生活的柴米油鹽中,也體現在共享共治的理念上。據了解,愚園路積極構建“愚園路社區鄰裡中心”,以“弄堂議事會”的形式讓居民參與到共建社區的活動中。通過愚園路街區聯合體、愚園公共市集等形式,為居民提供了社區食堂和各項便民服務,在這樣的氛圍裡,越來越多的居民積極融入到社區生活中,共享、共治的理念不斷推動著社區精細化治理。

與岐山村老洋房相比,位於北外灘東余杭路的很多老房子房齡也近百年。“居住環境較差,配套設施缺乏,消防安全隱患突出,不少居民還過著拎馬桶的生活,居民盼望征收的意願很強烈。”北外灘街道征收基地群眾工作組組長徐仁禎介紹說。

作為上海市中心的黃金地段,北外灘與陸家嘴隔江相望。這片地區既承擔著解決群眾改善生活的迫切需求,也承擔著上海打造“世界會客廳”的建設要求,任務之重可想而知。

“舊區改造是我們北外灘最大的民生。同時,舊區改造也是虹口區最大的發展。未來,北外灘將建設中央活動區,打造新時代都市發展新標杆,同時要建設世界會客廳中最美麗的一幅畫卷,而這個藍圖的空間,就從舊區改造過程中來。”北外灘街道黨工委書記李俊說。

東余杭路舊區改造項目現場 人民網記者 翁奇羽攝

目前,虹口區東余杭路(一期)舊區改造項目第一輪意願征詢結果同意率達98.79%。這是虹口區舊改歷史上量最大的房屋征收項目,舊區改造工作正在有序推進。根據《北外灘地區控制性詳細規劃》顯示,北外灘地區規劃范圍內總建筑面積約840萬平方米。未來,北外灘地區將規劃形成“一心兩片”的總體結構,與外灘、陸家嘴錯位聯動,成為全球超大城市精細化管理的典型示范區。

北外灘等地區的舊區改造是上海整體舊改工作的縮影。數據顯示,2019年,上海完成了舊改55.3萬平方米、2.9萬戶中心城區成片二級舊裡以下房屋改造,完成1184萬平方米舊住房綜合改造、104萬平方米裡弄房屋修繕保護,新增供應各類保障房6.3萬套,有效保障了群眾的住房需求。在高樓林立間,上海舊區改造工作扎實推進,也讓這座城市更有溫度。

以群眾的幸福生活為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上海以“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的思想內核,提升有效供給,通過城市改造,進一步滿足群眾文化娛樂等各方面生活需求。

在“舊區改造”中,楊浦濱江從“工業鏽帶”變身“生活秀帶”,是上海城市改造中的一次生動實踐。

曾是中國近代工業文明重要發源地的楊浦,擁有中心城區最長的15.5公裡濱江岸線,是“世界僅存的最大濱江工業帶”。而小時候根本看不到江,是出生在楊浦的楊浦濱江公司規劃土地部首席工程師徐進對這裡最大的感受。

擁有中國近代工業眾多“之最”的楊浦濱江,帶著新時代賦予它的期望,還江於民,成為上海一張懷揣歷史的嶄新名片。

楊浦區對濱江區域的規劃研究和城市設計歷時十余年,如今正進一步深入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像對待老人一樣尊重和善待城市中的老建筑,保留城市歷史文化記憶,讓人們記得住歷史、記得住鄉愁”重要指示,保護性開發改造楊浦濱江百年工業遺存。

一位父親帶著孩子漫步楊浦濱江。人民網記者 翁奇羽攝

“留住歷史遺存,就是守護上海的城市記憶。”徐進說。通過設計建設,以前的上海電站輔機廠東廠的牆面設計成“共生構架”供游客欣賞打卡,老廠房撬出來的混凝土塊被改造成濱江路旁的“石籠凳”……,老事物煥發新生機,工業歷史與現代建筑在楊浦濱江交相輝映,每一個來到楊浦濱江的人,都能夠通過閱讀建筑,感悟這座城市特有的歷史文化風貌。

據《楊浦濱江全力爭創人民城市建設示范區三年行動計劃(2020-2022年)》等文件顯示,2020年底,楊浦濱江將實現秀帶展新貌,公共空間品質顯著提升、生態環境更加優美,做到街區宜漫步、建筑可閱讀、城市有溫度。

建智慧城市

繡花般精細管理,利民服務傳遞“城市溫度”

“一流城市要有一流治理”“要注重在科學化、精細化、智能化上下功夫”“讓老年人老有所養、生活幸福、健康長壽是我們的共同願望”……不忘習近平總書記囑托,上海以“繡花”般精細治理,“繡”出老百姓生活熨帖的線腳,“繡”出城市管理精細化的品牌。

上海寶山區張廟街道是一個純居民住宅社區,常住人口近17萬。居民數量多,生活需求就多種多樣,而如何將居民所需的各項服務送到家門口,是老百姓關切的事情。

“陸書記,我剛在這裡取完藥。一會兒帶著外孫來上課啊。”一位老大爺在通河四村社區居民公共客廳門口,跟通河四村黨總支書記陸紅彬熱情地打起招呼。

通河四村位於張廟街道,超過2600戶居民,60歲以上老人佔比接近30%。

“社區衛生服務站可以為老年人測血壓、血糖,並備有老年人的常用藥。老年人到這裡跟全科醫生咨詢、拉家常已經成為生活中很重要的一部分。”陸紅彬介紹說,“公共客廳啟動到現在非常受歡迎,已經成為居民們的‘第二個家’,特別是老年人覺得到公共客廳來活動,非常方便和舒適,幸福指數都提高了。”

上海市寶山區張廟街道通河四村社區居民公共客廳 人民網記者 翁奇羽攝

據了解,通河四村社區居民公共客廳包含一站式綜合辦事服務大廳、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托老所、親子活動室等,為社區居民提供助老、助幼、助醫等各項公共服務。

通河四村公共客廳還成立了“未來人民之家”,引入人工智能+醫療、人工智能+生活、人工智能+居家、人工智能+服務等人工智能元素,為居民提供便捷服務,實現社區服務智能化,成為上海首個人工智能進社區的項目。

為進一步完善社區公共服務體系,張廟街道通過改擴建、置換、購買、租賃、共享等多種方式,初步形成了呼瑪二村、通河四村等一批各具特色的社區居民公共客廳。

以張廟街道為縮影,上海各區立足群眾需求,積極打造線上線下社區服務中心。為破解老舊小區基礎設施老化、外立面破舊、小區停車難等各種問題,淞南十村居民區借助“社區通”這一信息化綜合為民服務平台,推動“美好家園”共建共治共享。

在長寧區虹橋街道,社區服務走向了國際化。

古北新區位於虹橋沿線,是全國最早的涉外社區,在2.02平方公裡的轄區面積內,擁有3.2萬人口,51%為境外人員,分別來自50多個國家和地區。

2013年9月古北市民中心正式啟用,對標一流國際社區,開展事務受理、生活服務、文化交流等服務,為中外居民打造共享融合的市民之家。

在古北市民中心一樓的牆面上,用13種文字書寫“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體現國際社區特點以及對美好生活的共同願景。而這樣的願景依靠社區居民的共同建設。

在古北市民中心一樓的牆面上,用13種文字書寫“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人民網記者 羅旭攝

“通過黨組織引領,我們建立了古北市民議事廳,討論很多公共議題,有些成為了民生實事工程,有些轉發給了立法聯系點。議事成員既包含了黨員骨干,還包含了居住在這裡的外籍人士。他們不僅對發展提出建議,更多的是融入到國際社區治理中來。”榮華居民區黨總支第一書記盛弘說。

目前,古北市民中心擁有虹橋海外人才薈境外人員服務站為海外人才提供“一站受理”等多項服務,為中外居民提供了昆曲、國學等多種課程,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提升市民人文素質。

析實踐經驗

依法辦事付行動 全心全意為人民

“切實解決民生問題,這就是踐行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最好表現。隨著社會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升,人民群眾追求美好生活的願望和訴求不斷提高,給基層治理提出了越來越高的要求。”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研究所研究員呂艷濱表示,從上海的實踐看,其經驗大體包括以下幾方面。

第一,服務導向、群眾本位是各級黨委政府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隻有充分理解群眾需求,有效解決群眾困難、回應關切,才真正落實了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要求。

第二,基層治理離不開強有力的黨組織,離不開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隻有發揮基層黨組織的作用,使黨員切實密切聯系群眾,才能使基層治理實現應有的目標。

第三,發動廣大群眾,實現共建共治共享。隻有充分尊重廣大人民群眾的主體地位,充分聽取其訴求、了解其困難並使其有效參與到社會治理的各個環節中來,引導群眾充分協商,才能真正回應群眾關切、獲得其支持、理解和配合,才能讓廣大群眾真正共享改革開放的成果。

第四,當地群眾的滿意度和獲得感、幸福感揭示了群眾對當地黨委政府工作的認可。而這背后是當地黨委政府依法辦事,對群眾訴求的回應、對群眾困難的解決,都在法治框架下實現。法治是最大的社會公約數。恰恰因為所有良好的初衷,都是基於依法辦事而付諸行動的,所以,其過程和結果更容易得到群眾的認可與支持,也就更具有生命力。

區域建設是對城市建設的一種深入解讀,城市建設也是國家建設一種具象的縮影。在上海各區,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層社會治理新格局下,呈現出一個個美麗村落,一處處智慧社區。懷揣著人民對於民主、法治、公平、正義、安全、環境等方面的更高要求,俯身靜氣扎根到基層,上海持續打造“人民城市”幸福樣本,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全速前進。

(責編:史雅喬、白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