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戰並舉 荊楚兒女力爭質量更高成色更好
2020年10月09日14:53 來源:人民網
百裡荷塘,千裡稻香。
8月初的湖北,近8000萬畝沃野一派欣欣向榮。
6:00,潛江腰河村9組村民鄧友雲從蝦稻田裡撈起沉甸甸的地籠網。裡面是他從“建檔立卡戶”到“萬元戶”的致富蝦﹔
14:00,國家5A級景區、武漢木蘭草原總經理聶權坐著景區小火車查看客流。這個景區是湖北旅游從疫情中復蘇甚至實現部分逆襲的縮影﹔
18:00,武漢青山區天天敲門組的志願者們又出發了。他們總結出的“敲門十八法”是棚戶區改造成現代小區后的智慧成果﹔
21:00,在重慶務工的孫寧、孫維菊夫妻打開手機,和黃岡的家人視頻通話。夫妻倆是黃岡新冠肺炎確診病例全部清零后,乘坐“返崗專列”復工的第一批外出務工人員……
脫貧攻堅決戰決勝年的湖北,經歷了疫情、汛情的殘酷和艱難,也見証了荊楚兒女戰貧戰疫戰洪“三戰並舉”的勇氣和決心。
沖刺在即。湖北剩余5.8萬貧困人口如何脫貧?2020年湖北省兩會曾確定目標:確保如期脫貧,不落一人。
戰貧加戰疫 荊楚兒女不懼加試題
臨近中午,武漢黃陂木蘭草原燒烤區,90后小伙聶雄正忙著打理食材。
“去年掙了兩百萬元。”聶雄一邊說一邊咧嘴笑。
兩年前,他和朋友一起承包了景區的燒烤區,借著脫貧攻堅、鄉村振興的東風,一下從“建檔立卡戶”成為了“百萬元戶”。
“那時房子拆遷還建,補差價都拿不出來。”聶雄說,母親生病,兄妹倆上學,僅靠父親一人打零工養家。
幾年前,他所在的張家榨村,這種情況並非個例。
“下雨一團糟,干旱一把刀,山不高,植被少,無水源,環境全靠人打造”,這句順口溜,就是張家榨的真實寫照,也是典型的農業老區、革命老區——黃陂多數行政村的縮影。
脫貧攻堅戰打響后,黃陂區依托都市近郊優勢和全國全域旅游示范區這塊“金字招牌”,通過“旅游”+“鄉村振興”,走出了一條具有區域特色的興農富民之路。
一個景區,帶活一方經濟。
張家榨村也依靠旅游實現了徹底翻身。從全村隻有一輛自行車,躍升到每家標配兩輛小轎車,徹底改變了貧困落后的生存環境。
脫貧攻堅戰正如火如荼,新冠肺炎疫情突襲而至。
“疫情過后,5到7月,我們游客同比增長了32.3%,實現了逆襲。”最近,黃陂木蘭草原旅游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聶權每天忙得腳不沾地。
為了減少疫情帶來的影響,景區率先打出安全游園的口號,還增加了夜場等多個項目。
企業積極復工復產,湖北省政府的新政策也為戰疫戰貧再添新動力。
今年8月,湖北省啟動了“與愛同行 惠游湖北”活動,全省A級景區免費向全國人民開放。
聶權驚奇地發現,景區免門票后人氣更旺了,帶來的綜合收益非常可觀。“各項娛樂設施爆滿,帶來的二級消費是平時的4倍。”
8月的木蘭草原景區。曾志強攝
疫情防控一絲也不能放鬆,脫貧攻堅一天也不能耽擱。
“新冠肺炎疫情,對我省經濟社會發展造成了極大影響,也給全面打贏脫貧攻堅戰帶來了新的困難和挑戰。”湖北省副省長萬勇接受人民網專訪時表示,影響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貧困人口中確診646例,更為嚴重的是帶來貧困勞動力外出務工受阻、扶貧產品滯銷、致貧返貧風險增大等。
為此,湖北省先后出台“穩就業25條”“決戰決勝脫貧攻堅15條”等舉措,制定了產業扶貧、易遷后扶、兜底保障等一系列政策。
首先就是保就業。
黃岡是勞務輸出大市,全市750萬人口中常年在外務工人數超過130萬。疫情發生以來,大批務工人員滯留。
3月18日,黃岡所有確診病例全部實現存量清零。當地政府在全省市州中率先開通“返崗專列”。3月20日,首趟農民工返崗就業專列正式發車。來自東新村社區的孫寧、孫維菊夫妻二人,心情激動:“一直著急沒有交通工具,關鍵時刻,政府幫了我們。”
在革命老區麻城,4萬多貧困人口外出務工困難。當地政府啟動本地就業直通與外地返崗直達,優先吸納貧困戶。一周內就幫助7500多名貧困戶優先家門口就業。
湖北省扶貧辦介紹,通過對建檔立卡貧困勞動力的全面摸排,他們制定了“務工需求清單”,引導貧困勞動力外出務工。截止6月30日,湖北已外出務工建檔立卡貧困勞動力198.6萬人,佔去年外出務工人數的104.5%。
人誤地一季,地誤人一年。外出務工問題解決了,又迎來春耕時節。
湖北省委省政府出台一系列扶持農業生產政策。省財政提前預撥2020年“三農”專項資金近60億元,支持農業生產﹔縣市長走進直播間代貨,“荊楚味道”通過各大電商平台,走出湖北,走向全國﹔梅雨季打響“糧食保衛戰”,省財政迅速撥付中省兩級資金4.8億元,支持抗災及恢復農業生產﹔4000多名專家奔赴災區指導抗災救災,調度救災種子2380萬斤……
稻花香裡說豐年。
統計顯示,湖北今年全省夏糧產量94.4億斤,較去年增收3億斤﹔秋糧超計劃完成播種面積,豐收在望。
“我們堅持戰疫、戰洪、戰貧三戰並舉,全省經濟展現出強大韌性,主要經濟指標全面恢復增長。”9月21日,湖北省抗擊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會上,湖北省省委書記應勇指出,“作為全國疫情最重、管控時間最長的省份,這份成績單來之不易。”
老鄉成老板 魚米之鄉夯實荊楚韻
湖廣熟,天下足。
被譽為“千湖之省”的湖北,也面臨著貧困難題。秦巴山、武陵山、大別山、幕阜山4個集中連片特困地區、37個貧困縣、4821個貧困村。截至2019年底,全省建檔立卡貧困人口減少到5.8萬,貧困發生率降至0.14%。
“最困難的那一年,過年時身上僅剩一塊錢,隻能去叔叔家借塊肉。”劉柏芝曾住在恩施州鶴峰縣走馬鎮一個偏遠的貧困山村,貧瘠的土地隻能種點玉米、土豆,一年下來,根本攢不下錢。
2001年,走馬鎮實施異地搬遷政策,日子出現了轉機。
劉柏芝家符合條件,第二年搬到木耳山茶園,還分到14畝地。第一年種茶,除掉投入成本,存下了2000元。去年,劉柏芝家年收入達到11萬元。“今年的目標是換一輛小汽車。和村裡人一起做好農家樂和民宿,帶大家一起富。”
在鶴峰,像劉柏芝這樣的人還有很多。貧困人群人人有業可就、有事可做、有錢可賺,日子越過越舒坦。“老鄉成老板”的夢想照進了鶴峰老百姓的現實。
劉柏芝和鄉親們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還要得益於鶴峰縣找准了方向。
地處北緯30°的鶴峰,是中國優質茶產區黃金緯度帶,當地很多農戶以種茶為生。
“以前都是小作坊,沒有銷路。”鑫農茶葉有限公司黨總支書記符家勝說。響應當地政府的號召,2016年,鑫農集團公司探索出“161”模式——“1個龍頭企業,採取合作社、加工廠、基地、大戶、電商、就業6種扶貧方式,實現1個脫貧目標”,為企業茶農的雙向增收和農民脫貧致富開創了新思路,也帶領鶴峰1458戶5303人實現了精准脫貧。
目前,鶴峰縣22萬人口中有14萬人從事與茶相關的工作,六成以上的貧困人口因此而受益。鶴峰縣還依托資源優勢,大力發展特色農產品,目前覆蓋貧困戶20522戶,覆蓋率達90%。
產業是發展的根基。鶴峰意識到這一點,走出了一條堅持因地制宜、因村施策的脫貧攻堅之路,作為我國重要的農產品生產基地,湖北省很多地區也意識到了這一點。
咸寧市嘉魚縣高鐵鎮楊山村,地處山區,土地不連片,荒蕪地塊多,但是空氣新鮮,擁有豐富的生態資源。當地返鄉大學生張亮成立“合作社”,專注養雞,總結出“135林下生態養殖模式”,帶領鄉親們脫貧致富﹔咸寧市咸寧區高橋鎮白水畈通過“公司+合作社+農戶”的發展模式,打造涵蓋生態種植、品種展示、蘿卜加工、文化長廊等多功能的“蘿卜小鎮”,真正實現了“農民變股民、資源變資本、田園變景區”﹔武漢市黃陂區杜堂村採用“景區+合作社+農戶”,以產業為核心,引領鄉村振興……近年來,湖北省積極推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產業扶貧惠及貧困人口316萬。
脫貧產業選得准,穩定脫貧有奔頭。但要想夯實精准脫貧基礎,加強基礎設施建設也少不了。
2020年7月16日,隨著宣鶴高速公路正式通車,結束了湖北最后一個不通高速公路的縣——鶴峰縣沒有高速路的歷史。
航拍下的宣鶴高速公路,青山中如一條巨龍。曾志強攝
無鐵路、無高速、無國道、無港口、無機場——地處鄂西南深山的鶴峰縣,曾被人稱為“五無縣”。鶴峰之“困”,曾“困”在交通。
“山險壑深行道難,少壯文盲守薄田﹔十有八九光棍漢,辣椒合渣算過年﹔缺衣少食無文錢,一代一代好心寒。”流傳多年的這首鶴峰民謠,真實、深刻、沉痛又無奈。
要想富,先修路。
“如今,鶴峰到恩施的開車時間至少縮短了1個小時。”湖北交投鄂西高速公路建設管理有限公司副總工程師李學俊介紹。2015年開始,宣鶴高速公路開工建設,路線全長55.62公裡,克服了線位海拔高、“生態海拔”高等難題,為恩施及武陵山區資源整合作出了巨大貢獻。
高速通了,鶴峰縣寶通旅游開發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張亞楠首先感受到巨變。
屏山峽谷被譽為“中國的仙本那”,曾因一張照片爆紅網絡。“高速公路開通后,游客量從日均幾百人上升至幾千人。”張亞楠說,游客量的上升,直接輻射到景區周邊500多家酒店、民宿、農家樂,旺季時,家家爆滿。
屏山峽谷清波蕩漾,引來不少游客劃船游覽。曾志強攝
高速公路沒開通前,湖北八峰藥化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劉文波最頭疼的就是物流問題。公司是氨基酸原料藥生產企業,原料和市場兩頭在外。
“以前請司機很多時候要靠‘騙’。來一次,人家就不肯來第二次了。”劉文波提到過去頗為無奈,“我們部分原材料要用危化品專用運輸車,走山路運輸有風險。”他算了一筆賬:以前每年光物流就要花去1000萬元,高速開通后,僅這一項就能減少300萬元。
“路通了,錢包越來越鼓了”,已經成為鶴峰人今年的“熱門話題”。
鶴峰,是湖北省強化基礎設施建設,補短板、強弱項、提檔次的一個縮影。在脫貧攻堅期內,湖北穩步提升貧困地區“路、水、電、氣、信”等基礎設施支撐能力,推動交通建設項目向進村入戶延伸,完成20戶規模以上自然村的通村公路建設﹔推進貧困地區資源路、旅游路、產業路建設。
湖北,也正隨著一個個基礎設施的建設,駛上脫貧攻堅奔小康的快車道。
“能人”變親人 勠力同心答好“年終卷”
“不服周”!
這句湖北方言裡,有著湖北人的膽氣,也在大考中不斷印証湖北人的堅韌不屈。
湖北嘉珍生態農業發展有限公司的加工車間裡,20多名工人身穿防護服,戴著口罩,加緊趕工生產泡藕帶等產品。這些工人幾乎全是當地的貧困戶。“我們吸納了25名貧困戶直接就業,還帶動了326戶貧苦戶種植蓮藕。”公司負責人桂婳介紹。
嘉珍生態農業發展有限公司帶領當地貧困戶走上致富路,公司工人劉新梅正在展示泡藕帶。曾志強攝
“今年3-4月隻賣出了500萬元產品,去年同期銷量是1500萬。”企業發展關系著貧困戶的生計,桂婳急在心頭。
想盡一切辦法,不能讓貧困戶返貧!
嘉魚縣委書記胡春雷、副縣長華紅一起上陣,化身“帶貨主播”,現場表演“藕斷絲連”,為受疫情影響滯銷的農產品助力。
除此之外,在電商平台,主持人聯手網紅主播一起為湖北特產帶貨。“直播不到兩分鐘,21萬袋泡藕帶就被搶光了。”桂婳介紹。依靠電商發力,目前公司的銷售額已經突破4000萬元,實現了逆勢增長。
相似的故事,也發生在了潛江。
湖北是小龍蝦生產大省,許多貧困戶因蝦脫貧。今年的疫情讓蝦農面臨銷路難題。
潛江市委書記吳祖雲走進直播間,熱情為小龍蝦代言。當地還通過小龍蝦開捕儀式、龍蝦節和蝦稻產業博覽會等一系列活動,幫助蝦農減少損失。
湖北人就是憑著這股子“不服周”的精神,打贏一場接一場的硬仗。
最困難的時期已經過去,湖北吹響脫貧攻堅的沖鋒號,盡銳出戰,沖刺攻堅。
“精銳”之中,既有為轄區百姓走進直播間的官員、扶貧干部,也有回鄉帶動一方百姓致富的能人。
葛天才是湖北武漢黃陂區杜堂村人,曾在外打拼多年,小有成就。
“2014年回老家,看到民居破敗,田地拋荒,村裡隻留下老弱病殘幼留守,挺想為家鄉做點什麼。”葛天才說,了解到當時政府正好有政策,他毅然回鄉。
之后,他投資2.4億元,流轉了7000畝土地,打造了木蘭花鄉景區。他還開創出“杜堂”模式,讓村民拿出自家閑置房入股合作社,改建成鄉村別墅,吸引市民下鄉居住養老,投資創業。2018年,杜堂片區的1088位村民戶均年均增收6.2萬元。
讓葛天才這樣的“能人”回鄉,除了他們自己的意願,還得益於黃陂區實施的市民下鄉、能人回鄉、企業興鄉“三鄉工程”。
治國經邦,人才為急。
決戰決勝脫貧攻堅離不開人才支撐,要實現精准脫貧,須借智聚力。像葛天才這樣的“致富帶頭人”,湖北還有很多。
潛江市柳伍水產擔任科技特派員的彭宣國,充分利用自己水產養殖技術,使基地畝平效益由從1000多元提高到6000元以上,幫助15戶貧困戶因蝦稻生產成功脫貧﹔咸寧職業技術學院實施“一村多名大學生培養計劃”,致力於培養“脫貧致富帶頭人”“電商創業合伙人”“農村基層組織接班人”,2017至2019年,為咸寧市定向培養了1017名大學生,學員王國雄創辦合作社,帶動周邊農戶種植蔬菜4200畝,被廣州市農業農村局定為大灣區菜籃子直供基地……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
近年來,湖北將扶貧與扶志扶智相結合,加強文化扶貧,不斷增強貧困群眾脫貧信心。發揮第一書記、駐村工作隊的“頭雁”、“致富帶頭人”作用,以工代賑、生產獎補、勞務補助等方式,讓貧困群眾通過勞動獲得收益。
荊楚兒女多奇志,敢叫舊貌換新顏。
湖北貧困地區的秀美山川逐步成為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的重要支點,“美麗鄉村”與“美麗經濟”相得益彰,這樣類似的美麗“蝶變”同時在湖北的城市上演著。
長江水面寬闊、沿岸綠樹成蔭、生態環境宜人,如今的武漢青山江灘美麗動人,但在幾年前,這裡的江岸線被30多座砂場和碼頭佔據著,灘涂雜亂,隻有載著沙石的大貨車往來飛馳。2013年,青山江灘改造工程正式動工,經過3年多的建設,陡窄土堤變身生態緩坡,雜亂灘涂建成“海綿”公園,如今成為了武漢市民的“后花園”。
青山江灘已經成為武漢市民的“后花園”。郭婷婷攝
“往日的工人村,硬像個大破窯,華中最大的棚戶區,住得人發毛……如今的工人村,環境多美好,青山碧水映藍天,紅花配綠草。”年近八旬的居民吳傳發自創“湖北慢板”《幸福不忘共產黨》,描繪出武漢青山區的過去和現在。為了讓居民居住更有質量,由志願者組成的“天天敲門組”同時敲開了居民的家門和心門﹔“四點半學校”成了小區居民的“賢內助”,幫助雙職工家庭照顧孩子……
“確保我省剩余貧困人口全部如期脫貧,確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底線不破、后牆不倒,堅決不拖全國后腿,力爭質量更高、成色更好。”9月11日,應勇在湖北省委常委會上這樣強調。
交完“期中卷”,答好“年終卷”,謀劃“來年卷”。
2020年,注定在湖北的歷史長河中留下印記。在經歷了戰貧、戰疫、戰洪的荊楚大地上,荊楚兒女正用自己的力量、精神和擔當,描繪著未來的美好畫卷!
(責編:崔競文、史雅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