潛江:“南紅北綠”兩產業鋪平致富路
2020年09月30日18:14 來源:人民網
盛夏,湖北省潛江市,龍灣鎮腰河村的小龍蝦養殖田裡,村民鄧有春正忙著收蝦子。“現在是蝦子最肥的時節,外地的游客都搶著到潛江品嘗小龍蝦。”鄧有春高興地說,他的田裡,一個星期能收一千多斤蝦,收入至少5000元。靠著養蝦,他從一個住著土胚房,連子女生活費都無法承擔的貧困戶,到如今年收入十幾萬元,住上了小洋樓,徹底實現脫貧。
近年來,潛江市提出構建“南紅北綠”產業格局,即水田區推廣蝦稻共作等模式,旱田區推廣半夏、大豆、艾草與蔬菜連作、輪作等模式。此外,還出台了一系列幫扶政策,因地制宜,讓越來越多的貧困戶,走上脫貧致富的快車道。
蝦稻共作帶領貧困戶脫貧
腰河村9組貧村民鄧友雲清楚地記得當時對生活的絕望。妻子在生小兒子時難產而亡,孩子又因生病而雙目失明。為給孩子看病,這些年,鄧友雲欠下20多萬元的債務,偏又碰上水災,成為了建檔立卡的貧困戶。“家裡房子成了危房,沒錢修,下雨時,漏得連睡覺的地方都沒有。”面對生活的重擊,鄧友雲一度喪失信心。地處湖北中部江漢平原的潛江素有“魚米之鄉”美譽。但由於歷史和發展的原因,潛江市103萬人,2014年建檔立卡貧困村有51個,貧困人口19370戶64052人,貧困發生率高達12.31%。
2017年5月,駐村扶貧工作隊找到鄧友雲,勸他挖個小龍蝦池試試。抱著反正不會更差了的想法,鄧友雲把家中的10畝地全部挖成龍蝦池,養起了小龍蝦。
養小龍蝦得有技術。為此,潛江市農業發展中心高級工程師王淑娟和駐村第一書記聶楊梅進村給農戶們現場指導技術,手把手地教他們養蝦。從挖蝦塘、投蝦苗,再到飼料投放和病害防治,最后到賣蝦,每個環節,全程跟蹤。
龍灣鎮鄭家湖村書記鄭青龍拉起小龍蝦地籠。單瑩瑩 攝
2018年,鄧友雲的10畝蝦稻賺了十萬元。2019年,他又流轉了別人的5畝地,擴大了養殖規模,一下子又賺了十多萬元。家裡蓋起來兩層的小洋樓,兩個兒子都結了婚。
“現在覺得生活有希望,渾身都是干勁。”談到目前的生活,鄧友雲笑得合不攏嘴。
和鄧友雲一樣,通過養蝦致富的農民在潛江比比皆是。
潛江市水產局總工陶忠虎介紹,潛江創新小龍蝦養殖模式,先后獨創“蝦稻連作”“蝦稻共作”模式,變“一蝦一稻”為“一蝦兩稻”。農民施行“蝦稻共作”后,每畝可以增收3000-7000元,畝收入過萬元的有20%以上。去年,潛江蝦稻種養面積達80萬畝,綜合產值突破420億元。
現在,小龍蝦已經成為潛江富民強市的第一特色產業、轉型升級的第一示范產業。截至2020年6月,該市共有4455戶貧困戶從事蝦稻種養,面積達50035畝,人均增收超1萬元。
潛半夏成增收致富金鑰匙
除了小龍蝦,潛江另一個特色農產品——半夏,也成了貧困戶脫貧致富的法寶。
潛江半夏試驗田。郭婷婷 攝
工作人員向記者講述半夏種植情況。郭婷婷 攝
潛江地處北緯30度,四季分明、氣候溫潤,漢水與長江沖積形成的泥沙土壤,土層深厚、土質疏鬆、濕潤肥沃、透氣性好,為潛半夏的生長提供了優越的自然條件。天賦異稟的潛半夏靠著這獨特優勢成為行銷海內外的道地中藥。
在位於潛江市周磯管理區周磯農場的潛半夏藥業股份有限公司中,白牆黛瓦的中國道地藥材博物館向前來參觀的游人展現了潛半夏的前世今生。
“今年受到疫情影響,市場對半夏的需求量更大了,價格也有所上漲,每畝收益能達到2萬元左右。”潛半夏藥業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袁海軍介紹說,看准市場,他們牽頭制定了半夏人工種植湖北省地方標准《中藥材半夏生產技術規程》﹔聯合市農業、扶貧等部門制定《“萬戶萬畝萬元”潛半夏種植推廣實施方案》。與此同時,推廣“反租倒包”集中連片模式,發展GAP(良好農業規范化種植)標准基地,帶動產業規模發展。
潛半夏中草藥種植合作社。郭婷婷 攝
老新鎮棉條灣村7組的貧困戶何祖光是村裡第一個嘗到種植半夏甜頭的人。
今年64歲的何祖光,妻子中風偏癱,家中所有的收入隻能靠種點水稻、豆子,每畝收入還不到千元。前年,駐村第一書記找上家門,問他願不願意種植潛半夏。老何成了全組第一批嘗試種植潛半夏的人。
“剛開始,我還心存疑慮,隻試種了一畝,沒想到第一年就賣了14000元。第二年種得更好,賣了2萬元。”何祖光激動地說,做夢也沒想一畝田可以賺這麼多錢。今年,組裡有20多戶村民主動加入種植潛半夏的行列,他也准備擴大種植規模。
南紅北綠,俱是真金白銀。目前,潛江已形成了以蝦稻產業為龍頭,蔬果、大豆和潛半夏為輔的扶貧產業格局。為農業增產、農民增收立下汗馬功勞。2014—2019年,該市共脫貧65970人,貧困發生率下降至0.2%。潛江“南紅北綠”兩大產業如星星之火,成為引領村民脫貧致富的明星產業。特色產業助力貧困家庭走上了脫貧致富的“快車道”。
(責編:崔競文、史雅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