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康庄”黑龍江篇

黑土地上深耕幸福收獲季 綠水青山匯成金色小康路

劉軍濤、楊雪楠、楊光宇、朱紫陽、唐宋、蘇靖剛

2020年09月28日09:15  來源:人民網

在祖國版圖上,黑龍江既是北極、亦是東極。大興安嶺、小興安嶺等群山環抱,東北部的三江平原和西部的鬆嫩平原是中國最大的平原地區——東北平原的一部分。黑龍江、鬆花江、烏蘇裡江三大水系與興凱湖、鏡泊湖、連環湖和五大連池4處較大湖泊及星羅棋布的泡沼,澆灌著2億畝黑土覆蓋的沃野。

2018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東北三省考察期間來到黑龍江,曾雙手捧起一碗大米,意味深長地說道:“中國糧食!中國飯碗!”

喬府大院創意稻田畫“中國飯碗”。受訪者供圖

幾年來,黑龍江舉全省之力打好、打贏脫貧攻堅戰,到2019年底,全省現行標准下農村貧困人口累計脫貧61.3萬人,貧困發生率降至0.07%。全省20個國家級貧縣、8個省級貧縣全部脫貧摘帽,1778個貧困村全部脫貧出列,提前一年解決區域性整體貧困,為決戰決勝脫貧攻堅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奠定堅實基礎。

兩不愁三保障 盡心竭力保民生

來到哈爾濱市巴彥縣勝利村村民姚忠家時,濃郁的米香扑面而來,正在准備午飯的姚忠放下手裡的活兒,熱情地將黑龍江武警總隊醫院扶貧醫療隊迎進門裡。醫療隊拿出一個寫著“姚忠”的藥箱,裡面有姚忠的健康檔案和根據他身體情況開的各類藥物,並細心囑咐藥物的用法。

“我這心臟是老毛病了,不能干重活兒。”姚忠說。因為生病,收入少、支出高,2013年姚忠家被確定為村裡的貧困戶。“多虧了村裡的扶貧政策。”姚忠指著房子后面一個舊磚房說,“我原來就住在那個房子裡,2017年,村裡給我家新建了寬敞結實的水泥房,一分錢都沒讓我花。武警總醫院每年給我送來藥品,這就幫我省了3000元的支出。加上村裡的公益崗位、小額貸款、土地流轉,2019年賺了1萬多。”

建立健康檔案、開展健康體檢、開通就診“綠色通道”、精准發放藥品……自2017年黑龍江武警總隊醫院啟動對勝利村健康扶貧對接工程后,像姚忠這樣的貧困戶以及重病、慢性病患者都逐一建立了健康檔案,醫療隊定期深入村裡開展義務送醫送藥活動。

親自上門問診送藥畢竟周期長,鄉村醫療基礎差才是需要扶持的“根”。

劉學忠為村民進行心電圖檢查。朱紫陽 攝

劉學忠是勝利村的鄉村醫生,他的職責是保障村民常見病多發病不出村。“原來我隻能看個頭疼腦熱,更復雜些的疾病就得轉到縣、市醫院,但北方地區腦梗塞、心梗塞比較多發,發作起來可能幾分鐘就會要人命。”

2019年4月,黑龍江武警總隊醫院為劉學忠開設了為期兩個月的醫療培訓課。並根據村民心腦血管疾病多發的特點,為村衛生所配備了血液分析儀、心電儀、理療儀等設備。“常見的心血管疾病通過心電分析儀的分析,我自己就能診斷用藥了,能在前期及時發現及時預防。”劉學忠說。

追夢課堂的孩子們在上體育課。唐宋 攝

“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半絲半縷,恆念物力維艱。”

來到佳木斯市湯原縣勝利鄉伏安村,整齊又稚嫩的朗朗讀書聲吸引我們走進了設在村委會的“追夢課堂”,一群個頭參差的孩子正在背誦著《朱子家訓》。至今“追夢課堂”暑期班已經辦了三期,也是駐村扶貧工作隊將“追夢課堂”搬進村的第三個年頭。

三年前,“追夢課堂”成立之初,村民們對這件事還有些誤解,有的覺得“這都是形象工程”,有的認為“這是村干部利用孩子搞政績”,可看著孩子們學習由被動變主動,輔導作業時不再“雞飛狗跳”,“搞政績”之類的話也沒人再提了。

到了體育課時間,看著孩子們在村委會院子裡追逐嬉戲,勝利鄉黨委書記劉大偉給記者講了一個故事:“每當村裡做清欠工作時,都要到有欠款的村民家裡收錢,這本是遭‘白眼’的事。可有一次,村干部到某個村民家中收錢時,他家裡的孩子說,‘追夢課堂’的老師講了,要講誠信,咱們家也要講誠信,欠了錢就要還,不然下次再需要錢就沒人幫你了。家長當時臉就紅了,那次清欠工作特別順利。”劉大偉感慨地說:“‘扶貧先扶智’,經歷過這件事,我們好像一下就懂了這句話的深刻含義。”

義務教育、基本醫療、住房安全這“三保障”,在黑龍江靠著精准施策穩扎穩打,得以層層落實。

義務教育方面——

落實貧困家庭學生救助補助等各項政策,開展控輟保學工作,確保貧困家庭適齡的孩子沒有因貧輟學現象發生。

基本醫療方面——

落實“先診療、后付費”“一站式”即時結算機制,建立起“基本醫保+大病保險+醫療救助”三重醫療保障線,確保貧困人口“有病看得上,得病看得起”。全省累計有196萬人次貧困患者得到了有效救治。全面落實慢性病簽約服務,實現慢性病貧困人口全覆蓋。

住房安全方面——

通過2017年、2018年的兩年攻堅,2019年的查缺補漏,累計投入改造資金158.7億元,確保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全部吃上安全水、住上安全房。

為綠水青山留住人 產業拉動、就業扶貧兩不誤

隨著城市規模的擴大,農村的年輕人更願意去城裡“闖一闖”,部分鄉村留守老齡人口比率高,成了“養老村”。

如何讓村裡的勞動力留下來?

靠產業留住人,這是佳木斯市湯原縣北靠山村的回答。

2011年的北靠山村。湯原縣委宣傳部供圖

如今紅妝扮靚的北靠山村。唐宋 攝

來到北靠山村的那天正是周末,天氣晴朗,溫度舒適。北靠山村是以紅色抗聯文化為主題的鄉村旅游重點村,村口是抗聯英雄雕塑群像,主路兩側是抗聯浮雕文化牆,排水溝全部整修並鋪蓋水泥板,大型旅游車輛也可以並排通過,路邊是紅色的中式路燈,道路兩邊栽滿花草灌木。

村民王長忠沿著村裡的綠化帶走一圈,除雜草、修枯枝,這是村裡為貧困戶設立公益崗位的職責,這樣的“工作日”也能為老王帶來每天80元的收入。回到家裡,王長忠接著忙活,前院兒喂三黃雞、后院兒給菜地裡的茄子辣椒澆水。他這些活都是未來的收入,是村裡生態園的“訂單”。“現在不都說‘庭院經濟’麼?我這就是庭院經濟,一院子都是經濟!”老王樂得合不攏嘴。

王長忠患糖尿病多年,勞動能力弱、醫藥費支出高,2015年被認定為貧困戶並建檔立卡。為了增加收入,王長忠兩口子進城在一個小區物業打工,一個做保安、一個做保潔,干得很吃力,但始終舍不得放棄倆人一共3000多塊錢的月收入。

真正讓王長忠決定回家的,是村裡的產業。

2017年,湯原縣將旅游產業作為振興縣域經濟的“四大產業”之一,大力發展旅游產業、建設美麗鄉村,湯原縣為北靠山村融資3500萬元,進行房屋翻修、道路改造,有了“賺人眼球”的資本,北靠山村通過招商引資引來了旅游公司,在村裡投資生態園、精品民宿等旅游產業。

產業鏈的延長,讓王長忠等村民有機會“沾光”,北靠山村近百名村民家的前后院兒都成了生態園的“綠色食品基地”,也是靠著村裡的扶貧政策和這些訂單,王長忠和村裡上百戶貧困戶集體甩掉了貧困的帽子。

更讓老王高興的是,在縣城打工的女兒也聞訊回到村裡,如今在生態園裡當起了經理,“工資比縣城一點不差,還省了城裡打工的房租錢,啥地方也不如家裡好呀。”提起女兒,老王一臉驕傲。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但綠水青山不會直接變成金銀,產業轉換才是綠色經濟的源動力。

滿繡作品《冬韻·魂》。受訪者供圖

繡針上下翻飛,童話般的雪鄉、奇幻的原始森林等龍江美景逐漸在繡娘的手中清晰起來。在牡丹江,一種古老的技法加上來自黑龍江壯闊景色的靈感創意,就可以帶動上下游產業鏈上千人創收。“滿族刺繡”第四代傳承人孫艷玲,在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同時,將滿繡打造成了完整的民族文化產業鏈。

“黑龍江的氣候原因讓農村勞動力至少有半年賦閑時間,我們為農閑低收入貧困人群免費提供柞蠶放養技術,與我們簽訂單的蠶農年均增收3.5萬元。公司現有1300余名繡娘,其中有很多貧困家庭成員,工具及原材料都免費提供,繡好的合格成品公司高價回收。”孫艷玲告訴記者,“公司每年都要開辦免費培訓班,對下崗女工、有勞動能力的殘疾人進行技能培訓,已經延續了十余年,2萬多戶低收入家庭因此受益。”

在農村,體力與收入往往關系密切,但滿繡的技能對體力沒有太高要求,收益還可以隨著熟練度和技法的提升水漲船高。一同參與調研的東北林業大學陳紅教授對滿繡帶動就業、致富印象深刻,陳紅表示:“一些退休的、勞動能力弱的女同志也可以參與其中,這說明滿繡對就業帶動性很強。而且繡品本身是一件藝術品,完成一件藝術品不僅能帶來收入,還能有極大的獲得感、成就感。”

“我們把發展扶貧產業作為主攻方向,依托富集的農業資源優勢,全省落地農業特色產業項目2570個,創建旅游扶貧點1010個,實現貧困戶產業增收項目全覆蓋,貧困地區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始終高於全省農村居民平均水平。”黑龍江省扶貧辦主任崔培元介紹。

“三減”保護黑土地 中國飯碗裡增加更多“優質糧”

從黑龍江省哈爾濱市朝著東南方向一路行駛,視野逐漸開闊,大約兩個小時后,路邊開始出現成片的水稻田,同行的陳紅教授笑著說:“看見了成片的水稻田,就是快到五常了。”

五常市三面環山,盆地開口朝西,東南部山脈擋住了東南風,而西部鬆嫩平原的暖流可直接進入盆地內回旋,溪浪河、拉林河、牤牛河貫穿全境,水系縱橫、水量充盈﹔土壤酸鹼度、有機質和微量元素含量適中,是水稻生長的絕佳環境。

到達五常市民樂鄉的稻田邊,“黑土農庄”合作社負責人靳福國與農業技術專家吳慶全正在田間觀察水稻長勢。

五常當地農民在稻田中人工除草。受訪者供圖

8月中旬是水稻灌漿期,捏開稻穗,白色的米漿破殼而出,待灌漿完成、氣溫下降后,稻殼內的米漿就變成了顆粒飽滿、質地堅硬、色澤清白透亮的五常稻花香大米。由於水稻成熟期產區晝夜溫差大,五常稻花香大米中可速溶的雙鏈糖積累較多,飯粒油亮,有著獨特的濃郁香氣。

吳慶全做綠色農業技術推廣已經七八年了,他常年奔走於黑龍江、吉林、遼寧三省的田間地頭,看到大片黑土地被過量化肥破壞。“有些地方超量使用化肥,把地‘喂饞了’,今年用五袋肥的長勢,明年要用六袋或者七袋才能達到同樣的效果。這麼個用法,會讓土壤板結、甚至變成紅色、綠色,我們專門針對五常的黑土地做過調查,現在的黑土地與20年前相比已經有了嚴重的退化,再不進行保護,黑土地將會消失。”

在吳慶全的眼中,土地是有生命的。退化板結的黑土地是“生病”了。“我們保護黑土地的方法是使用生物肥,減少化肥用量,用無殘留的秸稈地膜覆蓋,綠色無公害方法除草驅虫。”吳慶全揪下一片水稻葉片遞給記者,記者發現,葉片上有一層蠟狀的物質,吳慶全解釋道:“生物菌肥中的成分會讓剛長出的稻葉上覆蓋這樣一層蠟狀外膜,讓害虫‘站不住’,這種成分不污染環境,對人體也沒有任何影響。”

使用生物肥會不會增加成本?

吳慶全說:“生物肥與化肥混合使用,一斤米的成本要多出3毛錢。你們眼前這片水稻田是有機水稻田,成本就要更高一些。從浸種到插秧,再到施肥、除草、收割,水稻種植的全過程都由人工來完成,就連肥料用的都是無污染的豆餅。這裡一斤米的成本要多出一塊多錢。”

成本高出這麼多!農民接受麼?消費者買賬麼?我們不禁提出疑問。

“我不擔心收益。”合作社的負責人靳福國接過了話茬,“我家大米已經預定出了三分之一,剩下的大米也根本不愁賣,而且市場行情對高質量水稻價格的影響十分有限,每年的收益都很穩定。”

“現在溯源體系逐漸完善,‘三減’力度不斷加大,加上消費者對口感要求越來越高,成本是增加了,但價格能賣的更高,這是未來的趨勢。”吳慶全信心十足的表示。

“作為重要的商品糧基地,如今的五常更加追求大米的口感與品質,而不是一味的追求產量。”陳紅教授頻頻點頭表示認同。“黑龍江省是全國最大的綠色食品生產基地,綠色農產品是我們的‘王牌’,這次調研中咱們都看到了,黑土地保護、‘三減’、輪作休耕這些措施很多地方都在做。”

讓黑土地休養生息,為中國飯碗裡增加更多的“優質糧”,我們看到了黑龍江省的決心與勇氣。

種得好還要賣得好 產糧第一大省對創品牌的思考

不光種得好,更要賣得好,黑龍江省糧食產量與原糧調出量均居全國首位,如何讓辛苦一年的收成產生更多附加值,讓糧食產業鏈創造的價值更多地留在這片黑土地上?這是黑龍江省近年來一直思索和探尋的道路。

“五常大米甲天下,天下大米假五常”,這句順口溜也說出了五常品牌農業建設過程中的坎坷。防止以次充好,守好“五常大米”這個品牌,是五常市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依托“互聯網+農業”引入的“福碼”溯源系統,也是五常市為樹立品牌做出的重大舉措。

五常市農業物聯網服務中心楊少鵬介紹情況。唐宋 攝

“在您手中的大米還是種子的時候,就被‘鎖定’了‘身份’。”五常市農業物聯網服務中心楊少鵬指著中心內一塊巨大的屏幕介紹。這上面展示的就是五常大米溯源平台,通過溯源體系中確地塊、確種子、確投入品的“三確”,和“一檢”加“一碼激活”五個步驟,讓五常大米完成“身份認証”。

五常市農業物聯網服務中心楊少鵬介紹,目前五常市已有二百九十多家大米生產企業使用了“福碼”。每個大米包裝上都有單獨“福碼”,由政府部門監管,絕不允許重復使用,消費者可以通過掃描碼辨別真偽。

2016年7月4日,原國家質檢總局批准對“湯原大米”實施地理標志產品保護。湯原大米的名氣不及五常大米響亮,卻在保護品牌的力度上絲毫不敢鬆懈。

湯原縣位於水稻專家們公認的寒地水稻生長“黃金緯度”,寒地黑土厚度深達1米。經過努力經營,“湯旺河”“萬畝稻”等湯原大米品牌被評為黑龍江省名牌產品、著名商標。水稻種植面積由2015年的65萬畝發展到75.2萬畝。

但是,品牌建設並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在“種得好”方面,黑龍江已經通過大力落實“三減”、大機械化,讓糧食產量和品質穩步上升。但在“樹品牌”“賣得好”這方面,黑龍江仍然在“找路”和“爬坡”的階段。

“重視地理標志品牌,這是湯原縣農業工作的亮點。”陳紅表示,“黑龍江的大米在全國非常有競爭力,但農產品都具有同質性,容易導致好米賣不出好價。地理標志是區域公共品牌,區域品牌價值大的地區比如五常,對區域品牌價值相對小的一些地區就形成了差異化和帶動效應。五常大米是金字招牌,湯原也有好山好水出好米這樣一個品牌思路,目前湯原大米知名度還不夠,還需要在品質穩定的基礎上大力宣傳,找到‘賣得好’的切入點。”

目前,湯原縣正在大力推廣“互聯網+農業”高標准示范基地,打通線上線下銷售渠道,在電商迅速發展的當下,這也許是加速農產品由“種得好”向“賣得好”轉變的“快車道”。

在黑龍江調研期間,我們因看到“兩不愁三保障”實打實的政策兜底安心,為產業發展帶動農民致富振奮﹔我們因綠水青山間的鄉村美景沉醉,為黑土地上延綿不絕的農田和現代化農業震撼。

黑龍江人民在奔向小康社會、追求更美好生活的道路上,揮洒幸福的汗水,留下了篤定的足跡。 

(責編:楊光宇、劉軍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