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康庄遼寧篇
幸福鞍山:打通“最后一百米”,惠民為民奔小康
2020年09月25日16:17 來源:人民網
“今天早上,我在超市買了一個韭菜盒子、一個煮雞蛋和一碗小米粥,不僅早餐問題解決了,還能順便買點新鮮蔬菜、水果,再不用遠走到菜市場了。前一陣兒,我訂購的岫岩滿族自治縣笨豬肉,當天下午就收到了,真是把菜市場搬到了家門口……”鞍山市鐵東區和平街道健身社區的居民陳莉娟是這裡的老主顧,聊起“8890幸福驛站”綜合服務體帶給大家的便利,陳阿姨贊不絕口。
來到一家“8890幸福驛站”便民超市,工作人員正忙著將西紅柿、小白菜、土豆等新鮮蔬菜擺上貨架。陳莉娟告訴記者,“每天打開社區居民聯絡群查看新消息,都成為我的日常習慣了,這不,早上看見群裡發了韭菜盒子剛出鍋的視頻,我就決定下來吃個早飯,解解饞。”陳姨邊給記者展示群裡的各種新消息,邊介紹著自己生活中發生的一點一滴的變化……
“8890幸福驛站”便民超市早餐攤位。邱宇哲 攝
“8890幸福驛站”是個啥?以社區為單元,搭建線上、線下服務的互動平台,旨在為居民提供家門口的“菜籃子”“米袋子”“肉案子”“藥箱子”“錢匣子”,把社區打造成聯系服務群眾的“幸福驛站”,從而增強社區化民生服務功能,激發城市的發展活力。
“8890幸福驛站”打造服務群眾新陣地
“我們社區有選擇性地植入了商超、金融、康養等經營業態,特別是這個以售賣岫岩滿族自治縣和千山區優質土特農產品為主的便民超市,每次運送來的農產品,兩個小時左右就售空,深受居民的歡迎。”鞍山市鐵東區和平街道健身社區黨委書記高錦說,便民超市既拉動了消費,也給百姓提供了實打實的便利。
第一個投入運營的鞍山市鐵東區健身社區“8890幸福驛站”。邱宇哲 攝
“現在交水電費再也不用走那麼遠的路了﹔家裡有急事需要取錢,樓下就有自助提款機,還有專人指導怎麼操作﹔在社區二樓,診療室、中醫按摩室、處置室、觀察室一應俱全,偶爾有個腰酸腿疼,就過來找大夫幫忙捏捏……”作為鞍山市“8890幸福驛站”的首家示范店,自從今年3月開業以來,頗受鐵東區和平街道健身社區居民的青睞。
“在這裡,居民不僅能就近買到物美價廉的農副產品,遇到難辦的棘手事,第一時間想到的就是找社區黨組織。”高錦告訴記者, “我們在‘幸福驛站’裡設立了群眾訴求服務點,大家可以直接到社區工作站反映訴求,我們將每日接訪的群眾訴求事項逐一登記造冊,由社區協調現場辦理﹔對於社區層級協調不了的問題,則會轉交上級層面進行處理。”
鞍山市鐵東區和平街道健身社區“8890幸福驛站”受理登記台賬。那其灼 攝
不僅僅是健身社區的居民有這樣切身的體會,自“8890幸福驛站”湖南街社區站投入使用以來,也成為了社區居民線上、線下的 “生活秘書”,為居民提供著最貼心、最周到的服務。
鞍山市公安局鐵東公安分局湖南派出所社區民警李濤是轄區“8890幸福驛站”的義工,每天除了日常的工作外,還會到“幸福驛站”對轄區居民進行公益普法,幫忙調解鄰裡間的小矛盾。
今年5月,在湖南派出所和湖南街道共同謀劃下,李濤的社區警務室經過改造成為首批“幸福驛站”之一。曾經的社區警務室,如今成了服務轄區居民的“幸福驛站”,這讓李濤與居民有了更頻繁的接觸,李濤也有更多的話題和居民溝通,食品藥品安全、電信詐騙防范等方面的知識在不知不覺中就普及開來。
和李濤一樣,社區黨員志願服務隊的退休黨員李大爺也是志願者之一,在社區,如果發現群眾有需要解決的困難,他都會第一時間幫助群眾和社區工作者進行溝通……
社區工作人員表示,“通過這種面對面地解答群眾訴求和反映的意見建議,可以最大限度地把矛盾化解在社區、問題解決在基層,進一步增強了群眾對訴求服務工作的認同感。”
全力打造“小社區”裡的“大經濟”
如今的靈西社區,綠樹成蔭,道路平整,房前屋后垃圾不見了,孩子們在園區裡歡快地玩耍,涼亭裡乘涼的老人們笑容滿面。“環境好了,人的精神面貌也不一樣了。”立山區靈山街道靈西社區黨委書記劉娟深有感觸。
在社區頤和家養老服務中心,剛剛搬到這裡的印秀梅老兩口,提起現在的生活,臉上樂開了花,拉著大家一起參觀她的“新”家。
“其實我家就在這附近,現在年紀大了,上下樓不方便。就和老伴搬到這兒來,不僅每天三餐解決了,平時出門還能看到老鄰居,一點也不孤單。”印秀梅說。
頤和家養老服務中心80%入住的都是社區內的老人,印秀梅老兩口就是其中之一,他們把自己的房子租出去,然后搬到社區和大家一起生活。
立山區靈山街道靈西社區黨委書記劉娟介紹社區基本情況。邱宇哲 攝
“咱們社區老人習慣了在社區生活,有的兒女要把他們送去養老院或者接到自己身邊,他們都不願意,現在有了社區養老服務中心,不僅有人照顧,還不用離開一直生活的地方和老鄰居,大家都高興壞了。”劉娟邊介紹邊感慨。
從去年年末開始,靈西社區“8890幸福驛站”的依托家、頤和家、怡樂家等七個“家”陸續開張營業,覆蓋養老、醫療、洗浴等居民生活的方方面面,即方便了群眾、帶動了就業,對搞活社區經濟起到了極大的促進作用,也實現了便民服務圈和社區經濟圈的融合提升。
“我們鼓勵以‘8890幸福驛站’為基礎,不斷探索、豐富、擴展社區公共服務和發展社區經濟的內涵和外延,打通便民服務‘最后一百米’。” 鞍山市委書記韓玉起表示,今年年底前,要實現全市359個社區和827個村全覆蓋的“幸福驛站”建設工作。
社區養老服務日益完備,服務項目更加多元,百姓意見有人聽……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關鍵在體制創新。在鞍山,各區持續完善、不斷探索社區建設,致力打造基層治理和服務群眾“一張網”,力求讓黨員、群眾在家門口找到黨組織,享受到便捷高效的服務,從而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責編:仝宗莉、董曉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