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來自六盤山下土豆的自述:“薯”光無限 照亮西吉

2020年09月17日13:26  來源:人民網-強國論壇

 

我是一個土豆,

一個什麼土豆?

一個來自黃土高原,六盤山下的“金”土豆。

我的名字實在太豐富了,好像沒有哪一個農作物有如此多的“筆名”。學名叫馬鈴薯,華北西南叫土豆,山西部分地方叫山藥蛋,英文叫Potatoes。但是最喜歡大家叫我洋芋蛋。過去大家都叫我救命蛋,現在很多媒體都把我描述為金蛋蛋。我的家鄉也被稱作中國馬鈴薯之鄉。

固原地處黃土高原西北邊緣,溝壑縱橫,干旱少雨,一度被聯合國貼上“不適合人類居住”的標簽,“西海固”也成為了貧窮落后的代名詞,這裡的“西”指的就是現在的西吉縣。雖說這裡貧窮落后,高寒干旱,但是惡劣的條件和貧瘠的土地難不倒我,我向難而生,奮力扎根,幫助這裡的農民增收致富。

為順應脫貧攻堅需要,西吉縣把發展馬鈴薯產業作為優化調整農業結構、促進農民脫貧致富、壯大縣域經濟的主導產業來抓。近年來,西吉堅持走“種薯開發、鮮薯外銷、澱粉加工和主食開發”四業並舉的發展路子。

全縣大力推廣種植“隴薯7號”脫毒種薯,向建檔立卡貧困戶每戶免費發放原原種1000粒,目前種植馬鈴薯80萬畝。其中,由馬鈴薯種薯繁育企業、合作社及農戶參與,採用“企業(合作社)+農戶+基地”的建設模式,建立一級種繁育基地10萬畝,全縣推廣應用一級種薯60萬畝。在紅耀鄉、田坪鄉、馬建鄉等5個鄉鎮建設薯玉間作抗旱增產示范基地5萬畝。

在西吉縣紅耀鄉小庄村,黨支部書記熊志忠所耕種的坡地三創馬鈴薯單產全區最高紀錄被傳為佳話。他帶頭成立的鑫馨馬鈴薯種薯繁育專業合作社去年收入達到100萬,在合作社打工負責分揀的村民,平均一天收入225元。在今年疫情期間,熊志忠帶領80多名村民連夜分揀、裝卸,將150噸馬鈴薯運往湖北。凝望荊楚,寄一顆與你並肩戰疫的心,作為寧夏最后一個未脫貧的國家級貧困縣也為保障湖北的“菜籃子”出了一份力。

如果說土豆讓這裡人們不再挨餓,現在的土豆更像是一種精神食糧。小小的馬鈴薯讓西吉人看到了希望,初秋時節,田間地頭到處彌漫著豐收的喜悅,西吉各族人民正迎著“薯”光,走在了脫貧致富的康庄大道上。因為他們相信:好日子是辛勤奮斗出來的。(寬容)

(責編:曲源、張桂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