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康庄”廣西篇
小康路上,八桂大地桂花香
2020年09月15日11:06 來源:人民網-扶貧頻道
悠悠千萬事,民生重千鈞。
在深山裡住了大半輩子的91歲毛南族老人譚運日,在2019年9月11日,搬到了大山之外。這一天,譚運日父子倆要搬出山上的木瓦房,搬進村委附近的新房子了。考慮到老人年事已高且路遠難行,駐村工作隊員和村干部制作了一頂簡易的轎子,將老人輪流抬出大山。
駐村工作隊員和村干部將譚運日老人抬下山。環江縣委宣傳部供圖
短短一年間,父子倆的生活大變樣。老人享有低保、養老保險和高齡補貼,兒子除了在村裡的公益性崗位工作還養了3頭牛,家裡添置了冰箱、電飯煲、電磁爐。
久困於窮,冀以小康。看得見、摸得著的變化,日益提升的獲得感和幸福感,令大石山區村民祖祖輩輩追求的小康夢想有了具體模樣。昔日集“老、少、邊、山、窮”於一體的廣西,正步履鏗鏘,邁向全面小康。
要“安居”也要“樂業”
大石山區深處,溝壑縱橫,交通閉塞。
“十三五”期間,廣西易地扶貧搬遷建檔立卡貧困人口71萬,涉及13個市、78個縣(區),難度之大可想而知。
增仰村村民搬遷前的老房子。藍春青攝
曾經的忻城縣遂意鄉增仰村,是十裡八鄉出了名的“窮窩窩”。全村107戶村民散居在山腰和峽谷之中,飲水全靠“望天”,糊口都指望著種在石頭縫裡的玉米。每下一場雨,地裡玉米不見長,反而冒出更多石頭。受不了無窮無盡的難,外來媳婦接連走了好幾個。
窮日子啥時候才到頭?鄉親們想都不敢想。
一方水土難養一方人,“搬”就成了根本出路。一摸底,年輕的渴望搬遷,年長的故土難離。這可怎麼辦?
搬山容易搬“心”難。聽完村民對於搬遷后生計的擔憂,當地政府立即表態:脫貧,我們不搞“虛的”!顧慮城裡開銷大,怕吃不起菜、買不起米,那就分菜地、補助大米﹔擔心沒有一技之長,沒法養家糊口,那就安排公益性崗位,組織職業技能培訓……不懈努力之下,增仰村整村搬遷至縣城城南新區,村民們告別大山,住進新家。
忻城縣新建增仰小區。韋祎攝
搬遷戶藍峰在城南社區工作。嚴立政攝
“我現在在社區工作,孩子在小區附近的學校讀書,再也不用天還沒亮就趕山路上學了,老人看病也方便了。”用搬遷戶藍峰的話說,“和過去比,完全換了個活法”。
搬出來只是第一步,后續如何讓百姓“穩得住、早致富”?廣西的答案是:保就業。
在八仙易地扶貧搬遷安置新區,韋彪一家很快適應了城裡的生活,小區附近就有菜市場,韋彪也應聘上了小區裡的公益性崗位,日子過得美滋滋。
隨著小區裡的人氣越來越旺,已經脫貧的韋彪開始琢磨起“致富之道”。瞅准商機后,韋彪在小區租下了一間門面,搞起了早餐生意。“門面月租每平方米12元,我這個小鋪面每月租金就96元,回本完全不是問題,還能賺些錢貼補家用。”韋彪給記者算了一筆“幸福帳”。
除了公益性崗位和鼓勵大家自主創業,“扶貧車間”也是廣西千方百計拓寬搬遷戶就業門路的“重要一環”。
“嗒嗒嗒”……環江縣城西移民安置區扶貧車間裡,工人們正忙著趕制客戶的訂單,縫紉機響個不停。
覃彩鳳在扶貧車間裡擔任縫紉工。朱曉玲攝
“車間就在家門口,而且工作按件計酬,多勞多得,我每個月能拿到2300元左右的收入呢。”覃彩鳳是車間的一名縫紉工,現在這種“上班看娃兩不誤”的日子,讓她非常滿意。
城西社區第一書記盧志願說,在移民安置區周邊,像這樣的扶貧車間共有7個,能夠提供600多個就業崗位。
截至2019年12月底,廣西易地扶貧搬遷交出亮眼成績單,安置住房全部建設完成,精准核實搬遷對象16.3783萬戶71.0065萬人。其中,503個集中安置點安置貧困戶15.4781萬戶,分散安置9002戶,搬遷入住率100%。今天的廣西,易地扶貧搬遷工程已從藍圖變成實景,搬遷群眾“有活干、有錢賺、有盼頭”,安置點成了他們溫暖的家園。
再難也要通水通路
2019年12月,清澈透亮的自來水從忻城縣果遂鎮古樓村各家各戶的水龍頭裡嘩嘩流出,自建村以來喝“望天水”的大老難問題終於得到解決。
建在古樓村加狀屯的水廠。嚴立政攝
“水在地下流,人在地上愁,禾苗田中旱,吃水貴如油。”家家戶戶門前的大水缸和磨得發亮的扁擔,無聲地記錄廣西大石山區滿是辛酸的吃水歷史。
“一瓢水,先洗菜、洗米,再洗臉、洗腳,最后喂牛、喂豬。”距離家裡最近的一處水源在幾公裡以外,同處大石山區,都安縣下坳鄉高王村村民藍福燕每次挑水往返一次,至少要花3個多小時。
飲水問題不解決,村民們發展產業處處掣肘,想脫貧,難!
訪遍民情后,當地從“源頭”入手,通過建水櫃、修水渠、新建集中供水工程等方式,讓大石山區村民告別“望天水”。
“現在一擰開水龍頭就有水,生活需求完全能得到滿足。”大型家庭水櫃建好后,藍福燕終於結束了挑水吃的日子。
高王村的扶貧水櫃。朱曉玲攝
供水工程項目的實施,不僅讓大石山區116.94萬人喝上了干淨安全的飲用水,也讓當地百姓重拾了脫貧致富的新希望。
水到位了,交通也得跟上。山貨進城、城貨下鄉、電商進村……全都離不開農村公路路網。路通了,發展才有希望。
過去,山路崎嶇難行,路面坑坑窪窪,養豬戶過去要想將豬從村裡運到鎮上去賣,得專門請人把豬抬下山,賣豬賺的錢,四分之一都花在了運費上。
四年前,高王村駐村第一書記韋強第一次進村。山路又陡又窄,路邊就是懸崖,下車后他雙腿仍止不住地發抖。“高王村貧困發生率高達92%,幾個屯全是崎嶇不平的泥路,修路勢在必行。”韋強說。
水泥路修到村民家門口。朱曉玲攝
新建屯級道路13條、擴建8條,全村15個生產隊全部通硬化路……為暢通“致富路”,高王村基礎設施短板逐步補齊。“水泥路通到家門口,家裡養的雞和豬用車運出去銷售方便多了。”貧困戶蒙炳周對今年脫貧充滿信心。
“十三五”以來,廣西下大力氣推進“四好農村路”建設。截至2020年5月,新改建農村公路29361公裡﹔全區農村公路總裡程達10.21萬公裡﹔鄉鎮及建制村100%通硬化路……如今,“暢通鄉鎮、覆蓋建制村、聯網成帶”的農村公路路網體系逐漸成型,“出行難、運輸難”不再是村民們致富路上的“絆腳石”。
眼下,正值百香果收獲時節。翠綠的藤蔓下,一個個渾圓飽滿的百香果綴滿枝頭,村民們忙著採摘成熟的百香果。修到家門口的水泥路方便了忻城縣馬泗鄉村民拉肥、採摘和銷售。
“村民將鮮果運送過來,由我們借助電商平台銷往全國各地。每年百香果上市時,電商訂單應接不暇,裝車發貨經常要忙到半夜。”馬泗鄉高龍果蔬專業合作社負責人歐高龍說。
讓群眾的生活牛上加“牛”
“都安是大石山區、又是石漠化嚴重的地區,能發展什麼扶貧產業,光給資金行嗎?”2017年6月23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山西太原主持召開深度貧困地區脫貧攻堅座談會,在聽取都安瑤族自治縣縣委書記陳繼勇的匯報后,他關切地問。
這一問,切中了長久以來阻礙都安縣發展的“死結”。
為答“太原之問”,都安縣幾經調研、論証,探索出了“貸牛還牛”這一扶貧產業新模式。
“哞哞哞……”,車行都安縣東廟鄉,舉目皆是山,安寧村弄東屯不時傳出的牛叫聲打破了山間的寂靜。
圖為韋桂群。嚴立政攝
2017年,貧困戶韋桂群不花一分錢,“貸”回一頭西門塔爾牛飼養,隔年賣得11000多元,淨賺5000多元。嘗到甜頭的韋桂群,逐年擴大養殖規模,不僅摘掉了“窮帽”,還成為了十裡八鄉響當當的“牛司令”。
韋桂群家牛欄。嚴立政攝
“我現在養了10頭牛,有3頭母牛已經懷孕,很快就能產崽了。”在自家牛欄旁,盤算著今年收入的韋桂群難掩笑意。
“貧困戶從企業‘貸’出牛犢,待養大出欄后,企業再將貧困戶的牛回收,通過屠宰、精分割、冷鏈加工等途徑制成多種產品,實現‘1頭牛變2頭牛’的價值升級。”三年多的時間過去,當地13.28萬貧困群眾依靠“貸牛還牛”發了“牛財”。
壇板坡全貌。卜英豪攝
視線轉向南寧良慶區那馬鎮壇良村,站在半山腰上遠眺, 綠油油的沃柑樹順著山坡成片種植,工人分散各處忙碌,身影在山林間若隱若現。誰能想到,曾經的荒山野嶺,如今竟呈現出這番綠浪翻滾的景象。
有山、有水、有坡地,再加上適宜的氣候條件,發展種植產業成了壇良村的天然優勢。當地引進現代農業企業,深入打造“扶貧產業經濟帶”,沃柑、火龍果等種植產業發展得紅紅火火。
黃大林,壇良村種植基地管理員,負責為果樹除草施肥。“我把家裡10余畝土地流轉給基地,每年可獲得租金10000多元,再加上每月工資3000元,一年的收入頂過去好幾年的。”黃大林說。
產業扶貧,關鍵在“精准”和“特色”。近年來,廣西多個貧困地區在探索產業發展的路上,逐漸找准了調性,426萬人通過產業幫扶實現脫貧增收。
事非經過不知難。回望來路,何等艱辛。
作為全國脫貧攻堅的主戰場之一,廣西攻克“困中之困”的故事仍在續寫,“決不讓一個地區、一個貧困戶掉隊”的執著堅守,擦亮了八桂百姓的幸福底色,成為小康路上的最美音符。
從漢代《禮記·禮運》以來,豐衣足食的“小康”就是老百姓孜孜以求的夢想。千年宏願,夢圓今朝,何其激越!
(責編:曾帆、史雅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