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耕雨畫 一紙一筆繪出“鄉村振興圖”
2020年09月11日08:26 來源:人民網
77歲高齡的劉世德(左一)現場作畫。張俊攝
宣紙鋪開、舔墨、行筆、勾勒……看似簡單隨性的動作,一幅葡萄豐收圖逐漸躍然紙上,站於一旁的幾個娃娃們,眼睛跟著畫筆在紙上游走,看得入迷。
這是77歲高齡的劉世德和兒媳婦康慶美合力作畫的現場,一個多小時后,老爺子落上款、蓋上印,大寫意畫作《碩果》才算完成。
老、中、少三代,痴迷書畫,這在安徽蕭縣,已不是什麼新鮮事。晴天拿鋤、雨天揮毫,也已成為群眾生活中的日常,不僅拓寬了農民的增收渠道,更涵養了當地的鄉風文明。
老中少三代一起談書論畫。張俊攝
小村鎮裡的大藝術
1981年,蕭縣建立全國首個縣級書畫研究院。1993年被文化部命名為“中國書畫藝術之鄉”。
追溯起來,其實早在數千年前的良渚文化時期,蕭縣書畫就已孕育雛形。到了明清確立“龍城畫派”的地位,現當代更是涌現出了王子雲、劉開渠、王清芳、朱德群等一批享譽海內外的藝術大師。
傳承至今,蕭縣民間習書作畫蔚然成風。
“白天下地干活,晚上寫字畫畫﹔農忙下田務農,農閑寫字畫畫,這就是劉套鎮大多數群眾的生活狀態。”與這些民間書畫家經常打交道的蕭縣劉套鎮綜合文化站站長陸中華說。
走在劉套鎮的大街上,各類書畫裝裱門臉隨處可見,談書論畫聲時有耳聞,“家中無字畫,不算劉套人”幾乎成了共識,甚至出現了遠近聞名的“劉套書畫現象”。
在劉套鎮綜合文化站,畫友們時常邀約一起交流繪畫。李希蒙攝
三五好友邀約,同處一室,看似斗畫,實則交流。走進劉套鎮綜合文化站的畫室,隻見十多位書畫家並排站於畫案前,個個專心致志,手中握著的毛筆,洋洋洒洒,勾勒成型,空氣裡到處彌漫著翰墨的香味。
一個不足5萬人口的小鄉鎮,掂起毛筆從事書畫藝術的超過千人,實為罕見。他們大多是農民出身,其中既有學齡兒童,也有耄耋老人,他們傳承著劉套書畫藝術,每日臨池練筆、不知疲倦。
劉套鎮,因黃河古道流經於此,打了個彎而得名。故黃河多次改道,沉澱厚重泥沙的同時,也積澱下獨特的黃河文化,故道人耕讀傳家,讀書繼世,造就了這裡的書畫藝術歷史悠久、源遠流長。
時代延續,筆墨傳承,劉套鎮書畫人才濟濟,使當地的書畫藝術空前繁榮,並於2019年憑借農民書畫成為“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
“劉套現象”推動鄉村振興
書畫之盛,盛在民風。當前,蕭縣籍畫家遍存全國,全縣擅長丹青者達4萬多人,書畫骨干人才4000多人,在全國范圍內頗具影響。
“全縣已經形成了孩童從小習字學畫、中青年專業作畫、老年退休研習字畫的濃厚氛圍。”蕭縣文化和旅游局副局長楊坤說,這也充分表明了蕭縣的文化自信。每一幅作品都有它的淵源和出處,不僅散發著泥土的清香,也透露著鄉村藝術氣息。
在蕭縣,不管是種菜能手、養豬狀元,還是果樹土專家、木工匠,拿起筆就能畫,種葡萄的畫葡萄、種蔬菜的畫蔬菜、養家禽的畫雞鴨……但凡帶有鄉土氣息的一物一景,都成了激發大家創作的源泉。
“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落戶劉套鎮並非偶然,這裡的書畫貼近實際、貼近百姓,是基層文化建設的最好詮釋。在陸中華看來,這些作品背后沒有濃重的商業氣息,劉套鎮也從書畫文化入手,為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做出了有益探索。
聾啞畫家夏乾利通過畫畫甩掉了“貧困戶”的帽子。張俊攝
今年42歲的聾啞畫家夏乾利就是其中之一。11歲進入碭山聾校上學,夏乾利便喜歡上畫畫,這一畫就是30多年。因為畫畫,夏乾利不僅成了家,還靠雙手脫了貧,如今自己精心打理的畫店,每月平均下來都有3000元左右的收入,更成為十裡八鄉的名人。
除此之外,結婚不要紅妝要畫案的王淑玲、蕭縣第一位中國美協會員馬新梅、活到老畫到老的劉世德、外出務工都隨身攜帶筆墨的吳信行等,均在當地傳為佳話。
據不完全統計,蕭縣每年書畫市場交易約8萬件(幅),實現收入近5千萬元。加上畫家本人單獨售畫等,每年總銷售收入在1.5億元以上。昔日的國家級貧困縣,變成了名副其實的“中國書畫藝術之鄉”。
(責編:崔競文、史雅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