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康庄”遼寧篇

“我知足了!”——南山村民搬出山窩住“福窩”

人民網記者 仝宗莉 王斯文 魏青成 邱宇哲

2020年09月07日08:23  來源:人民網

“種了一山坡,收了一馬車﹔打了一簸箕,煮了一小鍋”,尹大爺脫口而出。這段順口溜形象地描述了喀左縣南山村村民們曾經貧困的生活狀態。

喀左縣全稱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縣,地處朝陽市南部,曾是遼寧省15個扶貧開發重點縣之一,其中公營子鎮南山村更是名副其實的偏遠貧困村,6個小組284戶795口人中,貧困戶多達109戶、253人。

南山村原址中的舊房子。(資料圖)

搬出山窩住“福窩”

“我們南山村這個地方啊,兩山夾一溝,街不像街,道不像道,缺水、少田,盡是溝溝坎坎,那時,什麼都難啊!”說起從前,村裡的尹大爺感嘆不已。

在他的記憶中,南山村就是一條土路串起的幾片破房子,老百姓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喝水、看病、上學,樣樣都犯難。

村民江秀容在自家的新房子中接受本網記者的採訪。仝宗莉攝

而如今呢,吃上了自來水、取暖有地熱、廁所就在炕邊上……談到當下的日子,68歲的江秀容老人連說了三遍“我知足了!”。問起村裡的變化,更是翻來覆去隻用一個詞“天翻地覆”!

南山村的今昔巨變,應了一句俗話:樹挪死,人挪活。

為解決南荒地屯村民飲水、就學、就醫、出行難的實際問題,2016年7月實施了南山易地搬遷項目。項目按照鎮黨委、政府“新市鎮、新農村、新生活”發展構想實施,是扶貧易地搬遷結合新市鎮新型農村社區建設的典范,也是公營子鎮農村休閑旅游觀光帶建設的重點項目。

鎮上總投資600萬元,佔地44000平方米,建設房屋2100平方米,整體搬遷南荒地屯村28戶,其中包括建檔立卡貧困戶12戶。

2017年,為進一步完善配套設施,新修建道路1900延長米,鋪設給水管路3200延長米、排水管道450延長米、架設供電線路520延長米,建設園林景觀綠地4260平方米……同年8月,分房到戶的大批村民喜遷新居,一平米隻要550元,加上老房子被政府回購,多數村民住新房沒花多少錢。

南山村原址村貌(航拍圖)。魏青成攝

南山村新址村貌(航拍圖)。魏青成攝

落后村變成先進村

“給我樓房,我都不換吶”。姜大娘對現在的居住環境那是相當的滿意。

如今的南山村,社區綠化、美化、亮化、硬化、文化樣樣亮眼,生態宜居。小洋房寬敞明亮,生活便利程度成倍增加,村民們的幸福指數直線拉升。

姜大娘說,都是黨的政策好,我們現在正在享受政策落到實地的好處,現在南山村人再不用去遠處挑水吃了﹔自家孫女上學,校車能開到家門口﹔診所就在村子裡,老兩口平日有個頭疼腦熱都能就地解決﹔救護車、消防車也是一個電話馬上到,大家伙都好得意呢。

住上了好房子,更要有好的致富手段。南山村立足屯、戶、人的實際,因地制宜,瞅准了光伏發電、特色種植和特色養殖等產業項目,發展出300畝雪桃標准化果園,栽植旱煙90畝,種植葫蘆60畝,包括養牛、喂羊,大人孩子一起行動起來,錢包慢慢鼓了起來,日子越來越紅火,昔日的落后村一躍成為如今的先進村。

村民家中倉儲的秸稈擺放的整整齊齊。仝宗莉攝

為進一步鞏固脫貧攻堅成果,激發群眾脫貧奔小康的內生動力,2019年12月,南山村響應公營子鎮號召,在村裡引入道德銀行建設試點工作,導入銀行管理模式,儲蓄村民良好道德行為,記錄為積分。村民兌換積分,就可以在愛心聯盟合作單位換取糧油米面,享受洗浴、理發等便民服務。如此一來,大家做好事、講衛生的積極性大幅提高,家家戶戶都把庭前屋后收拾的一塵不染,村庄也變得越來越宜居。

(責編:仝宗莉、董曉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