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康庄”上海篇
記者手記:用雙手打造樣本城市 創造幸福生活
2020年09月03日10:08 來源:人民網-扶貧頻道
上海,作為一個國際化都市,是世界觀察中國的重要窗口。在二〇二〇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關鍵節點,上海要在更高水平上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更高水平是什麼水平?帶著這樣的問題,作為“大道康庄”人民網全媒體調研行的隨團記者,我一路採訪尋找答案。
村庄各有美麗。與想象中的農村頗有差別,無論是崇明區的虹橋村、金山區的水庫村還是奉賢區的吳房村……各處村庄都在充分了解自身特點優勢的基礎上不斷發力,環境整潔有序、人們生活怡然自得。
在採訪的過程中,留下最深印象的就是那裡的人們發自內心的笑容。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不是一句空話。虹橋村毗鄰崇明區東平國家森林公園,發展民宿產業有地理優勢。採訪虹橋村的農家樂經營者王佩英時,面對鏡頭她略顯害羞,但嘴角的笑容卻藏不住。自參加合作社以后,王佩英從外出打工月收入僅一兩千元到回家開農家樂掙到七八千元,平常打理打理房間,與游客聊聊天,她很滿意現在的“退休”生活。
何旭(中)在採訪虹橋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黃東。人民網記者 羅旭攝
在農村,還有一個現象,就是“回流”的年輕人變多了。比如創辦“顧伯伯農家樂”的顧氏兄弟,從上海城裡回到農村的家鄉,創辦包含33家農戶的合作社式的農家樂,2019年總體收入達到700萬元。
還有上海寶山金藍子新潔蔬果專業合作社的“農二代”鮑雪梅,大學畢業后就扎根土地,不斷創新方式方法,在父親手中接手合作社的第二年就創建了寶山區蔬菜標准園。在採訪農村產業的不斷升級過程中,看到越來越多的人才回歸田園,將科技化、智能化、綠色化理念帶進農業產業建設,覺得農業跨越式發展的未來值得期待。
慢享智慧生活。在古北市民中心採訪的過程中,一陣悠揚的琴聲傳入耳中。順著琴聲來到二樓的活動中心,發現很多居民在這裡交流活動,彈琴的老伯,看書的阿姨,還有正在上烘焙課吃蛋糕的小朋友們……每個人都選擇自己喜愛的娛樂活動。
與室外超過38攝氏度的高溫形成鮮明對比,市民中心內十分涼爽,很適宜休閑活動。而類似這樣的市民中心,上海市各區還有很多,而且每個市民中心都各具特色。例如上海市寶山區張廟街道的公共客廳等,都為居民提供了開展多種多樣業余愛好的活動場所。通過線上線下預約課程、講座,通過“社區通”客戶端等互聯網工具,居民的生活需求、活動需求、交流需求都得到了很大的滿足,人們的生活也越來越多元化、智能化。
這些城市發展帶給居民的生活福利,服務到居民的心坎裡,這些細枝末節間的滿足感實實在在地打動人心。我想,這種幸福感不會止於上海。上海作為一個樣本,既是人們用雙手創造幸福生活建設城市,也是城市為人們的生活提供積極反饋。我相信在中國的不斷發展中,會有越來越多這樣的樣本城市,作為美麗中國的基石,不斷發展壯大。
(責編:史雅喬、勾雅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