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康庄”上海篇
“楊浦小囡”的城市鄉愁
2020年09月02日10:57 來源:人民網-扶貧頻道
碧空如洗、江鷗振翅、浪花奔涌,巨大的老廠房、高聳的塔吊……漫步上海楊浦濱江,不時傳來歡聲笑語。一對老夫妻走在步道上細數往昔:“這是老早我們每天上班的地方,看呀,老廠子就在那邊……”
上海楊浦,百余年前,曾是中國近代工業文明的重要發源地﹔位於楊樹浦路830號的中國第一座現代化水廠楊樹浦水廠,讓上海人在全國率先喝上了自來水。位於楊樹浦路468號的上海船廠西廠,誕生了中國第一台國產半潛式鑽井平台“勘探三號”、中國第一艘出口萬噸輪“紹興號”、中國第一台隨船出口的低速船用柴油機……
楊浦擁有中心城區最長的15.5公裡濱江岸線,是“世界僅存的最大濱江工業帶”。2017年10月,楊浦大橋以西2.8公裡公共空間貫通開放﹔2019年9月,楊浦大橋以東2.7公裡公共空間貫通開放。
長塢聞笛、江鷗點點,8月的楊浦濱江宛如一幅綠色、活力、舒適、人文的江岸畫卷,鋪陳在人們的眼前。
楊浦濱江一隅 人民網記者 翁奇羽攝
“我出生在黃浦江畔,但小時候根本看不到江。”楊浦濱江公司規劃土地部首席工程師徐進和很多老楊浦人的記憶一樣,之前對楊浦濱江的最大感受就是“近江不見江”。
還江於民,是無數上海市民共同的夢想。“以前,我坐在陸家嘴濱江的木質平台上,向往著能成為楊浦濱江開發建設的一員。”2013年底,得知楊浦濱江開發的消息,徐進立刻投簡歷加入楊浦濱江開發建設。
思緒回到2015年,楊浦濱江550米示范段開始規劃設計。徐進解釋,示范段,就相當於在建一片“森林”之前先拿出一個“盆景”。在此之前,濱江示范段曾經做過多輪方案,但沒有過多考慮工業遺存的保留。
“留住歷史遺存,就是守護上海的城市記憶。”那年夏天,徐進和設計師團隊每天冒著高溫、頂著烈日沿江邊反復進行踏勘,足跡踏遍楊浦濱江每一寸土地。“就想把能找到的歷史遺存一點一滴挖掘出來,保留下來。”
不遠處,來自江浦路街道的李阿姨和鄰居們坐在“共生構架”水池邊的“石籠凳”上聊天。每天一早一晚來濱江走走,已經成了他們鐵打不動的習慣。“江風吹吹老適意!”
楊浦濱江與浦東相隔一江 人民網記者 翁奇羽攝
每當此時,徐進就打心眼兒地開心。“這裡原先是上海電站輔機廠東廠的一座單層倉庫,按照最初的方案計劃隻保留外表面。”當徐進和團隊把屋頂掀開那一刻,看到內牆上老廠房幾經修復的痕跡仍清晰可見,外牆的爬山虎與牆壁共存共生,再聽曾在此上班的退休工人說起每次工廠大修的故事,在場的人就知道這些牆面和爬山虎,都是他們曾經的記憶。規劃團隊當即達成共識,不但要把內外兩個牆面保存下來,還要盡量保留牆面上的爬山虎,並給這座構筑物取名為“共生構架”。
邊走邊看,徐進娓娓道來。“石籠凳”則是當時和工人一起用廠房裡撬出的混凝土塊堆砌的。“草甸上的植物搭配,是團隊試驗種植了30多種苗木,經歷從播種到發芽2個多月漫長等待后培育出來的成果。”
城市因人而生,因人而興。“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的標識前,總是可以看到許多拍照的游客和市民。
今年1月27日,上海市楊浦濱江綜合開發管理指揮部正式成立。上半年,楊浦濱江推進了大橋公園、技能博物館和電站輔機廠東廠黨群服務站的設計優化。公共空間的改造,不再是簡單地把老房子拆掉,把樓建起來,把企業引進來,而是從人的角度出發,建設以人為本的軟硬件設施,提高市民的參與度,從細節處體現人性和溫度。
7月29日,由楊浦濱江30余家企業、社會組織、事業單位等共同發起舉辦的上海市楊浦區濱江治理聯合會正式揭牌成立,聯合會將圍繞濱江發展規劃、基礎設施建設、社會綜合服務等領域開展定期研討議事,探索建立區域社會治理新模式。
從小生活在楊浦,長大后又親身參與楊浦濱江建設。在徐進這位土生土長的“楊浦小囡”心裡,最大的幸福,便是看著黃浦江兩岸一點點在變化,能成為上海城市變遷的見証者和參與者。
一位父親帶著孩子漫步楊浦濱江 人民網記者 翁奇羽攝
而今,攝影愛好者、時尚一族、情侶、運動達人、老人、小孩們……他們或沿江漫步,或嬉笑玩耍,感受著屬於自己的閑適生活,楊浦濱江讓身處其中的每一個人都能感受到溫暖與呵護,讓人在城市也能“詩意地棲居”。
(責編:史雅喬、庄紅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