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康庄”遼寧篇
赫圖阿拉:清皇祖地,綠水青山鼓起村民“錢袋子”
2020年09月02日08:18 來源:人民網
赫圖阿拉村一角 仝宗莉攝
三面環山,四面臨水,新賓是遼寧省撫順市山區地帶的一個滿族自治縣,下轄永陵鎮赫圖阿拉城因清太祖努爾哈赤出生於此久負盛名。小城不僅空氣清新,綠樹成蔭,還有著深厚的滿族歷史文化底蘊, 是國內外游客心向往之的著名景區。
但鮮為人知的是,在赫圖阿拉城景區開發的初期,被譽為“中華滿族第一村”的赫圖阿拉村卻經歷過一段艱難歲月。
當時,因旅游開發的需要,將城內的村民動遷下來形成了赫圖阿拉村,可村內道路、環境等基礎設施較為簡陋,村民的日常生活和經濟收入也較為單一,主要依靠有限的農田種植來維持生活,很多農戶年收入不足萬元。
專訪羅天成(左一) 仝宗莉攝
赫圖阿拉村村支書羅天成告訴記者,2015年自己剛回到村裡時,發現年輕人都去國外打工掙高薪了,村子背著400多萬的外債,唯一的產業是一片御果園,可這500多畝果園,包括202畝標准化果園,由於疏於管理,全部荒廢了,看著讓人十分心疼。
窮則思變。隨著赫圖阿拉城景區旅游業的優勢日益凸顯,政府和村干部開始探索發展鄉村旅游業來豐富百姓的“錢袋子”。開發滿族特色旅游產品,以休閑觀光農業、鄉村旅游等為主產業,赫圖阿拉村找到多條致富路。
清皇祖地,濃郁的滿族風情。從2012年開始,新賓縣域旅游游客數量以每年15%的速度遞增,而路過赫圖阿拉村,民宿成為游客們不可或缺的體驗項目。瞄准商機,2013年開始,村裡將農戶的農家院承租到了一起,把農家院租給公司,得租金﹔還可以到農家院打工,就是雙份的收入,採取“公司+農戶”共建農家樂的方式,帶動原本零散經營的農家院集體火爆起來。
發展御果園,帶動土地流轉,吸引游客採摘﹔經營滿族特色的產品專營店,旗袍等,帶動增收。在食宿、休閑農業、鄉村游等各領域,以“龍頭企業+農戶聯動”的模式,赫圖阿拉村多點開花,把資源變資產,讓農民當股東,整村人的腰包都越來越鼓。
赫圖阿拉村的民宿 仝宗莉攝
80歲的袁振祥是赫圖阿拉村的建檔立卡貧困戶,以前家庭收入主要靠低保金。2019年村裡發展特色民宿產業后,他將居住的四間房屋租給村裡,每年租金收入8000元,加上永陵啟運藥材合作社和村裡生態園的分紅,老兩口年收入達到了26604元。
目前,除去村裡經營農家樂的村民,全村有30%以上的村民都吃上了“旅游飯”,2018年全村接待游客110萬人,帶動就業1100余人,總收入超億元。除掉25戶低保戶外,77戶建檔立卡貧困戶截至2018年底全部穩定脫貧,村民年收入達3.22萬元。
作為滿族文化的縮影與傳承,赫圖阿拉村提前奔小康,成為實至名歸的 “中華滿族第一村”。
雖山水深處,一樣能走出致富路﹔利用資源優勢花式創收,新賓把綠水青山變成了百姓增收的聚寶盆,逐年鼓起了村民的“錢袋子”。
但作為村民致富的“領頭羊”,羅天成始終保持著清醒和理智。他說,雖然現在村裡的發展蒸蒸日上,但自己已經59歲了,精力在走下坡路,面對日新月異的新環境能力也漸顯不足,所以特別希望有志向、有能力的年輕人能接過他肩頭的擔子,帶領赫圖阿拉村繼續打拼,贏得一個更精彩的未來。
(責編:仝宗莉、董曉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