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康庄”上海篇
泛舟“水庫” 顏值與產值齊飛
2020年09月01日10:31 來源:人民網-扶貧頻道
白牆黛瓦、小橋流水、漁歌蕩漾……這,恐怕是很多人對江南景致的最初記憶。當記者來到上海市金山區水庫村時,剎那間仿佛回到了“夢裡水鄉”——這是一座被小河環繞著的村庄,甚至還有70多個大大小小的島嶼,“水庫村”果然名副其實。
然而,如今看上去如水彩畫般的水庫村,回溯幾年前卻還是另一幅模樣。水庫村村委會主任周繼光告訴記者,長期以來,坐擁眾多自然資源的水庫村,因為偏僻閉塞,長期頂著“經濟薄弱村”的帽子。
上個世紀90年代初期,農戶主要以種植水稻為主,常會出現有種無收的艱難局面。后來,水庫村由種植業轉向養殖業,村域內水產養殖迅速發展,養殖面積2000余畝,養殖戶達200戶,佔全村人口的三分之一。養殖每畝收益2000元,人均月收入在3000元左右。然而,村域養殖品種單一,養殖戶缺乏先進科學養殖技能。
數十年之后,一個偶然的機會,水庫村打破了長期以來橫亙在村民面前的“貧困堅石”。
2017年,水庫村被列入上海市第五批市級土地整治項目,啟動郊野公園建設項目,同步實施村域道路提檔升級改造……同年,水庫村又獲得“全國美麗休閑鄉村”稱號。2018年,水庫村迎來了跨越式發展的重大機遇,被列為上海市首批鄉村振興示范村創建單位之一。
談到水庫村的變化,周繼光越說越起勁,“水庫村立足自身資源稟賦,以水為重要支點,著手打造有顏值、有產值、更有氣質的江南‘水鄉綜合體’。‘水鄉綜合體’將成為水庫村一張嶄新的名片。”
2019年,水庫村(淡水養殖)入選第九批全國“一村一品”示范村鎮名單。
水庫村村民的房屋依水而建,且家家有庭院。人民網記者 翁奇羽攝
如今的水庫村,早已是顏值與產值齊飛。記者來到沈家宅,村民的幸福指數可謂盡收眼底,每戶都是三層小樓,而且家家有庭院。以前,村民環境保護意識較差,宅后多是雞鴨棚,並且生活污水直通宅后的水庄環河﹔現在,沈家宅作為鄉村振興首個改造宅基,宅前屋后一片片規劃整齊的“微田園”,既可供村民種植蔬菜,又不失為一道道景觀小品。
2020年8月的上海連日高溫,沈家宅的門前有一口水井,壓出來的井水很涼,水庫村兩委委員賈笑春介紹說:“我們在宅基改造中也注意留住鄉愁,這裡的百姓習慣了使用水井,所以改造中我們進行了保留,為了安全起見,我們也將口井變成了壓水井。這裡的村民瓜果蔬菜基本都是自給自足,有些老人‘種不動地’或有些年輕人不會種地的,會將土地承包出去,給一些有能力的大農戶統一經營,這樣一年一畝的土地流轉費就有924元。”
游船從水庫村的中心河劃過。人民網 王文娟攝
泛舟游船,在水庫村的中心河,一位村民正在捉河蚌,時而也會有魚兒躍起,賈笑春介紹,目前,水庫村已打造出26條“清潔小流域示范”河道,拆除河中圍網33條段,共49個,村域水系面貌得到了明顯提升,水質常年保持在Ⅲ類水以上。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依托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水庫村找對了發展路子,以鄉村旅游為杠杆,逐步形成以“水+休閑觀光旅游”為主題的休閑鄉村旅游模式。
盛夏時節,面積50余畝的藕遇公園裡,荷花競相開放。撐著太陽傘的游客駐足在由棧道連接的親水平台上拍照合影。“帶著孩子一同過來觀賞盛開的荷花、河中的游魚,體驗水上游樂項目……還可以參與捕魚等活動,感受漁民的樂趣。”游客王女士興致勃勃地告訴記者。
夏日的荷花在藕遇公園裡綻放。人民網記者 翁奇羽攝
藕遇公園是在原有藕塘基礎上改造而成的,分為濕地多樣體驗區、田園觀光體驗區、南路口特色花海區等不同功能區。公園裡的尚品書院更成為市民的打卡景點。
這些特色的景觀源於水庫村在發展過程中重視規劃先行,上海市金山區漕涇鎮黨委書記陳立俊說:“水庫村在發展的過程中,創造性地導入鄉村規劃師的概念,從整個郊野公園的規劃到單個項目的設計,由鄉村規劃師全程介入。”
產業融合發展,讓陳立俊對農民的錢袋子鼓起來充滿了信心,“整個水庫村作為漕涇郊野公園的核心區,逐步也吸引了越來越多的游客。這樣很多村民原有的宅基地的房屋,都可以作為農家樂或民宿開發出來,這部分也為農民增加了收入。相信我們的農村會更美,農業會更強,農民會更富。”
(責編:史雅喬、杜燕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