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康庄——人民網全媒體調研行”廣西篇系列報道(8)

大石山區建水櫃,廣西這個縣告別“望天水”

彭遠賀

2020年08月31日09:20  來源:人民網-扶貧頻道

“六人共盆水,公洗婆又洗,還要洗紅薯……”一首山歌,形象地道出了廣西忻城縣果遂鎮同樂村群眾過去用水的窘境和取水的艱辛。

除了同樂村,忻城縣大石山區很多村庄都是連片的喀斯特地貌,有些村甚至是“九石一分地”的境況。地表自然條件惡劣,雨水落到地上轉瞬即逝﹔石山縫隙多,一個山弄就是一個漏斗,地下水不見蹤影﹔河水離家十來裡,遠水解不了近渴。

“滴水貴如油,旱來家家愁。”為了有水喝,村民們挖池塘、建水櫃把雨水蓄起來,收集來的“望天水”成為“救命水”“黃金水”,然而一到旱季也指望不上,飲水困難和飲水不安全的問題十分突出。

“望天水”少 衛生問題也不容忽視

找水沒水,隻能等“望天水”。一直以來,忻城縣大石山區、石漠化地區的群眾為了收集雨水作人畜飲用,建起大小不一的家庭水櫃,再圍著石山修起引水渠,把雨水引至水櫃,再通到家裡。

由於家庭經濟條件普遍貧弱,家庭水櫃的容量非常有限,隻要十天不下雨,尤其是深秋旱季,村民們就到處找水、借水。“家與家借,屯與屯借,山裡沒得借了拿著器具到山外借。”

龍鹿屯航拍圖。嚴立政攝

如今,打開衛星地圖,定位至同樂村龍鹿屯,在村屯的西北方向,可見一個猶如“天眼”的圓形構筑物,這是該屯的集體大水櫃。

“這個水櫃,在我隻有十六歲的時候就建起來了。”今年58歲的龍鹿屯屯長藍茂根,是這個大水櫃建設的見証者之一。“水櫃的位置,原來是一個小山丘。1976年的時候,為了擺脫自然的‘奴役’,向天要水,全屯人以愚公移山的精神和毅力,歷時兩年多,把山石削掉、鑿深,終於建成了這個引蓄結合的人畜飲水工程。”

1978年11月,龍鹿屯集體大水櫃竣工,水櫃呈圓筒形狀,直徑41米,深8米,容水量超1萬立方米。大水櫃投入使用后,全屯的飲用水難題得到了緩解。

然而,隨著時間推移,大水櫃的缺陷也慢慢顯現出來,不僅供水不足,而且水質也令人擔憂。

“過去的年代裡,物資匱乏,能把這麼大的水櫃在石山上建起來,就已經堪稱奇跡了,水櫃加蓋、衛生處理這些比較復雜的問題一直沒得到很好的解決。”廣西桂中治旱樂灘水庫引水灌區建設管理局駐同樂村第一書記石杰說,大水櫃建成以來,歷經多次修葺,但都只是在加固等方面下功夫,飲水安全問題常被忽視。

2018年3月,撇下剛生產不久的妻兒,石杰肩負扶貧任務來到同樂村擔任第一書記。“‘民以食為天,食以水為先’。‘兩不愁三保障’第一個提到的就是‘不愁吃’,因為飲水無保障,同樂村在這個問題上卡住了。”

訪遍民情,石杰知道還是要從水櫃入手解決飲水難題。

一年裡,下的雨就那麼多,要想保証供水,隻能多建水櫃、多修水渠。在各方支持下,同樂村的集體水櫃從原來的12個增至目前的17個。“幾乎每個屯都有一個集體水櫃,而且都是加蓋並配有科學衛生的過濾、殺毒設備的。”石杰說。

藍茂根打開自家水龍頭接水。彭遠賀攝

原有集體水櫃和家庭水櫃幾乎都是沒有蓋的,無論是衛生還是防小孩溺水,都存在安全隱患。“樹葉雜草等影響水質的雜物很容易落進水櫃裡﹔雨水多的時候,有時還有小孩進水櫃游泳。”為此,在2019年飲水安全工程“殲滅戰”中,同樂村原有的12個集體水櫃和98個家庭水櫃均加建了安全蓋,並配置了過濾、消毒設備,大大改善了村民飲水的安全條件。

龍鹿屯集體大水櫃外觀。彭遠賀攝

龍鹿屯集體大水櫃內部。彭遠賀攝

龍鹿屯的集體水櫃,在2019年11月也完成了加蓋、不鏽鋼網以及消毒設備的安裝。此外,龍鹿屯還新建了一個容水量5900立方米的集體水櫃。

引水到家 解決百年飲水難題

無論是加建集體水櫃還是改造家庭水櫃,喝的都是“望天水”,受自然限制多,隻能以水櫃的量來破題,這是海拔高、引水難地區的非常之舉,然而引水依然是個難題。

為解決引水難題,果遂鎮古樓村走出一條新路子。

古樓村屬於果遂鎮集中連片特困地區之一的石漠化片區,全村13個自然屯,共963戶3796人,其中貧困戶421戶1650人,耕地面積7830畝均為旱地,水資源匱乏,季節性缺水嚴重。

“昔日滴水貴如油,廟泉取水腿發抖。”以前,古樓村許多群眾喝水主要仰仗滴水屯的廟泉。“為什麼叫滴水屯,就是因為廟泉的水是一點點出來的,全屯人天天排著長隊去挑水。”古樓村黨總支書記藍王林,從小就體會到用水之難。“一個山泉八個屯用,排隊三天才挑得一擔水。挑水的山路陡石階多,走得腿都發抖。”

“除了喝廟泉水,當然也有政府撥水泥建起來的田間地頭水櫃,但旱季長,一般都存不了多少水。”藍王林無奈地說,村裡小伙跟山外姑娘談戀愛,好多姑娘得知村裡喝水太難,選擇分手的不在少數。

喝水難,必須解決。“花紅村有豐富的地下水,隻要政府支持,我們就可以把那裡的水引過來,建水廠,通到村裡各家各戶。”古樓村駐村第一書記藍春承到任后,動起腦筋,邁開步子,跑人大,跑水利局……為村民跑出徹底解決飲水問題的方案。

建在古樓村加狀屯的水廠。嚴立政攝

經過努力爭取,古樓村的想法得到了忻城縣水利等部門的支持,跨村調水得以實施。古樓村的駐村工作隊員和村“兩委”干部積極配合上級勘探隊和規劃隊分類制定規劃,採取二級抽水、集中供水的方式解決飲水難題。

“一戶一水表,按每個水表300元收錢,村裡收了3萬多元,其余的都是縣裡的資金。”藍王林說,很快,村裡籌資和縣裡撥付的資金就到位了。2019年10月,村民積極投工投勞,開槽、埋管、建水廠……

“因為古樓村海拔高,水源地地勢低,水廠建在了加狀屯。水先抽到水廠,經過消毒處理,二次加壓輸送到滴水屯的三個大水櫃,最后到各家的水龍頭。”藍春承說。

2019年12月,古樓村終於用上了充足、安全、干淨、衛生的自來水。“開天辟地頭一回啊!”藍王林激動地說,用上自來水的那天,很多村民自發放起鞭炮,喜氣洋洋地慶祝終於甩掉了自建村以來靠天喝水的百年難題。還有村民自發拿起毛筆,用大紅紙寫感謝信,並貼到村委,感謝黨和政府。

為全面解決農村飲水安全問題,僅2019年,忻城縣實施農村飲水安全鞏固提升工程151個,受益總人口達56496人,其中貧困人口17787人。截至2019年底,忻城縣所有行政村及農戶均實現飲水安全目標,達標率為100%,農村自來水普及率達到93.74%,實現脫貧攻堅飲水安全目標任務。

(責編:曾帆、史雅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