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康庄”上海篇

父女兩代接力,把菜籃子變成“金籃子”

葛俊俊 董志雯 軒召強

2020年08月26日16:19  來源:人民網-扶貧頻道

“突、突、突……”下午三點,正值三伏天裡最熱時刻,地處滬西北部羅店鎮的上海寶山金藍子新潔蔬果專業合作社蔬菜大棚裡,卻是一派火熱場景——幾台拖拉機開足馬力,在田壟間穿梭,對土壤進行深耕。伴隨著轟鳴的機械聲,這片冒著暑氣的農田煥發出勃勃生機。

社員正在洋大蒜地裡除草。人民網記者 翁奇羽攝

在一渠之隔的平板車上,一垅垅綠油油的秧苗整齊碼放著。“你來說說這是什麼秧苗?”採訪中,金藍子合作社總經理鮑祥根考起了記者。“蔬菜?”“就知道你不懂,這些是黃瓜秧苗!”

鮑祥根與蔬菜的淵源,得從32年前說起:1988年,鮑祥根在寶山大場鎮承包了360畝土地,從事蔬菜生產工作﹔后來土地回收后,又於1999年在美蘭湖承包了800畝土地,再度開荒種菜﹔2002年,北遷至寶山羅店鎮。402畝土地,其中蔬菜種植面積353畝,並注冊商標“祥和”牌。

正是這小小的“菜籃子”,讓鮑祥根在寶山扎下了根。

合作社蔬菜大棚 人民網記者 翁奇羽攝

蔬菜行業鮮少有知名品牌,蔬菜種植效益普遍偏低,合作社希望通過打造蔬菜品牌,來補齊品牌不響亮、服務體系不健全、產學研結合不緊密等短板,把合作社產業化生產的蔬菜與無溯源無安全保障的“野路子”蔬菜區分開來,充分體現合作社的優勢,拉高蔬菜附加值。

上海寶山金藍子新潔蔬果專業合作社作為寶山老牌蔬菜合作社,很早就搶佔市場,和寶山區域內不少大中小學簽訂了蔬果供應合同,按照學校需求品種採取訂單模式種植,每天定量供應10噸蔬菜,其中大部分蔬菜尤其是綠葉菜主要由合作社基地生產直銷,部分合作社沒有種植的品種則由合作社根據學校需求代採購。

鮑祥根告訴記者,平均下來合作社一年蔬菜配送量2000余噸,年產值約700萬元。“周圍村民收入也提高了,日子越來越好過了,還有不少外來人員選擇慕名而來。”據了解,合作社輻射帶動周邊農戶70余戶,累計吸納本地農民100余人就業。不僅帶動了寶山的蔬菜種植發展,還促進了新農村的建設,成了上海現代農業發展的小小縮影。

對於“不會上網”的鮑祥根和從上海第二工業大學工業設計專業畢業的女兒鮑雪梅而言,2014年是個轉折年。這一年,鮑雪梅正式接棒父親,成了一個天天與泥土、蔬菜打交道的90后“農二代”。

“現在什麼都要上網,我爸他又不會,隻能我來想辦法了。”不忍心讓父母看他們看不懂的“電腦報表”, 鮑雪梅“棄工從農”,奔波於各種農業培訓班,自學各種農業知識、新技術,隻要是“新”東西,她都願意嘗試,像自動駕駛拖拉機、移栽機、播種機……她都學了個遍。

接手合作社的第二年,鮑雪梅制定了合作社標准園創建的實施方案,通過軟件、硬件的同步提升,成功創建了寶山區蔬菜標准園,一舉解決影響生產效率的各種問題﹔在合作社建立了農機倉庫,成為了寶山區第一家開展上海市蔬菜機械化生產的合作社示范點。

如今,合作社整體機械化程度達到了65%,其中土壤翻耕100%、農藥噴洒100%、蔬菜起垅100%、移栽70%、採收20%,減少人工19人。除蔬菜收割需要少量人工外,其他生產步驟已基本被機器取代。

喜歡創新的鮑雪梅,還開設了蔬果採摘項目,“現在城市裡的孩子都沒有接觸過農田,正好可以趁著暑假到田野裡採摘一下蔬果。”她專設了幾個蔬菜大棚,種植了一些便於採摘的黃瓜、番茄、茄子等蔬果,反響很不錯。她還計劃開拓蔬菜零售業務,銷售供應富余的蔬菜,打造一個精品蔬菜店,開設連鎖生鮮超市,讓更多消費者可以吃到自己合作社種植的放心蔬菜。

鮑雪梅說她有一個夢想,希望有朝一日,通過自己對蔬菜品質的追求,能夠創建出屬於自己合作社的知名蔬菜品牌。為了這個夢,她勇於創新,帶領著合作社不斷進步,逐步朝著特色精品農業發展。

看著女兒熟練地操作著各種農用設備,井井有條地安排產品檢查和配送車發貨等,鮑祥根樂在心頭,他笑呵呵道:“我是跟不上咯!”

(責編:史雅喬、庄紅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