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康庄重慶篇

大山大水孕產業 生態為先奔小康

雷陽、張祎、曹昆、劉政寧、俞剛、曾志強、安然、李潔、黃亞輝

2020年08月25日00:01  來源:人民網

“浮雲不共此山齊,山靄蒼蒼望轉迷”。夏日雨后,長江重慶忠縣段被雲霧籠罩,水托雲,雲繞山,山依水,長江、橘山與雲霧渾然一體,蔚為壯觀。位於忠縣涂井鄉友誼村的三峽橘海,郁郁蔥蔥、生機勃勃,幾名身著朴素的農民穿行其中鋤草施肥,有條不紊地忙碌著。

200余公裡外的大巴山南麓,有著佔地2.1萬畝木香產業基地的開州區關面鄉泉秀村,鋪滿山坡的木香長勢喜人。再過兩個月,這裡又將迎來集中收獲的季節。

位於忠縣涂井鄉友誼村的三峽橘海。蔣大瓊攝

重慶,既有大山又有大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是這裡老百姓們祖祖輩輩堅守的生存方式。近日,“大道康庄——人民網全媒體調研行”團隊深入重慶市忠縣、開州區等地調研發現,在長江邊、深山裡,老百姓們在當地各級干部的帶領下,正以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為導向,因地制宜發展特色產業,康庄大道在他們的腳下越走越寬。

一方水土養活一方人

因地制宜,增收渠道寬起來

發展產業是實現脫貧的根本之策。產業興,則鄉村興。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都離不開產業的支撐。

一江清水,兩岸青山。走進長江之畔的忠縣友誼村,登上村裡制高點的觀景台極目遠眺,在雲霧的籠罩下隻見橘林似海延向遠方。

中國是世界柑橘原產國,忠縣所處的三峽庫區是世界公認最適宜種植柑橘的地區之一。1200多年前,詩聖杜甫游覽忠州(現忠縣)大禹古廟后,曾揮筆寫下“荒庭垂桔柚,古屋畫龍蛇”的詩句。當前,忠縣全縣柑橘種植面積達到36萬畝,形成早中晚熟配套的品種體系,確保了四季均有鮮果批量上市,也實現了生態資源保護和農民致富增收的“雙贏”。

但這裡不隻有柑橘。筍竹、脆桃、無花果、蓮藕、土雞……這些年,一大批種養殖產業在田間地頭“落地深根”。

今年55歲的周玉明,家住忠縣馬灌鎮高橋村。由於村庄地理位置偏僻,且沒有產業支撐,外出務工的村民超過半數。2012年,周玉明腿部受傷后再也無法外出,日子越過越拮據。

周玉明(左)與駐村干部交流養雞經驗。忠縣縣委宣傳部供圖

“你家房屋背靠林地,為啥子不搞林下養雞?”扶貧干部的一句話,讓周玉明有了試一試的想法。扎籬笆、搭雞棚……在扶貧干部的幫助下,養雞場地很快就准備妥當。受益於扶貧政策,第一批養下的40隻雞苗他自己沒有花一分錢。

眼瞅著雞一天天長大,怎麼賣出去又難倒了周玉明。上門走訪的扶貧干部看在眼裡,記在心間,回去之后在朋友圈當起了“代購”做起了“微商”,很快40隻雞全部被預定。第一批土雞的出籠給他帶來了2000多元的收入,這讓周玉明信心倍增。從幾十隻到幾百隻,隨著養雞規模的擴大,不僅讓他摘了貧困戶的帽子,家中也開始有點積蓄。

去年底,周玉明認真將房屋粉刷了一番,兒子周代平還購置了一台小轎車。今年4月,周玉明將土雞規模擴大至2000隻,兒子也不再外出務工,專心在家養雞。

“不出意外的話,今年收入至少有15萬元。”周代平笑著說,在家養雞比在外打工賺得還多,“我家養的雞,名氣已經出去了,明年我准備擴大規模到5000隻。”

村有特色產業,戶有致富門路。在開州區關面鄉泉秀村,因海拔、氣候、土壤適宜,這裡種植了2.1萬畝木香,當地也被稱為“中國木香第一村”。

因木香產業基地最后一截道路正在硬化,張可雲和老伴需步行至乘車區域下山。劉政寧攝

見到69歲的張可雲,是在前往七裡坪木香產業基地的半山腰。由於基地道路正在硬化,坐車加步行,登上這座山,記者花了近3個小時。即便山高谷深坡陡,和張可雲一樣的在山下買了房的數百名農戶每年仍有大部分時間待在山上。

因為大山就是他們的“土地銀行”,這裡有他們埋下的“寶藏”。張可雲家種有木香100余畝,春季和秋季為收獲時間,其余時間主要用於鋤草管護。每年地裡能產木香2萬余斤,可帶來收益10余萬元。

“關面木香藥疙瘩,遠近聞名人人夸。”張可雲樂呵呵地說,“目前行情還不是最好的,年初的時候快30塊錢一斤,所以現在挖得不多。不過藥材在土裡,就像錢存在銀行,我們的底氣足得很。”

現在的關面鄉發展以木香為主的中藥材產業一舉聞名全國,所有貧困戶實現穩定脫貧,全面消除了“空殼村”,2019年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24826元,較2014年增長了2倍。

村民變股民 農民變工人

利益聯結,農村經濟活起來

產業要想走得好、走得遠,光靠老百姓還不行。讓市場主體參與進來,是一個重要方式。

7月的三峽橘海,枝頭挂滿了青色的果實。拾階而上,穿行其中,可見三三兩兩的農戶一邊鋤草,一邊撿拾落在地上的青果。

“青果晒干后,就是中藥枳實,價錢賣得還不錯呢。”看到記者不解,一旁的忠縣涂井鄉黨委書記鄧君解釋。

通過引進企業規模化打造,三峽橘海目前已種植柑橘5800畝。村裡農戶除了能獲得土地流轉金外,還能在園區務工帶來收益。

三峽橘鄉田園綜合體一景。聶治彬攝

“園區常年有300余名農戶參與管護工作,幾乎全部來自園區所在的友誼村。”鄧君說,“通過深度調整產業結構,構建利益聯結機制,村民每年戶均通過園區獲得的收入在3萬元以上。”

54歲的張義明正是受益者之一。每年的六七月是他最為忙碌的時候——專門收購農戶們晒干的枳實。以前收破爛,現在收枳實,掙得多了,連身上的衣服也干淨多了。“我在園區做清潔,每個月還另有1700元的工資呢。”倚著門,張義明笑得合不攏嘴。

除了在規模化產業基地務工獲得收益外,遠在深山種植柑橘的農戶,即使足不出戶也能從產業中受益。這是因為,忠縣不斷打造從“一粒種子”到“一杯橙汁”,再到皮渣資源化利用的完整產業鏈。

生產線對榨汁前的柑橘進行清洗。重慶派森百橙汁有限公司供圖

每年,大量的柑橘被收購后,會運至位於忠縣新立鎮的重慶派森百橙汁有限公司車間。清洗、分級、榨汁……在這裡,新鮮柑橘在生產線上變成為橙汁,存入密封袋冷藏。之后,它們將在國內各大城市銷售,也會出現在日本、韓國等海外消費者的餐桌上。

除了橙汁,忠縣圍繞柑橘,還逐步建立起了包括橘皮甙、有機肥、精油、果酒在內的十余類產品,進一步拓展柑橘全產業鏈。

“將柑橘‘榨干吃盡’產業鏈的背后,受益的不僅僅是企業,還有與之緊密相關的老百姓。”重慶派森百橙汁有限公司副董事長鄭傳群表示。

不止忠縣,針對如何激發農戶內生動力、構建利益聯結機制,來進一步激活農村產業經濟等方面,重慶各區縣都做了積極的探索。

在潼南區寶龍鎮嚴寨村,當地通過採取“經濟聯合社+農戶+市場”的模式,對接市農科院、重慶科光種苗公司提供種植技術服務,並由村集體提供種植技術服務、品牌和市場銷售,對接聯系收購商保底收購,讓村民在家門口成為生產工人。

針對無勞動力有意願發展農業產業的貧困戶,璧山區則鼓勵其以土地入股、資金入股、房屋聯營、產品代銷、生產托管服務等方式參與扶貧產業發展。目前,璧山共有1587戶貧困戶與新型經營主體建立了利益聯結關系,分享產業發展收益,持續增收奔小康。

綠水青山變金山銀山

農旅融合,百姓日子美起來

廣闊農村,大有可為。有人就會有消費,有消費也就有收益。對於老百姓來說,產品賣出去和游客能進來同樣重要。

今年初,對外發布的《重慶市人民政府關於促進鄉村產業振興的實施意見》明確,在優化鄉村休閑旅游業上,重慶將探索以鄉村旅游為載體的產業融合新機制,培育創建一批鄉村休閑旅游示范區縣、美麗休閑鄉村、鄉村旅游重點村。

位於三峽橘鄉田園綜合體內的三斗丘農家樂。毛幼平攝

臨近中午,丁錢芬和伙計們在“三斗丘農家樂”的廚房裡忙得不可開交。去年5月,在上海從事餐飲行業近10年的她,毅然回到忠縣老家,並在新立鎮桂花村開起了農家樂。“這裡空氣好、景色佳,又方便照顧小孩,游客越來越多,農家樂的生意肯定也會越來越好。”

“您這底氣從哪兒來啊?”

“大樹底下好乘涼嘛!”

丁錢芬說的這棵大樹就是家門口的三峽橘鄉田園綜合體。

“三峽橘鄉田園綜合體是全國首批18個國家級田園綜合體試點項目之一,也是長江三峽庫區和重慶市唯一的國家級田園綜合體。”三峽橘鄉田園綜合體建設指揮部辦公室主任牟其林介紹,項目總規劃面積18.6平方公裡,涉及2個鎮10個村(社區)。

“目前正積極拓展園區產業融合、農戶帶動、技術集成、就業增收等功能,推動農村一、二、三產業深度融合。”牟其林說:“城裡游客來了住萬畝橘海裡的民宿,早晨能在馬拉鬆廊道上跑步,傍晚能在慢行步道上散步,既可以採摘新鮮柑橘,也可以在柑橘品種博覽園觀賞大如西瓜、小如金豆的數百個柑橘品種,再在橘藝手工坊親手榨出一杯橙汁,美得很呢!”

雨后,陽光透過雲層傾瀉而下,新立鎮雙柏村的工人們,正在給鄒家院子的房屋牆面彩繪。作為三峽橘鄉田園綜合體的重要組成部分,鄒家院子是當地打造的集旅游觀光、農事體驗、柑橘採摘為一體的特色民宿院落。今年底建成投用后,可同時容納200余名游客,解決附近居民20余人長期務工。

按照規劃,三峽橘鄉田園綜合體全面建成后,每年可實現綜合總產值35.5億元,直接間接帶動農民就業1萬人,將成為全國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的重要目的地。

馬灌鎮倒灌社區異地扶貧搬遷集中安置點按統一風格打造,環境整潔、優美。曹昆攝

家門口就業,在重慶農村已是常態。今年6月,47歲的胡秀芹一家從山裡搬到了馬灌鎮倒灌社區異地扶貧搬遷集中安置點的新家。安居才能樂業——得益於鄉村旅游產業的興起,放下鋤頭的胡秀芹,拿起掃帚在景區做起了清潔工,掙起了固定工資。

“現在吃穿都不愁,鄰居又都住的很近,隻要不下雨,我們就去廣場上跳壩壩舞。”鄰裡間的互動多了,讓本就樂觀的胡秀芹笑臉也更多了,更讓她滿意的是,8歲的兒子從新家走路去上學,現在隻需3分鐘,“以前要走半個多鐘頭,現在真的是方便多了,擔心少了,等娃跟他姐一樣上了大學,我們老兩口就更幸福了!”

今年2月22日,隨著最后4個縣正式退出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序列,重慶市14個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區縣和4個市級扶貧開發工作重點區縣全部實現脫貧摘帽。

脫貧摘帽不是終點,而是新生活、新奮斗的起點。山城大地正被好山好水好生態激活發展新潛能,一幅田園山水、自然與人、城市與鄉村各美其美、美美與共的畫面,已在原鄉巴渝徐徐展開。

(責編:牛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