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民大學生張亮和他的“雞別墅”
2020年08月22日12:32 來源:人民網
1棟“雞別墅”,300天飼養周期,喂養50隻雞,能增收5000元。取得這項成果的,不是科研人員,而是湖北省咸寧市嘉魚縣高鐵鎮一群80后農民大學生,他們的帶頭人就是張亮。
張亮黝黑的皮膚,是長期在戶外勞作才留有的特殊“印記”,衣著談吐間,透著一股子書生氣。
談到養雞,他滔滔不絕:“你們看,這就是我們的‘雞別墅’,有了它,農民錢包鼓了,居住環境好了。”順著張亮指的方向看去,草地間散落著幾棟天藍色的小鐵皮屋,幾隻雞在屋子間穿梭。
雞在“雞別墅”中穿梭。曾志強攝
“養雞能掉的坑,我全掉進去了”
張亮本不是養殖戶。2007年,他從廣州南洋理工大學畢業,在中山從事服裝設計工作,經過幾年打拼,月收入近萬元。
2014年,張亮發現政府鼓勵大學生回鄉創業,有好的政策扶持,不少早回鄉的伙伴日子越過越好。“爺爺、奶奶摔斷了腿,家人大多在外打工,照顧老人成了難題。”張亮下定決心回鄉。
回鄉后干什麼?張亮開始琢磨這個問題。
嘉魚縣高鐵鎮楊山村,地處山區,土地不連片,荒蕪地塊多,但是空氣新鮮,擁有豐富的生態資源。“其他村有養雞致富的,我們村的環境也適合養雞。”
萬事開頭難。“養雞能掉的坑,我全掉進去了。”買雞苗被騙,想養“土雞”苗買成“洋雞”苗﹔雞生病后胡亂醫治,雞病死不少﹔冬天,雞擠在一起取暖,導致窒息死亡……第一年,張亮賠了。
2015年,當地政府為返鄉創業農民提供貼息貸款,張亮靠這筆貸款“東山再起”。隨后,他一邊參加村裡組織的“新型農業職業培訓”,學習養雞技術,提升生產數量﹔一邊琢磨電商,拓寬銷售渠道。
“這種養雞方式,大家穩賺不賠”
張亮通過與養殖戶溝通發現,村裡養雞普遍存在飼料營養不均衡、飼養密度大、雞糞堆積等問題,導致環境污染嚴重,產蛋率低,品質不佳。
通過改變養雞環境能否改變雞蛋質量?
經過幾番設計改造,張亮設計出的雞舍,被村民稱為“雞別墅”。“雞別墅”是一個鋼結構的活動板房,長寬高分別是1.8米、1.8米、2米。下層懸空,用於隔離雞和糞便。上層安裝了木質階梯,滿足雞的攀高習性。這種“雞別墅”最大的優點是方便搬移。
隨后,經過嚴格的養殖實驗,張亮和他的團隊2016年成立了嘉魚縣林下生態養殖專業合作社,專注於林下生態養殖,並總結出“135林下生態養殖模式”:即1畝林草地、1個“雞別墅”、養殖300天、喂養50隻、增收5000元。
“135林下生態養殖模式”風險低、門檻低、好推廣,比較適合貧困戶。2018年,咸寧市扶貧辦注意到這個模式,安排專項資金400萬元用於推廣,1個“雞別墅”貧困戶僅自付200元,雞苗貧困戶自付100元,由張亮合作社統一供應雞苗,做好免疫,進行免費技術培訓,統一簽訂保底價回收合同,雞苗由政府統一購買保險,確保養殖戶無任何風險。“這種養雞方式,大家穩賺不賠。”張亮說道。
張亮在九龍村育雛雞基地介紹養雞情況。劉鑫攝
高鐵嶺鎮九龍村三組65歲的老漢李茂鑒就是其中一個受益者。九龍村是嘉魚縣唯一的深度貧困村,李茂鑒又是村中特別困難戶。獨生子身患疾病,開刀后不能干重活。兒子兒媳離婚后,兒子又患上了精神病,一個孫女需要老兩口照顧。年紀大,沒法出去打工,李茂鑒家成為了建檔立卡的貧困戶。
2017年,在嘉魚縣扶貧辦的幫扶下,李茂鑒購回2個雞籠,養了100隻雞。3個月后,就進入了收獲期,每天可以收一簸箕的蛋,一顆可以賣到1.5元。聽說這裡有土雞蛋,不少人專門上門求購。足不出戶,就全部賣了出去。
第二年李茂鑒將養殖規模擴大到1100隻。一年下來,光雞蛋就賣了六萬多元,一隻雞還可以賣到60元。
“看到家裡賺到錢,兒子的精神也好了很多,經常主動幫忙喂雞。”李茂鑒高興地說。“雞別墅”給了他們全家帶來了希望。
據不完全統計,近2年來,咸寧市共發展“雞別墅”5696個,共有3292戶貧困戶參與養殖,戶可均增收5000元以上。
“你有多少,我就幫你銷售多少”
面對今年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張亮在政府的幫助下過得有驚無險。
“鄉鎮、村裡路全封了,過年用的飼料隻夠吃到2月上旬,那會有點著急。”張亮說,“政府在前期的排查中發現該情況后,就幫忙指導養殖戶開具通行証。”飼料隻吃緊了半個月,張亮就通過當地農業局開具了通行証,雞飼料的問題得到了順利解決。
他的問題解決了,接下來他想著怎麼幫養殖戶解決問題。
聽說養殖戶的雞蛋滯銷時,張亮再次打下包票:“你有多少,我就幫你銷售多少!”微信接單、電話購物、社區拼團……能想到的方式,張亮都想試一試。通過積極開展線上營銷、線下配送業務,土雞、雞蛋銷路打開了,解了貧困戶燃眉之急。
航拍嘉魚縣農戶家。曾志強攝
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小藍屋頂的“雞別墅”錯落分布在樹林間,分外美麗。談及未來,張亮有點腼腆地笑了:“我一直有一個夢想,就是希望能把養雞合作社做成上市公司。作為一名新型職業農民,我相信自己能行!”
(責編:崔競文、史雅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