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康庄——人民網全媒體調研行”廣西篇系列報道(2)

組圖:一針一線,壯錦織出忻城小康生活“錦繡圖”

曾帆 杜明明 朱曉玲 實習生於思琪

2020年08月21日11:24  來源:人民網-扶貧頻道

織娘在壯錦技藝生產性保護示范基地織壯錦。嚴立政攝

壯錦技藝生產性保護示范基地負責人藍培文介紹壯錦。嚴立政攝

精美的壯錦畫。嚴立政攝

利用壯錦制作的民族服飾。嚴立政攝

壯錦技藝生產性保護示范基地負責人梁恆源教當地貧困戶黃再玉裁剪“壯錦娃娃”。被採訪對象供圖

“唱首山歌給你聽,忻城壯錦最出名,不信你去問問看,以前進貢到北京……”8月20日,廣西忻城莫土司衙署大夫第舊址,壯錦技藝生產性保護示范基地負責人藍培文和著竹籠織機“吱呀吱呀”聲,唱起新填詞的壯族山歌。

莫土司衙署是全國現存規模最大、保存最好的土司建筑群,被譽為“壯鄉故宮”﹔壯錦與雲錦、蜀錦、宋錦並稱中國“四大名錦”,是中華民族文化瑰寶。為了傳承壯錦傳統工藝、保護壯族文化遺產,忻城縣在保持建筑原貌和布局的情況下,在大夫第舊址上打造了壯錦技藝生產性保護示范基地,打通“非遺+扶貧”“旅游+扶貧”特色產業鏈。

在廣西壯族自治區婦聯的支持下,忻城縣依托壯錦技藝生產性保護示范基地成立了“廣西金繡球居家靈活就業基地”。該基地每年至少開辦一期壯錦技藝培訓班,每一期招收20位貧困學員,培訓為期一個月。學員學成后,由基地提供就業崗位,可以選擇到基地織錦車間工作,也可以選擇領取原材料回家加工,由基地統一對產品進行回收、銷售,平均一年能增收1.5萬元左右。

忻城縣文化廣電和旅游局副局長曾艷群表示,下一步忻城縣將進一步推廣“非遺+電商+扶貧”的模式,帶動更多貧困戶就業,實現增收致富。

(責編:史雅喬、勾雅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