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康庄”黑龍江篇

滿族刺繡:一針一線間留住千年非遺的時光之影

朱紫陽

2020年08月21日08:11  來源:人民網

日前,“大道康庄——人民網全媒體調研行”黑龍江採訪團來到牡丹江市滿族刺繡渤海靺鞨繡傳習基地,見到了第十三屆全國人大代表、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滿族刺繡第四代傳承人孫艷玲。

孫艷玲接受人民網記者採訪(蘇靖剛 攝)

改良“三角針”法 讓傳統技藝“活”起來

滿族刺繡是滿族祖先傳承1300多年歷史的手工刺繡技藝。除了多種技法外,“雞爪針”是滿繡獨有的針法。隨著刺繡技藝的日漸成熟,孫艷玲在長期的實踐摸索中利用柞蠶絲的特性,將“雞爪針”改良為“三角針”,經多層疊加、絲絲並股、分層摻色,形成交錯的線條和豐富的色層。孫艷玲說,從她6歲跟隨姥姥學習滿繡算起,這已經是她從事這行的第36個年頭了。

傳習基地中,琳琅滿目的刺繡作品讓人應接不暇,安寧恬靜的雪鄉、波光粼粼的鏡泊湖、迎風傲立的雪鬆、憨態可掬的大熊貓,繡娘們靈巧的雙手讓一幅幅刺繡作品躍然於繡布之上。孫艷玲告訴記者,一般最終的成品刺繡要鋪4到8層的繡工,熟練的繡娘一天也隻能完成僅手掌大小的刺繡工作。

滿繡作品《冬韻·魂》(受訪者供圖)

創新滿族刺繡風格 讓非遺文化“走”出去

滿族刺繡具有悠久歷史和文化,但經過時代的變遷,人民的生活環境、經濟收入、生活習俗、文化品位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其繡品有些內容和題材逐漸顯得陳舊過時,因此繡品的題材和藝術風格必須隨時代的發展而更新。“作為非遺項目的產品,應同任何事物一樣,都不能墨守成規,必須與時俱進。”孫艷玲說,一方面要增加滿繡產品品種和型制,解決滿族刺繡長期存在的“老三樣”、同質化、千頭一面的難題,另一方面要在產品的題材和內容上與時俱進。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是世界性的課題,每個國家對於非遺的保護工作都有其獨特的見解和方法,想要做好非遺的保護工作就不能故步自封。”一有機會孫艷玲就參加各類交流會、博覽會。

孫艷玲與繡娘們交流刺繡技藝(受訪者供圖)

傳授滿繡技藝 讓貧困家庭“富”起來

為了更好地傳承滿族刺繡技藝,並帶動更多人就業,2005年,孫艷玲在家鄉創辦了職業技能培訓學校,培訓對象主要針對下崗女職工、農村留守婦女與殘疾人,專門招收學員學習滿繡技藝。“吸收貧困家庭成員免費學習滿繡刺繡技藝,並免費提供工具及原材料,將繡好的合格成品予以回收,讓他們足不出戶賺錢。”

“一方面帶動更多的人脫貧致富,另一方面把刺繡技藝傳給更多的人,是我們非遺人最大的願望。”孫艷玲告訴記者。

(責編:楊光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