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康庄”遼寧篇

從機器+人到機器人,“重”沈陽變“輕”了

人民網記者付龍、那其灼、仝宗莉

2020年08月21日09:17  來源:人民網

人民網“大道康庄”報道團隊走進沈陽 攝影魏青成

提起新中國的工業化建設歷程,沈陽是一座繞不開的燈塔。素有“共和國裝備部”“東方魯爾”之稱的沈陽,創造了新中國重工業一個又一個的輝煌。

根據遼寧省公布的數據,到1957年,全省工業總產值為102億元,佔全國的14%,居全國第二位。那個時期,以工業為主導的思想深入人心,世人對沈陽的向往,不亞於今日的“北上廣”。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中國工業化發展戰略從單純的重化工業調整為消費導向型,初步建立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在向市場經濟轉型的過程中,沈陽一度舉步維艱。經過痛苦的轉型,沈陽市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以前工廠煙囪排出的滾滾濃煙不見了,街道、生活和商業區的規劃條理有序。

今日沈陽,已經從過去單純的發展工業,轉移到城市的綜合發展方面。沈陽正在全面振興,正在重鑄輝煌。

鐵西館由老廠房改建而成 攝影邱宇哲

新沈陽,從“重”變“輕”了

來到沈陽,鐵西是不能不去的地方。

鐵西,因工業而生。煙囪連成線,廠房連成片,曾經是這裡的真實圖景。如今,斑駁的工業遺址、發著冷光的鋼鐵,仍在向世人展露那個充滿激情的過去。

1950年出生的商國華,3歲隨父親部隊轉業來到沈陽,至今已有68年時間。期間除了去部隊當兵8年,一直生活在這塊土地上,現任沈陽市鐵西區文聯主席,是名副其實的“老鐵西”。

“在‘一五計劃’期間,鐵西重工業迎來騰飛,北二路兩側十華裡長,密密麻麻全是工廠,許多大國企甚至連車間主任都是由機械工業部任命。1975年,鐵西一個區的稅收,就已經相當於哈爾濱一個市,更相當於新疆一個自治區。”回憶當年,輝煌的鐵西讓商國華無比自豪。

歲月流轉,如今,這裡熱火朝天的早不是昔日的工廠。當陽光照進沈陽一間間老廠房,這裡空間寬敞、色彩鮮活、設施現代,已經搖身變為美術展廳、工業展館、遺跡陳列館、文創產業園,隻有紅磚青瓦和一些老物件,在默默述說曾經的歷史。

如今的“奉天工廠” 攝影羨江楠

位於鐵西區小北一路和啟工街交匯處的“奉天工廠”,始建於20世紀40年代。新中國成立后,在其廠址上,我國早期機械裝備的重型骨干企業——沈陽冶金機械修造廠出世,留下過赫赫聲名。

“挖掘工業歷史文化、放大工業遺跡價值”,近年來,沈陽將工業文化遺存保護與完善區域功能配套有機融合,引入社會資本對老廠區進行綜合性保護開發。在尊重原貌的基礎上,對原建筑全面加固和修繕,重新規劃設計,提升美學價值,使這座老廠區煥發新活力。

游客三三兩兩絡繹不絕,市民休閑娛樂贊不絕口,距離奉天工廠不遠的紅梅文創園、1905文創園,同樣脫胎於老廠區的“復活”。步入景致優美的園區,穿行在一棟棟紅磚廠房組成的復古建筑群間,坐在老式貨車改造的餐廳裡來一杯咖啡,時光仿佛開始倒流……

變舊為寶,不忘創新。抓住發展機遇期,按照自貿試驗區建設的國家時間表,同時發揮地區優勢,沈陽大膽試驗,打開了發展自貿區的新任務。集中力量做好綜保區封關運行工作,切實完善跨境電商平台體系建設,著力優化營商環境,已吸引大批知名企業投資合作。

以自貿區為改革“試驗田”和發展“新引擎”,發力探索產業結構調整,圍繞高端裝備制造、信息、生物醫藥、航空、新材料、新能源等戰略性新興產業領域做文章,重點發展智能機器人、IC裝備、電子信息等技術含量高、發展前景好的項目。沈陽這座“重”城,正在慢慢變“輕”,這座“老”城正在慢慢變“新”。

中國工業博物館展出的舊式拖拉機 攝影仝宗莉

新沈陽:機器人取代“機器+人”

第一台車削普通機床、第一台50萬伏超高壓變壓器、第一台125萬噸擠壓機……數百個新中國工業史上的第一,將沈陽的工業文明永遠刻上豐碑。

走進位於沈陽鐵西區的中國工業博物館,隨處可見那段機器和人共同忙碌的印記。博物館猶如一座巨大的工廠,不僅原汁原味保留了沈陽鑄造廠原一車間,還設立有機床館、鑄造館、冶金館、重裝館、汽車館、機電館等,展出的文物1.6萬件,完整記錄了沈陽作為工業名城的發展史。

蒸汽機車頭、拖拉機、蒸餾塔、鋼軌……背后是沈陽機床一廠、機床三廠、鍋爐總廠、變壓器廠……太多響當當的企業,加上當時享譽全國的“螞蟻啃骨頭”精神“茶壺煮餃子”精神,讓人們對這個城市的印象,定格在早晨上班浩浩蕩蕩的自行車大軍涌向工廠大門,定格在馬達日夜轟鳴……

如果說機器+人代表了沈陽的過去,從某種程度而言,機器人代表著沈陽的未來。

沈陽新鬆的無人車間 攝影仝宗莉

走進沈陽新鬆的制造車間,偌大的廠房裡,僅有寥寥幾名工人在工作。“全部都是機器人在加工,工程師們坐在辦公室裡遠程指揮就可以了”,在新鬆工作多年哈恩晶自豪地說。

2018年,在平昌冬奧會閉幕式“北京八分鐘”上,24台中國產機器人驚艷了世界,這些高度智能的“小家伙”有一個共同的名字——沈陽新鬆。作為中國最大的機器人產業化基地,全球產品線最全的機器人企業,新鬆在機器人市場的發展一路高歌,憑借著不斷創新,打破了國外企業對市場的壟斷。如今,新鬆的產品廣泛應用於航天、鋼鐵、醫療、汽車及工程機械等多領域的生產中,已累計出口30多個國家和地區。

新鬆機器人“小身板”有大智慧,能在“中國智造”的浪潮中發揮“大能量”,也離不開當地政府“無形之手”的扶助,更得益於沈陽日益優化的營商環境。

新鬆所在的遼寧自貿區沈陽片區是當地集中優勢資源,深化政企改革的重點試驗田。片區管委會副主任沈小舒介紹,“通過優化涉稅事項辦理程序,片區現已實現22項即時辦結641個‘最多跑一次’,辦稅時間節省60%﹔國企內創業改革,支持企業員工創新創業,孵化企業生產效率提升70%……”

栽得梧桐樹,自有鳳凰棲。2019年國產動畫電影《哪吒之魔童降世》票房成績“一騎絕塵”,1400個特效鏡頭功不可沒。其中,來自源溢洋影視特效公司的領頭人王藝澄和董洋都是地道沈陽人,而他們的公司就落戶在家鄉。

1905文創園 攝影羨江楠

1905文創園、新鬆機器人、哪吒特效團隊,都只是沈陽新貌的冰山一角。

站在車水馬龍的沈陽街頭,向西走,看見鐵西,好比風光年代沈陽的縮影,數十年沉澱,底氣十足﹔向南走,遇見渾南,人才薈萃,積極創新,讓我們對沈陽的明天信心滿滿。

歷史的車輪呼嘯而過,留下輝煌,鐫刻變遷,也啟示未來。合上歷史的功勞簿,扛過轉型升級的陣痛,積極響應“東北振興”的國家戰略,發揮優勢、補短板強弱項,浴火重生的沈陽,認真落實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定能如期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

(責編:董曉偉、牛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