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康庄”吉林篇

插上“科技之翼” 守好“大國糧倉”

梁秋坪

2020年07月22日16:17  來源:人民網-時政頻道

2020年全國兩會上,農業農村部部長韓長賦曾表示,我國稻谷和小麥兩大口糧的自給率達到百分之百,現有庫存超過一年的產量,可以供全國人民再吃一年。

那麼,國家糧庫如何儲備糧食?存了多少糧?有哪些糧食品種?多長時間輪換一次?儲備的糧食是否安全?7月10日,“大道康庄——人民網全媒體調研行”團隊走進“鬆遼平原第一倉”中央儲備糧榆樹直屬庫,探訪大國糧倉。

震撼

上午8點,我臨時接到任務,當天10點半可以在中央儲備糧榆樹直屬庫直播。我和攝像記者火速趕赴榆樹直屬庫“踩點”。

剛下車,就被眼前場景震撼:偌大的園區裡,一棟棟高大圓潤、酷似蒙古包的白色倉庫,分外醒目﹔一排排的形似集裝箱的平房倉庫,整齊排列。

中央儲備糧榆樹直屬庫淺圓倉。人民網記者 王天樂攝

“那個圓圓的‘大胖子’叫淺圓倉,那些方正的是平房倉。”榆樹直屬庫總經理姜玉升言語風趣中透著自豪:這裡儲藏的玉米和稻谷足夠榆樹市133萬人吃500天的!

為了與“大胖子”親密接觸,我鼓足勇氣跟隨工作人員爬上20米高的倉頂。這看似不高的距離,走得心驚膽顫。眼前這群面色黝黑的“守糧人”的身影,在我眼中變得高大起來。

中央儲備糧榆樹直屬庫烘干塔。李洋攝

站在倉頂,極目遠眺,在園區南門,有兩棟銀白相間的圓塔,格外奪人眼球。姜玉升笑道:“那是烘干塔,隻要設定好參數,一鍵啟動,就能讓潮濕的原糧變成宜存的干糧,再借由上下氣墊輸送設備及提升設備直接入倉。”

稻谷入倉后,如何保証儲藏的糧食品質?姜玉升說,利用東北氣候特點,冬季蓄積冷源,夏季將冷源循環到倉內,將糧倉打造成了天然的“大冰箱”。為了確保糧食常儲長新,還會定期將存糧輪換,玉米和稻谷3年一輪換,小麥則是5年。

振奮

“報告!我是34號‘紅旗倉’保管員王曉光,本倉現儲存2017年產中央儲備玉米3943噸,等級一等……”在高大的平房倉前,保管員以軍姿站立,糧情報告“一口清”。

中央儲備糧榆樹直屬庫平房倉。李洋攝

走進榆樹直屬庫34號紅旗倉,倉內糧面平整如鏡,踏糧板直如尺,害虫監測器、溫度測量儀正在各自崗位上“實時監控”。明亮的燈光下,顆顆玉米粒閃著金色的光芒。

“本倉長36米,寬24米,裝糧高度為6米,能儲糧4000噸。”聽完保管員的糧情匯報,回望這滿倉金燦燦的玉米,想起“手中有糧,心中不慌”這句老話,內心更加振奮有底氣。

中央儲備糧榆樹直屬庫儲存的玉米。人民網記者 王天樂攝

環顧四周,潔白的牆壁上,一面寫著“我為旗幟添光彩”的火紅的旗幟,瞬間吸引了我的注意,也勾起了我的疑惑,“每個倉裡都有這樣一面旗幟嗎?”

帶著這個疑惑,我跟隨姜玉升的腳步,去看稻谷的存儲。“快看,這個黨員示范倉裡裝的都是稻谷。”黨員示范倉的牆壁正中挂著鮮紅的黨旗,兩側寫著“每一名黨員都是一面旗幟”。

“黨員示范倉的員工都是黨員,紅旗倉的是非黨員,是由協建黨員幫助倉房保管員共同創建的。”姜玉升的回答解開了我心中的疑惑。

黨員這面旗幟應該時刻保持鮮艷、火熱,既要照亮自己,更要照亮別人,“時時沖在前、事事干在先”,這是每一名共產黨員的職責和使命。

自豪

儲糧“黑科技”是什麼?參觀完倉房后,我迫不及待前往中儲糧榆樹直屬庫的“智慧大腦”——榆樹直屬庫智能監控中心,一探究竟。

在這裡,三台電腦、一塊整排顯示屏組成了“智慧大腦”的外部架構,“糧情在線監測”“智能安防在線監測”“糧食數量監測”……八大功能構成了“智慧大腦”的內裡乾坤。

“通過‘智慧大腦’,我們能清晰地看到榆樹直屬庫和轄區各分庫的庫容庫貌,足不出戶,便能對儲糧情況了若指掌。”姜玉升話音未落,整個糧庫的儲藏信息便投影在了監控中心的大屏幕上。拉近再拉近!工作人員一番操作后,一顆顆飽滿的玉米粒躍然“屏”上,清晰可見。

中央儲備糧榆樹直屬庫智能監控中心。 任佳暉攝

然而,監測系統雖好,但是看得見、摸不著,糧食安全能有保障嗎?

“以前我們是通過測溫電纜來給糧食‘把脈’,現在我們可以給糧食‘做CT’,實現溫、濕、水、氣一體化監測。倉庫內任何一項參數異常,我們都能第一時間獲悉並處置!”姜玉升生動地解答我的疑問。

糧情檢測、機械通風、環流熏蒸、谷物冷卻……一項項新型儲糧科技讓我大開眼界,為之自豪:科技進步,讓每一粒稻谷自由呼吸,也讓糧食安全更有保障。科技助力,中國人的飯碗定會越端越牢!

中央儲備糧榆樹直屬庫。 人民網記者 王天樂攝

“直播倒計時5分鐘”“1分鐘”“卡”……隨著鏡頭轉換,我們的直播開始了。“鬆遼平原第一倉”揭開神秘面紗,一座科技范十足的大國糧倉通過網絡展示給世人!

(責編:任佳暉、史雅喬)